书城社会科学中国现代留欧学人与外交官、华工群的互动
36184300000031

第31章 主要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期刊材料:

《华工杂志》

《少年中国》

《旅欧周刊》

论著等:

A

S。 A。M。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任菁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艾森斯塔特(Eisenstadt, S。N。):《反思现代性》,旷新年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英”S。A。M。艾兹赫德:《世界历史中的中国》,姜智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B

“法”巴斯蒂《民国在对外文化政策上的早期尝试》,载《中国学术》2005年第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刘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编:《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湖南人民出版社校点:《郭嵩焘日记》第2卷(同治时期),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委会编:《中国留学生文学大系·近现代散文纪实文学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俄”尼·亚·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的宗教阐释》,邱运华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日”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朱荫贵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美”波斯纳(Posner, Richard A。):《公共知识分子:衰落之研究》(Public Intellecutuals-A Study of Decline),徐昕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法”P。布尔迪厄:《国家精英》,杨亚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C

蔡建国:《蔡元培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

蔡和森:《蔡和森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7卷,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第3集)(1919-1922),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曹锦清编选:《民权与国族——孙中山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

蔡政杰:《基督教青年会体育事业发展的原因分析》,《国立台北师范学院学报》(第15期),2002年。

曹仲彬、戴茂林:《莫斯科中山大学与王明》,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7辑)卢文迪等编《美国与加拿大华工》,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陈纪滢:《一代振奇人——李石曾传》,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2年。

陈娟、乔晓玲等:《总理的炎凉——北洋政府总理的最后结局》,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年。

陈平原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陈平原、杜玲玲编:《追忆章太炎》,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

陈三井:《近代中法关系史论》,台北:三民书局,1994年。

陈三井《基督教青年会与欧战华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7期),1988年。

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陈晓燕、杨艳琼《秘鲁华工案与晚清华人政策》,《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第7期)2005年。

陈旭麓:《陈旭麓文集》(第1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陈毅:《陈毅诗词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

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附唐篔诗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陈正茂等编:《曾琦先生文集》(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93年。

D

代华《黄遵宪与清末华工问题》,《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1期),2008年。

“美”丁韪良:《花甲忆记——一个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沈弘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段怀清:《传教士与晚清口岸文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F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下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冯至:《冯至全集》第11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傅葆琛:《傅葆琛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傅斯年:《出入史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傅钟:《火一样的生命》,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

傅钟:《征途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G

高克:《外交家与战争:顾维钧外交官生涯片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德”歌德:《歌德文集》(第1卷),绿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法”安托瓦纳·贡巴尼翁:《反现代派——从约瑟夫·德·迈斯特到罗兰·巴特》,郭宏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

“美”顾立雅(Creel, Herrlee Glessner):《孔子与中国之道》(Confucius and the Chinese Way),高专诚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

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1分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

郭渊:《旅俄华工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过程的历史考察》,《西伯利亚研究》(第34卷第5期),2007年。

H

何长工:《何长工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

“俄”赫尔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第二版),李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侯怀银:《傅葆琛:乡村建设的忠实践行者》,http://xcjs。peoplexz。com/2924/29 38/2008072914419.htm,下载于2009年6月14日。

胡国伟:《中国青年党简史》,台北:菩提出版社,1967年。

胡卫清:《普遍主义的挑战——近代中国基督教教育研究(1877-192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黄波:《晏阳初:不同的视角》,《博览群书》(第12期)2006年。

黄宇和:《孙逸仙伦敦蒙难真相》,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J

季羡林:《留德十年》,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年。

江天蔚:《留法勤工俭学小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34辑第11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63年。

蒋纯焦:《近代中国留美和留日教育之比较》,《江西社会科学》(第1期),2000年。蒋廷黻:《蒋廷黻回忆录》,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

“日”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会:《近代日本思想史》(第2卷),李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K

康之国:《曾琦国家主义思想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

“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L

“美”沃尔特·拉菲伯(Lafeber, Walter)等:《美国世纪——一个超级大国的崛起与兴盛》(The American Century: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1890s,第五版)第34页,黄磷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年。

雷俊玲:《清季首批驻英人员对欧洲的认识》,台北: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9年。

李鸿章:《李鸿章全集》(第2册),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

李鸿章:《李鸿章全集》(第3册),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

李华川:《晚清知识界的卢梭幻象》,载《中国比较文学》(第3期),1998年。

李华川:《晚清一个外交官的文化历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李璜:《学钝室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年。

李立三:《李立三自述》(1940年),载梁柱、贺新辉:《生死绝恋——李莎与李立三的跨国婚姻》,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

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李书华:《碣庐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

李涛:《借鉴与发展——中苏教育关系研究(1949-1976)》,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

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学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李喜所、刘集林等:《近代中国的留美教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

李兆祥:《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梁柱:《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梁漱溟:《中国人:社会与人生——梁漱溟文选》(上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

梁志学主编:《费希特著作选集》(第4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林太乙:《林语堂传》,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年。

林语堂:《八十自述》,胡平、阿蓉主编:《生命流程——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身世录》(第2册),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7年。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经典全编》,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

刘桂生、赵原璧:《留法勤工俭学的历史渊源》,《社会科学战线》(第3期),1998年。刘体智:《异辞录》,刘笃龄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刘锡鸿、李凤苞:《英轺私记·使德日记》,台北:文海出版社作为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六辑》印行。

刘振坤、柳天明:《汪德昭》,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下册),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鲁军:《清末西学输入及其历史教训》,丁守和、方行主编:《中国文化研究集刊》

(第2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

M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英”马士(Morse, Hosea Ballou):《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3卷),张汇文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N

倪稼民:《从建构到失语——文化传统背景下的俄罗斯革命知识分子与斯大林模式》,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第2版),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

P

“美”裴宜理(Perry, Elisabeth, J。):《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The politics of Chinese labor),刘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Q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

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第8期),《新华文摘》,2000年。

清华大学中共党史教研组编:《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第3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年。

R

“美”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第2版),李仲贤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容闳等:《西学东渐记游美洲日记随使法国记苏格兰游学指南》,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

S

“日”森时彦:《留法勤工俭学小史》,史会来等译,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单世联:《反抗现代性——从德国到中国》,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一)(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沈渭滨:《困厄中的近代化》,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美”盛岳:《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中国革命(亲身经历)》,奚博铨等译,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

“日”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袁广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美”宋李瑞芳(Sung, Betty Lee):《美国华人的历史和现状》(The story of the Chinese in America),朱永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孙宝瑄:《望山庐日记》(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孙尚扬等编:《国故新知论——学衡派文化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孙武霞等:《指令与自主——共产国际·苏联·中国革命》,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俄”索罗维约夫:《神人类讲座》,张百春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索萨:《拉丁美洲思想史略》,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T

唐德刚:《袁氏当国》,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2年。

天津编译中心编:《顾维钧回忆录缩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田雪梅、鲜于浩:《旅法华工与留法勤工俭学生》,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5期),2006年9月。

“法”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美国的民主》(De la Démocratie enAmérique)2册,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W

万明昆、汤卫城主编:《旅德追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汪晖:《死火重温》,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汪荣祖:《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

汪志国:《周馥和晚清社会》,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

王继平、李永春、王美华:《蔡和森思想论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

王绍坊:《中国外交史(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1840-1911)》,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王韬等:《漫游随录·环游地球新录·西洋杂志·欧游杂录》,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王栻主编:《严复集》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中”王永祥、“日”高桥强主编:《留学日本时期的周恩来》,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王志梅:《留法勤工俭学在河北》,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1卷第3期),1999年7月。

卫金桂:《欧战与中国社会文化》,香港:香港拓文出版社,2003年。

“美”卡尔·A·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徐式谷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吴相湘:《晏阳初传》,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

吴延环《忆李石老——为李石曾先生百年诞辰纪念而作》,《传记文学》(第36卷第5期),台北。

吴玉章:《吴玉章文集》下册,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

X

席勒:《秀美与尊严——席勒艺术和美学文集》,张玉能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

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上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夏晓虹编:《追忆康有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

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的碰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法”谢阁兰:《碑》,车槿山、秦海鹰译注,北京:三联书店,1993年。

“法”谢和耐(Gernet, Jacques):《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China and the Christian Impact:A Conflict of Cultures),于硕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

“美”邢军:《革命之火的洗礼——美国社会福音和中国基督教青年会1919-1937》,赵晓阳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徐方平:《蔡和森与〈向导〉周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美”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马建标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徐立亭:《晚清巨人传:严复》,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6年。

徐晓亚等:《百年中法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许德衍:《许德衍回忆录——为了民主与科学》,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荷”许理和(Zürcher, Erich):《佛教征服中国》(The Buddhist Conquest of China:The Spread and Adaptation of Buddhism in Early Medieval China),李四龙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薛衔天、李玉贞:《旅俄华人共产党组织及其在华建党问题》,《近代史研究》(第5期)1989年。

薛玉琴:《近代思想前驱者的悲剧角色——马建忠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Y

“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

颜德如:《梁启超、严复与卢梭社会契约思想》,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澳大利亚”颜清湟:《出国华工与清朝官员》,粟明鲜等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0年。

《晏阳初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晏阳初纪念文集》,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年。晏阳初、“美”赛珍珠:《告语人民》,宋恩荣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第2册),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第1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杨波峰:《李鸿章保护华工思想实践》,载《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2期)2007年。杨坚点校:《郭嵩焘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

杨坚校补:《郭嵩焘奏稿》,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

杨恺龄:《民国张静江先生人杰年谱》,台北:商务印书馆,1981年。

姚鹏、范桥编:《胡适散文》(第3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叶根发、肖吟新:《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与赴俄留学运动之比较》,载《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卷第3期),2004年9月。

叶隽:《另一种西学——中国现代留德学人及其对德国文化的接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叶隽:《异文化博弈——中国现代留欧学人与西学东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叶隽:《主体的迁变——从德国传教士到留德学人群》,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

余文堂:《中德早期关系史论文集》,台北:稻乡出版社,2007年。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岳谦厚:《民国外交官人事机制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

Z

“俄”M·P·泽齐娜、В·Л·科什曼、B·C·舒利金:《俄罗斯文化史》,刘文飞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

曾纪泽:《出使英法俄国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曾纪泽:《曾纪泽遗集》,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

章清:《近代中国留学生发言位置转换的学术意义》,载《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4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张德彝:《随使英俄记》,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

张宏明:《近代非洲思想经纬——18、19世纪非洲知识分子思想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张建国、张军勇:《万里赴戎机——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华工纪实》,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

张建华:《俄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张杰、杨燕丽选编:《追忆陈寅恪》,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张竞生:《浮生漫谈——张竞生随笔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张竞生:《张竞生文集》2卷,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年。

张南琛、宋路霞:《张静江、张石铭家族》,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

张素贞:《毁家忧国一奇人——张人杰传》,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1年。

张勇编:《章太炎学术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张友鸾等:《世界日报兴衰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82年。

张允侯等编:《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第1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张宇权:《思想与时代的落差——晚清外交官刘锡鸿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张泽宇:《留学与革命——20世纪20年代留学苏联热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赵晓阳:《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本土和现代的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郑超麟:《郑超麟回忆录》下册,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

郑大华点校:《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郑名桢主编:《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五四时期期刊介绍》,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二部编:《周恩来自述》,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1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李石曾先生文集》2册,台北,1980年。周棉主编:《中国留学生大辞典》,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周馥:《秋浦周尚书(玉山)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作为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九辑》印行,无年份。

竹内实监修:《毛泽东集补卷》第2册,东京:株式会社苍苍社,1984年。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庄泽宣:《教育概论》,上海:中华书局,1928年。

西文文献:

Boulger, Demetrius C.:The Life of Sir Hallidays Macartney。 London:JohnLane Co.,1908.

Bourdieu, Pierre. La noblesse d'état-grandes écoles et esprit de corps(国家精英——大学校与群体精神).Paris:Les editions de Minuit,1989.

Chen-Schrader, Feng。 Lettres Chinoises-Les diplomates chinois découvrentl'europe(1866—1894)(中国文人——1866—1894年间驻欧的中国外交官).Paris:

Hachette Littératures,2004.

Cordier, Henri:Histoire générale de la Chine et de ses relations avec les paysétrangers:depuis les temps les plus anciens jusqu'à la chute de la dynastieMandchoue. Vol.4,Depuis l'avènement de Tao Kouang(1821)jusqu'à l'époqueactuelle.Paris:Geuthner,1920-1921.

Diop, Cheikh Anta:Les fondements économiques et culturels d’un Etat Fédéral d’Afrique Noire(黑非洲联邦国家的经济与文化基础).Paris:Présence Africaine,1960.

Ennafaa, Ridha&Paivandi, Saeed:Les Etudiants étrangers en France——Enquete sur les projets;les parcours et les conditions de vie réalisée pour l observatoire national de la vie étudiante.Paris:La Documantation fran?aise,2008.

Fairbank, John King:“On the Ch'ing Tributary System”,i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No.2,1941.

Goethe, Johann Wolfgang:[Werke:Faust。 Eine Trag?die.Goethe:Werke,(vgl.Goethe-HA Bd。3)http://www.digitale-bibliothek.de/band4.htm]

Hopkins, Howard Charles:History of the Y.M.C.A.in North America.NewYork:Association Press,1951.

Klein, Daryl:With the Chinks-in the Chinese Labour Corps. East Sussex:

The Naval&Military Press Ltd,2008.

Li Yuying:La Chine, Le monde et moi(中国,世界与我).Undated type,ca. 1947.

[Marx/Engels:Manifest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 Marx/Engels:Ausgew?hlteWerke, S. 2622-2623(vgl.MEW Bd.4,S.468)http://www.digitale-

bibliothek. de/band11.htm]

Levine, Marilyn A.:The Found Generation-Chinese Communists in Europeduring the Twenties(寻找的一代——1920年代的中国留欧共产主义者).Seattle andLond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3.

Levine, Marilyn A.&Chen San-Ching:“Communist-Leftist Control of theEuropean Branch of the Guomindang,1923-1927”,in Modern China, Vol.

22,No。 1.(Jan。,1996),pp。62-92.

Mei Yi-chi&Cheng Chi-Pao:A Survey of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 New York:The Joint Sponsorship of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Research Fellowship Fund and 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1954.

Reynolds, Douglas R.,“A Golden Decade Forgotten:Japan-China Relations,1898-1907”,in The Transaction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Japan, fourth series 2:93-153(1987).

Schiller, Friedrich von:Gesammelte Werke(席勒全集).Band 8.Berlin:Aufbau-Verlag,1955.

Schwachulla, Wolfram:Der Brockhaus in einem Band. Leipzig&Mannheim:Brockhaus,1996.

Wang, Nora:"Da Chen Lu":Le"mouvement du 30 mai"1925 à Paris(打陈箓:1925年在巴黎的“五卅”运动).Nice:Université de Nice,1983.[Texte imprimé]

Wang, Nora:Emigration et politique:les étudiants-ouvriers chinois en France 1919-1925(流亡与政治:1919-1925年中国留学生在法国).Paris:Les Indes savantes,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