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党的宣传工作
36238600000010

第10章 新闻出版与宣传工作(3)

简称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国家集中统一的新闻发布机关,国务院的部门之一。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创建于江西苏区瑞金的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通讯社。同年1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创刊后。通讯社与报纸属统一的组织机构。红中社对外播发新闻的呼号是C·S·R(“中华苏维埃无线电台”英文缩写),直到1956年9月改用汉语拼音字母缩写广播。1937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红中社改名为新华社,《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1月25日开始以新华社名义向全国发布新闻。1940年春,新华社试办口语广播,12月30日开始播音,成立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1944年9月1日新华社正式开创了对国外的英文广播。1948年,第一个国外分社是布拉格分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其主要任务是: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反映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新事物和新经验,及时反映国际上的重大动向,宣传我国对外政策,增进我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当时,有国外分社90个,在国内,除台湾省外,在3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都设有分社,有些省辖大城市还派驻记者组。在人民解放军中,设有解放军总分社,并在海军、空军及各大军区分别设立了分社。对国外播发新闻,用英、法、中、西班牙、阿拉伯、俄文6种文字,以英文为主。每天播发共约6万字。同57家外国通讯社签订或达成协议,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相互无偿地交换文字和图片新闻。出版的报刊主要有《新华社新闻稿》、《新闻照片》、《参考消息》、《新闻业务》、《了望》、《半月谈》、《经济参考》、《环球》、《摄影世界》、《世界体育参考》、《外文报刊资料》等。目前,新华社对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深入。

中国新闻社

简称中新社。为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外籍华人服务的新闻机构。以中文为主要语言,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成立,同年10月1日开始发稿。解放初期,为适应海外华侨了解新中国的需要,中国的一些热心新闻事业的人士发起组织,由33人组成中国新闻社理事会。成立初期以“中国新闻广播电台”呼号广播华语记录新闻,供华侨报纸抄收,同时向海外航寄新闻稿,逐步增加了供应专稿、图片等。成为一家在海外华侨、华人社区和港澳舆论界中有一定影响的通讯社。工作宗旨是:本着爱国主义精神向广大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介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报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人民生活状况,提供有关中国悠久历史、壮丽河山、富饶物产、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同时帮助外籍华人加深对新中国的了解,促进友好,扩大新中国的影响。同亚洲、澳洲、美洲、西欧15个国家和港澳地区的160多家华文报刊、电台、电视台有正常的业务联系。在供稿内容上除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名胜风光和侨乡情况外,还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在做好侨乡报道的同时,报道面扩及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具体业务活动有新闻电讯、图片等。目前,海内外数百家传媒采用中新社稿件,地位和影响日益重要。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简称中国记协。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和新闻学会,各专业记者协会以及其他新闻专业机构、新闻从业人员联合组成的全国性人民团体。前身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联谊会,成立于1954年9月。1957年3月,中国新闻工作者第一次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正式宣布成立。“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停止工作。1980年8月恢复活动。工作任务是:积极组织中国新闻工作者进行学习、研究和工作经验交流,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开展同国际新闻界同行的友好交往,增进中国新闻工作者和各国新闻工作者之间的友谊。协会创办了职工新闻学院,组织了多次易地采访和经验交流会,举办了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发展国际交往。中国记协常务理事会下设国内工作部、国际联络部、新闻战线编委会、办公室等机构。机关刊物是《新闻战线》。《文摘报》是中国记协于1981年创办的报纸,它以全国中层以上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

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全国性专业新闻学会、研究会的联合组织,新闻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团体。成立于1984年12月。宗旨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组织和推动新闻学术研究,对新闻理论、新闻实践、新闻事业史以及干部培训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组织国内外新闻学术交流,以促进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最高权力机构为全国新闻学会代表大会。设有常务会长会、理事会和新闻学术研究委员会等。该会每年举行一次全国好新闻评选和优秀新闻学术论着评选,并为这两项评选设立“新闻基金会”。

党报

中国共产党中央或地方各级组织的机关报的总称。党的主要宣传舆论工具之一,是党的喉舌和党团结教育人民、反映人民呼声的桥梁和纽带。党报是无产阶级组织群众性的工人运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它的任务是: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和主张,进行政治思想斗争并教育党员和群众,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指导党的各项工作。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党报是1922年9月13日由陈独秀、蔡和森在上海创办的《向导》;第一份党的日报是1925年6月4日由瞿秋白在上海创刊的《热血日报》。194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创刊,1949年8月改为党中央的机关报,成为各级党报的核心。现在,党报有中央级和地方级两类,地方级党报又可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机关报和地、市、自治州、盟委机关报两种。

报纸

是以新闻为主要内容的印刷品。从不同的角度,可划分为各种类型,如资产阶级报纸,无产阶级报纸;政党报纸;商业报纸;哲学报纸,文学报纸,宗教报纸;高级报纸,大众报纸:青年报纸,妇女报纸,儿童报纸等。在大众传播媒介中,报纸是最普及、最古老的媒介之一。世界上仍在出版的最古老的报纸为《伦敦公报》,它创刊于1665年,首次使用“Newspaper”(报纸)一词。封建时代的邸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中国领土上第一家现代报纸是1822年9月在澳门创刊的葡语《蜜蜂华报》。第一家中文报纸是1860年在香港出版的《中外新报》。报纸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宣传工具之一,为宣传中国革命、传播党的政策和思想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红色中华》、《新华日报》等报在革命的各个时期为党做出了重要贡献。

杂志(期刊)

是一定期刊物,有固定的名称,并用期号连续的形式,间隔地、连续不断地出版。但也有不定期的刊物,如机关内部刊物、学术团体学报、学术会议记录等都是按期号连贯刊行,但不定期出版,通常也称它们为“连续刊行物”。由党的领导机关主办的期刊也称为“党刊”。由党的领导机关主办,且专门在党内发行的期刊,则称为“党内刊物”。杂志(期刊)作为一种宣传工具或手段,它具备刊载信息量大、传播广泛、读者层较稳定、读者能主动接触、方便保存、能长时间反复阅读、能有效地利用色彩等优点。但也存在着受定期发行的限制,宣传难以做到及时、传播速度较慢等缺点。

全党办报

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中的一个概念。1942年延安整风时,《解放日报》遵照中央指示实行改版,从而将记者办报变成全党办报。使报纸成为党的宣传喉舌。全党办报的具体含义是:不但党的上级机关,而且党的各级机关、各级组织以至每个党员都对党报负有责任,要阅读党报,讨论党报上的重要文章、消息和谈话,推销党报,为党报写通讯。1944年2月16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本报创刊一千期》,精辟地指出:“我们的重要经验,一言以蔽之,就是‘全党办报’四个字。由于实行了这个方针,报纸的脉搏就能与党的脉搏呼吸相关了,报纸就起了集体宣传与集体组织者的作用,报纸经过党组织成了在边区包含600余组的广大通讯网,并改革了文风,改进了技术。”经过《解放日报》的实践,全党办报的经验推广到解放区各报,并对建国后的新闻工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报纸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