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党的宣传工作
36238600000009

第9章 新闻出版与宣传工作(2)

由专人代表党派、团体、单位或其他集体定期或不定期发布新闻的制度。我国新闻制度的重要方面。新闻发言人的职责主要是向新闻媒介发布新闻、联系新闻媒介、沟通本单位与记者之间的关系、回答记者提出的有关问题。新闻发言人需要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宣传工作能力。

客观报道

新闻报道的一种方式,形成于19世纪50年代,其内容是:要求新闻实录事实,不得造成直接或间接指挥受众的印象;倾向的流露隐蔽、自然,我国新闻研究界经常用恩格斯的一段话解释这一报道方式,即“完全立足于事实,只引用事实和直接以事实为根据的判断-由这样的判断进一步得出的结论本身仍然是明显的事实”。我党的新闻工作历来强调党性原则,客观报道同样应以维护党的形象为原则。

客观、真实、公正、全面

刘少奇1956年5月28日对新华社工作指示中使用的一组概念。又称“八字方针”。他说:“新华社要成为世界性通讯社,新华社的新闻就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和其他通讯社相比,尽管观点不一样,但是新闻报道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这就能在世界上建立威信。”1968年9月1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编辑部文章《把新闻战线的大革命进行到底》,刘少奇的这组概念在“文革”期间受到了严厉批判,将其说成是中国的赫鲁晓夫,妄图以资产阶级的客观、真实、公正的口号取代无产阶级党报的党性和阶级性,反对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新闻路线,宣传赤裸裸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直到1980月3月31日,在北京新闻学会(1984年改名为首都新闻学会)召开的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刘少奇的这段话才得到重新肯定。

双向流动

新闻改革所应体现的标准之一,既改变过去的单纯“上情下达”的灌输式宣传方法,同时要求“下情上达”,反映广大群众的愿望和呼声,对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这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协商对话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及时地、畅通地、准确地做到下情上达、上情下达、彼此沟通、互相理解,是实现双向流动的关键,也是新闻改革的重要内容。

通讯社

专门为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舆论工具搜集和提供新闻稿件、图片、资料的新闻发布机构。世界上最早的通讯社是1835年在法国巴黎创办的“哈瓦斯通讯社”。我国自办的第一个通讯社是1904年在广州创办的“中兴通讯社”。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通讯社是1931年在中央苏区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1937年1月,中共中央将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现在,新华社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讯社。通讯社分为国际通讯社和国内通讯社,一般在各地都设有分社。通讯社的任务是:每天接收国内外分社的发稿,抄收外国通讯社的消息;向国内外播发国内国际新闻稿、图片和专稿,并应不同客户的特殊要求提供背景材料和有关资料。

广播电视理论

关于广播电视性质、职能、特点等一般原理的学说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①基本要素:音像、无线电波或导线、收发装置。②优势:接受对象广泛,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传播时间迅速,可以把刚刚发生的新闻,随着时间的推移直接告诉听众、观众,接受方式简便,不受时间、空间和人为的限制(人为干扰除外);能够表现多种内容,在新闻、知识、文艺、服务四大类内容中,后三类所占比例可以比报刊大得多;直接感染听众观众,音像比文字真实、生动,比文字更能打动人心。③弱点:转瞬即逝,无法留下痕迹;顺序收听收看,选择余地小;投资费用大,需要较强的经济实力做基础。④广播语言的特殊要求和电视形象的艺术设计。研究广播电视理论是实现广播电视工作科学化,提高广播电视工作水平的需要。

出版工作性质

出版工作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出版工作的性质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它决定了社会主义出版工作是在党的领导下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服务的文化阵地。出版部门要自觉地以《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导自己的工作,热情宣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抵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作为书刊出版的重要内容,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服务。

出版工作方针

关于出版工作的指导原则。我国的出版事业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传播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学术理论、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出版纪律

出版单位和出版工作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这些纪律体现在国家有关出版工作的法律、法规、法令、条例,最高出版行政领导机关制定的条例、章程、规定和地方性行政法规,出版单位自身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等形式之中。出版纪律是出版工作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使出版工作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

出版工作者协会

出版工作者的群众性团体。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团结出版工作者,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出版方针政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提高出版发行工作质量做出贡献。其经常性的工作内容有:组织出版工作者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业务,开展出版发行理论研究,交流业务经验,提高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加强出版法制宣传,依法维护出版工作者、着译者的正当权益等。同时,还开展多种优秀书刊评奖活动,表彰先进出版工作者。在加强各出版社的联系,加强与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中爱国的出版工作者、着译者以及国外出版友好团体和人士的合作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文艺工作

文学和艺术工作的总称。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是党领导下的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阵地,包括文学、音乐、美术、舞蹈、雕塑、戏剧、电影等艺术创作、评论及指导和服务工作。

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根本道路

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所应遵循的方向和原则,是由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的性质所决定的。即依靠人民、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的道路。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反映人民的意志、愿望和呼声,取得人民的爱护、帮助和支持,是文艺工作者保持艺术生命、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的正确途径。坚持这一根本道路具体表现在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诗情、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积极主动和奋发进取精神来丰富、补充与提高自己。

二为方向

指导文化艺术工作方向的重要方针。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简称。毛泽东于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正确方向,后发展为“二为方向”。具体说来,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文艺为人民服务,就是把人民群众作为文艺的服务对象。

民族文化

一定社会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带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一定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该民族智慧和创造的结晶。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发展民族文化,应当兼顾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的新文化,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并吸收当代世界先进文化。

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化遗产

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传统的态度和方针。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工作指导思想上的重要体现。指有分析、有选择地继承民族文化中优秀的传统,为发展新文化服务。新文化应当在批判地继承历史上民族的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其中有益和有用东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对文化遗产做出正确的评价和科学的分析,指出这些作品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在今天条件下的价值,然后加以剔除、择取和继承,是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和厚古薄今等错误倾向应有的态度,实现文化上的推陈出新。

群众文化

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创造为发展动力的社会文化。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队伍、群众文化机构、群众文化设施、群众文化工作等的综合体现。作为一种活动,具有业余性、自娱自教性、群众性、多样性的特征。在社会主义社会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和社会主义觉悟具有重要意义。其具体职能表现在使人民群众在劳动、工作之余,得到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消除疲劳,陶冶性情,焕发精神,从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丰富和增进自己的知识、技能、智慧和健康。群众文化的主体是群众,应当依靠群众,面向群众,并不断创造出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发展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外来文化

通过各种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传入国内的外国文化。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借鉴、融合外来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对于先进民族发展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一个民族善于从其他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以不断发展、滋补自己,是这个民族强大、有自信心的表现,也是民族昌盛发达的重要条件。任何僵化、保守和妄自尊大的思想都是要不得的。

但这种学习、借鉴,其根本目的是从中汲取思想艺术营养,发展民族文化。必须对外来文化加以改造、融化,使其变成民族的东西。不仅不能学习引进海外文化中消极、腐朽、落后的东西,就是对那些没有消极、腐朽、落后因素的东西,也不应不加节制地大量引进,不能不加分析、不加区别地一律采取拿来主义。既要坚持排污不排外,又要注意保持自己民族的独立性。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是党领导下的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广播电台。其前身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在人民解放军1947年3月20日暂时撤出延安以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先后设在陕北的瓦窑堡、河北省的涉县、平山县附近。1949年3月25日迁至北平(北京),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时办有6套节目;每天播音总计96小时。其中第一套和第二套是对大陆广播的综合节目,包括新闻性、教育性、文艺性和服务性4大类节目,第三套是对北京和附近地区广播的调频立体声节目;第四套是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包括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壮语6种语言;第五套、第六套是对台湾省的广播,包括普通话、闽南话和客家话节目。《新闻和报纸摘要》、《各地电台联播节目》为重点的新闻节目每天播放达数十次之多。每天还播放专题性、教育性节目几十个,并有音乐、戏曲、曲艺、文学、广播剧、电影录音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此外,中央台还设有“听众信箱”、广告、天气预报、外汇牌价等服务节目。目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展飞速,日新月异。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播音呼号为“北京广播电台”。中国唯一向全世界广播的国家电台。以“为世界人民服务”为宗旨,力求使自己的工作有利于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相互了解,有益和平与进步事业。自1947年9月11日开办英语广播,发展到每天用38种外国语和汉语普通化、广州话、客家话、厦门话、潮州话向世界各地广播。1984年1月1日起开始对北京地区进行英语广播,八九十年代时,上海、广州等一些城市已开始转播这套节目。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每天各种语言累计播音141小时,播音语种和播音时数均居世界第三位,已经成为世界上影响较大的国际广播电台之一。一般包括中国和各国新闻、国际评论、介绍中国情况的专题节目和音乐节目等。安排在每周固定时间播出的各种语言的固定专题节目共100多个。在国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记者站,并在日本、美国、法国、南斯拉夫、巴基斯坦、墨西哥、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记者站,同世界10多个国家的广播电台建立了节目交换关系。目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展迅猛。

中央电视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电视台。其前身是北京电视台,1958年9月2日开始正式播出。1978年5月1日改为现名(英文缩写为CCTV)。当时中央电视台有三套节目。第一套综合节目面向全国。包括新闻节目、体育节目、专题节目、服务节目、教育节目、文艺节目,各类节目共有近30项栏目,其中《新闻联播》、《体育之窗》、《祖国各地》、《动物世界》、《为您服务》等栏目享有盛誉。同时还大量播出电视剧、故事影片。教育部和广播电视部合办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节目也在第一套节目里。第二套、第三套综合性节目面向北京地区。如今,中央电视台节目制作、播出等都有巨大发展。

新华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