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辱观
荣辱观是关于光荣与耻辱的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就一般意义而言,“荣”与“辱”是人生哲学中的一对基本范畴。这对范畴包含两个指向性层面:一是客观社会评价,即一定阶级和社会依据自己的评价标准对人们行为做出的褒贬评价;二是主观自我感受,即人们对社会褒贬评价的心理体验。由此可见,荣辱观中的“荣”是指人们对光荣、荣誉的理解和把握,属于社会对人们行为的肯定评价以及个人对社会肯定评价所产生的自我感受;荣辱观中的“辱”是指人们对耻辱、羞耻的理解和把握,属于社会对人们行为的否定评价以及个人对社会否定评价所产生的自我感受。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遵照什么样的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来定位和处置“荣”、“辱”问题,能直接体现人们对人生目的的理解,并能直接反映人们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荣辱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观作为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必须包括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价值观。这表明从追根求源的角度考察:任何民族、阶级、群体和个人的荣辱观,都是特定世界观的具体反映和生动表现,特别是特定世界观所包含的特定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反映和生动表现。所以,在世界观与荣辱观的关系上,是世界观决定荣辱观。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荣辱观”。世界观与荣辱观的这种关系告诉我们:要确立正确的荣辱观,必须重视世界观的改造,必须坚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造主观世界。从社会结构角度考察,荣辱观作为一种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从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中的“道德规范”范畴。它是人们通过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条件而形成的一种观念形态,是社会规范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实践性环节。由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所面临的社会生活条件并不完全相同,所以人们对荣辱观的理解、认同和把握,往往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就时代特征而言,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荣辱观的历史定位可以有不同的内容取舍。一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荣辱观,直接体现这个时代占主导地位世界观的人生观价值取向。这种人生价值取向,能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并影响和规范社会风气发展趋势,标志这个时代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的社会生活条件在总体上是开放和宽容的,往往能给人们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提供更大的自由度。但是,这种自由度无论多大,荣辱观的历史定位都不能离开道德规范的基本准则和底线-不能离开做人的底线,不能颠倒是非、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以假为真。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它鲜明而具体地界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弘扬的真善美,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摒弃的假恶丑。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就民族特征而言,荣辱观标志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和脉络,体现的是一个民族人生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并能对这个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发挥规范作用。所以,正确的荣辱观应该是一个民族传统美德的升华,应该反映这个民族的文化根源与精神根基,是这个民族传统伦理观念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人生价值追求。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以“仁”、“义”为标准的荣辱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廉耻观,“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的气节观,都包含着强烈的民族荣辱意识;“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等等格言警句,都表明中华民族古代先哲是把荣辱放到了与人格一样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国古代先哲提出的优秀传统道德伦理思想,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关于“荣”、“辱”问题的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胡锦涛总书记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具体概括为“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胡锦涛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强调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一种人格品质,也是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倡导的价值观体系。这就阐明了我国当前“培养什么人”的标准问题,明确了培养人过程中要“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的问题。所以,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特征
荣辱观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中占主导的荣辱观都要被深深打上时代特征的印记。这种时代特征印记,体现的是社会进步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时代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种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选择完全一致,其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追求。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
中国的优秀革命道德,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和社会中的一切先进分子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优良道德传统。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革命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的优秀革命道德,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热爱科学,热爱劳动,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人道主义以及新型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等,都是中国优秀革命传统中内含的基本道德规范。
中国的优秀革命道德,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社会中一切先进分子人生价值追求的实践总结,是当代中国思想道德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是当代中国先进道德观念升华的结晶。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中继承发扬优秀革命道德传统,这对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建立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涵盖了中国优秀革命道德的全面内容,而且还赋予了中国优秀革命道德新的时代特征。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作用时,明确指出: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这就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优秀革命道德的科学内涵,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的愿望,顺应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今天,我国正站在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起点上,当此之时,只有把优秀的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明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所以,我们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和长期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要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而且还要有法律的支持和政策的保障。要加强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加强制度、机制的创新,通过惩恶扬善,让荣者更荣、辱者更辱,努力营造和谐、安宁、完全适宜于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不仅要让品德高尚的见义勇为者广受赞扬和奖励,而且要让那些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道德堕落者,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让他们受到法律和制度的制裁。
第一,要加强教育立法,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的强化机制。当前,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靠学校课堂的讲授,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靠集中的学习教育活动,对绝大多数社会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则根本没有有关的措施和机制。在包括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电信、网络等在内的各种传媒上,充斥于人们耳目的是大量的暴力、色情、迷信、享乐、奢糜、浅薄等信息内容。宣传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尽到监管职责,一些传媒部门则失掉是非标准,忽视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各种丑恶现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限的思想道德教育在社会传媒强大的负面信息辐射面前显得苍白而无力。只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立法工作,用法律来规范各种传媒的经营行为,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使各种传媒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同时,不能脱离宣扬主旋律的轨道。同时,通过立法,形成制度,来保证对全体公民实施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
第二,要加强道德立法,形成对各种堕落丑恶行为的惩戒机制。社会上一些是非不分的丑恶现象之所以沉渣泛起、愈演愈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行为在传统的观念看来,都属于应由道德来规范的范围,现实中也没有法律依据来对其进行制裁。道德规范由于缺乏强制效力,所以对一些丑恶行为束手无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各种道德丑恶行为的发生。
因此有必要探索对道德行为进行立法,将一些传统的道德规范上升为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规定。前不久刚颁布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就把许多原来只当成一般道德问题的行为纳入治安处罚的范围,就是道德立法的有益尝试。法律的强制制裁与教育的软化引导,历来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加强道德立法,必将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
第三,要加强见义勇为基金的建设,形成扬善褒义的奖励机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大力弘扬社会正义,褒扬好人好事,重奖见义勇为。当前,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存在扬善褒义奖励机制缺失的问题,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因见义勇为而受伤致残以至牺牲者,无人过问,无钱治病,家庭穷困潦倒。这种现象对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有必要加强见义勇为奖励基金的设立,在对见义勇为进行广泛宣扬的同时,加大物质奖励力度,形成物质奖励的正常机制。各地政府应在这方面起带头作用,社会力量要积极参与。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形成坏人坏事成过街老鼠、好人好事争先勇为的良好氛围。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
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证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就必须力戒形式主义,避免“走过场”。宣传教育活动要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与为群众办实事结合起来,与群众的日常工作、生活结合起来,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第一,要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组织和领导。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首先认真学习,全面领会,深刻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各级宣传部、文明办要把组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举措,摆上突出位置,列入议事日程。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起来,与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从具体事情抓起,着力解决群众反响强烈的突出问题。要按照“三贴近”要求,针对道德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群众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改进创新,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把宣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力量。
第二,教育内容要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教育形式要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在内容上,要大力宣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宣传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和进展成效,宣传各地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鲜活经验。在形式上,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要开辟专题、专栏,通过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专家点评、群众讨论和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营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浓厚舆论氛围。要围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出一批理论文章,创作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要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类文化阵地的作用,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街道社区、乡村集市、公园广场、车站机场、港口码头等公共场所,要设立标语牌、设置公益广告。通过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第三,要坚持知行统一,做到教育和实践相结合。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如果仅局限于宣传教育的认知领域,而没有实践活动的结合与拓展,则难有实际效果。要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出发,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以“知荣辱、树新风”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人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把“八荣八耻”转化为自觉行动。党政机关要开展争创文明机关、争当“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为全社会做出表率。学校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加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学校管理、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企业要以创建文明行业为龙头,开展“共铸诚信”等活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农村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创建文明户、文明村镇等活动,培养新型农民。城市社区要开展创建文明社区、节约型社区等活动,促进邻里和睦、人际和谐。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形成人人身体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局面。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长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