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版权兴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路径探索
36269100000029

第29章 成都市版权产业部类研究(4)

5.成都市软件业的人才培养

任何一个产业的飞速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在当今社会,人才已经成为了很多行业迫切需要的资源。

成都市域内坐落着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四所211工程的全国重点高校,是全国高校最为密集的中心城市之一。作为西南地区的科技中心,成都市软件人才基础深厚。成都全市30多名两院院士中,50%以上集中在信息技术领域。

成都可利用的人才资源丰富,分布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35所高等院校和30余所中等专业学校,有四川大学软件学院、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学院等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每年高等院校毕业人数超过6万人,其中理工科学生4.5万人。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与成都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迈普(四川)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音泰思计算机技术(成都)有限公司、成都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银海软件有限责任公司等成都软件企业一同进入了2008年度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名单。其中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是自2005年以来连续第四年获得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认定。

2006年,成都市内高校电子信息专业类培养的人才16220人,其中超过60%在本地实现就业。2007年超过18500人,其中70%实现本地就业。

除了各大高校之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培训教育机构也为成都的软件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都的各种专业化软件人才教育培训机构逐渐成长,目前已有成都东软信息技术学院、成都数字娱乐软件学院、国信安教育基地、维纳IT职业培训中心、蓝谷数码等专业培训机构,在产业人才培训方面,和谐职业培训机构针对软件企业和大学院校人才培训需求,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及认证,为数字娱乐产业培养、输送了大批实干技能型专业人才。2007年,各培训机构输出了软件从业人员约34100名。

2006年成都软件产业从业人员达6.5万人,在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里名列前茅。从业人员数量增幅明显,但是当年成都软件人才缺口约1.3万人。2007年,软件从业人员高端缺口约6900名,中端缺口约7900名,低端供大于求约5900名。针对这样的情况,成都启动软件人才全球吸引计划等一系列措施积聚软件人才。成都市政府还通过实施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吸引软件人才,提出了“回家工程”、“安家工程”等措施,到全国主要城市招揽成都籍的高级人才,包括海外的成都人;对年薪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上且在高新区工作期满一年以上的,给予适当奖励,而且高新区还将协助其解决户口、子女就学、家属就业等问题。此外,对在海外从事五年以上的软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归国人员在高新区创业设立企业,一年内公司固定人员在10人以上的,将获得20万元的资助。在此政策感召下,2006年成都吸引以留学人员和博士为代表的创新创业人才242人,其中海外留学人员41人。

通过人才引进和教育培养的多种措施,成都将建立和完善“高端引进、中端转换、低端职训”的人才体系,弥补人才缺口,推进产业发展。

根据“软洽会”报告显示:2008年,成都市软件产业有各类专业人才约12万人。2009年,全省约有37548名计算机和相关专业毕业生;同时,各类培训机构培训毕业学员约8000人。

从年龄结构上看,成都软件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产业人才的年龄层次上越来越趋于合理。成都软件企业近年来不断吸收青年员工,因此总体年龄较低,平均年龄约29.5岁,其中29岁以下占60%,30-39岁的占34%,40-49岁的占4.5%,50岁以上占1.5%。

6.成都软件业现存的主要问题

(1)高级人才紧缺

2007年度第一次外商投资座谈会上,成都欧盟商会、四川英国商会以及成都迈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负责人在发言中提出了同一个问题:成都本地缺少国际化水准的软件人才。这与成都市丰富深厚的人力资源似乎是矛盾的,但是从深层次上说,这却是成都软件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正视的问题。统计数据表明,成都软件人才缺口率持续保持在20%以上,并逐年增长。

从前面的成都市软件人才学历构成情况来看,本科学士学历和其他学历的占了将近九成,而硕士以上的学历人员仅占13%。高级人才的培养仍是当务之急。这就是成都软件行业不缺人才,但缺高级人才的原因之一。

上文的年龄结构反映出在软件行业内,具有四年左右软件开发经验的专业人员成为较为紧缺的人才。纵观2009年成都人才的需求情况,企业对于那些进入企业后,还要经过较长时间培养才能胜任特定岗位的新人的聘用都持谨慎态度,从而导致对低端人才特别是新毕业人员的需求很少,而对一些有经验或已具备一定能力的中高端人才的需求旺盛。所以,从成都地区人才的供需上,应届毕业生这类无经验人员的供给是过剩的,而具有一定经验和能力的中高端人才则供不应求。

由于成都地处内陆,经济不如沿海各中心城市发达,待遇也相对较低,因此很多本地高级人才宁愿舍弃家乡而选择去外面闯天下,这是原因之二。

加之成都生活安逸、悠闲,不少人才到了成都也开始适应这种慢悠悠的生活节奏,造成自身事业心下降,这是原因之三。

原因之四应该归结于成都市内各大高校。目前,成都的就业市场有“三个大量”的情况出现,这也可以简单形象概括出目前成都软件人才的现状:学校培养出大量人才,企业缺少大量人才,又有大量人才找不到工作。由此,成都软件“缺人才”的根源性原因显现出来:学校和各个企业之间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人才对接,高校培养的人才并不是企业所亟需的人才。因此,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全国知名的成都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需求对接,建立能满足适应市场的育人机制。

高端人才问题不解决,将会在长期内制约着成都软件业的发展。

(2)软件企业规模小

在人员规模上,成都软件企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在已通过软件企业认证的企业中,人员规模在50人以下的企业占65.8%,50-100人的企业占7.4%,100-200人的企业占7.4%,200-500人的企业占4.7%,500-1000人的企业占0.8%,1000人以上的企业仅占0.3%。

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成都市软件企业的构成,带动了产业和经济发展。但是,大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匮乏,相关政策也扶持不到位,无法发展壮大,对人才吸引力不强,各个企业混乱的管理也给相关执法部门带来了很多管理上的不便。

7.成都软件业的发展前景

作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成都,成都市软件业的发展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相关市场环境也正在成熟,如果能好好解决在发展道路中遇到的人才缺失、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成都软件业的明天会更美好。

(二)出版发行业

出版发行业包含了书、报、刊及其他出版物的编辑制作、印刷复制和销售发行等诸多环节,是版权业的核心层,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市场上最活跃、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可以说,强势的出版发行业必将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1.成都出版发行业发展的历史与概况

成都拥有全国第一张理论意义上的都市报,同时也是第一个报业上市公司博瑞传播的所在地,成都报业市场的高产值早已声名在外,位列全国前茅。报纸的出版发行率先走上了集团化的经营模式,其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在全国报业都堪称一流。可以说,成都相对成熟的出版发行业是在报业逐渐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编辑制作、印刷复制和销售发行上成长起来了一批明星企业,成都报业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经过了“三国演义”和“战国七雄”的乱战,《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在报业市场的竞争中逐渐成长起来。到2002年,随着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报业集团的成立,两大报业集团形成了两军对垒的格局,下属的六份报纸又两两“捉对厮杀”。而贯穿始终的,仍然是《华西都市报》与《成都商报》两份报纸强势的垄断地位。2006年,《成都商报》和《华西都市报》的广告收入占据了成都市报纸广告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其他报纸目前基本都是亏损的。《成都商报》作为一份市属报纸,也凭借其创新的办报理念和经营手法稳坐着西部报纸广告经营额的第一把交椅,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媒体、中国最具品牌传播力强势媒体30强等称号。其品牌价值达到26.12亿元人民币。

2006年11月28日,成都传媒集团成立,成都传媒集团由原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和原成都广播电视台合并组建而成,合并以后,原报业集团和原广播电视台的牌子继续保留,对接行业管理部门,同时保留广播电视的呼号。成都再次成为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关注中心。成都传媒集团是国内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在中心城市成立的,涵盖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态的综合传媒集团。2009年,据初步统计,成都传媒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6.62亿元,同比增长18.53%。其中广播电视台广告收入实现20%以上的增长。

新闻出版业近年来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03年度创造产值37.72亿元,销售收入27.75亿元,实现利润4.39亿元,上缴各种税金2.10亿元。2006年,成都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务收入已达84.92亿元,比2005年增长20.06亿元,同比增长17.60%,其中,书、报、刊出版收入29.26亿元,比2005年增加10.25亿元,同比增长13.90%;书、报、刊制作收入25.51亿元,比2005年增长7.39亿元,同比增长28.40%;书、报、刊、发行收入28.60亿元,比2005年增长2.17亿元,同比增长13.30%。2007年全市新闻出版总收入为96.69亿元,占2007年成都文化产业总收入的5.08%。而到了2008年,增长更快,总产值超过150亿元,其中成都市域内的出版发行业,年销售额45亿元,年销售品种数量80000余种。成都市区域内印刷业2008年工业总产值70亿元,增长率超过10%,利税10亿元。2009年,成都市出版行业总收入突破60亿元,印刷业工业总产值超过90亿元,发行业年销售额35.2亿元。

成都市的新闻出版业实力雄厚。2006年,成都市共有公开出版报刊27种,其中报纸12种,期刊15种。有各种印刷企业1109家,年产值26亿元;有从事电视出版物经营的商家289户,年税收198万元。2009年,成都市域内有出版单位396家,其中公开发行报刊363家,发行总量3.6亿份,收入43亿元;图书出版社16家,出版图书5149种,销售码洋16亿元;音像出版社11家,出版音像制品645种,销售码洋518万元;数字出版企业6家,年总收入超过1亿元。2009年,成都市域内有印刷企业1231家,从业人员45000余人,有出版物发行企业1905家,2009年销售品种数量80000余种,销售册数3.04亿册。

2.出版发行业在全国的横向地位

成都出版发行业是成都市的优势产业,据有关研究显示,成都市现有出版物发行机构和网点5847个,占全省的60.4%。其中,国有书店和国有发行网点183个,供销社系统发行网点4个,出版社自办发行网点3个,网上书店1个,文化、教育、广电、邮政系统发行网点1872个,二级民营批发书店179个,个体零售发行网点3605个。年销售总额55.53亿元,占全省90%,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8位。其中,民营发行业年销售总额24.38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5位。

3.出版发行业的人才状况

根据2006年全市版权产业人才调查情况,在出版发行业中,本科及大专学历的人才数量最多,分别占45.2%和29.6%。本科学历的人才数量接近从业人员一半。此外,高达58.8%以上的从业者在30岁以下,反映出成都出版发行业对年轻毕业生的接纳程度较高,并且具有高素质、年轻化的趋势。

4.政策实施与扶持

为了进一步推动成都市出版发行业的快速发展,成都市新闻出版局结合实际,建立了覆盖成都19个区(市)县的新闻出版统计体系。这个统计体系不仅包括出版、印刷、发行等内容,还增设了新闻出版执法、农家书屋、版权登记资助等项目,设计了切实可行的统计工作实施方案,按出版、印刷、发行、新闻出版执法等类别下达目标、任务,对成都市新闻出版业的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印刷业已成为成都市新闻出版局明确部署,狠抓发展的一块新战场。相关奖惩政策不断出台,如明确提出2009年在成都印刷业中加大奖优罚劣的力度,对取得经济和社会双效益的印刷企业予以奖励并授予星级会员称号,对违纪和非法印刷企业实行违规扣分制和除名淘汰制;设立成都出版奖,对评出的百佳印刷精品予以重奖。此外,为推进成都地区印刷业灾后重建,成都市印协与四川省印协联合,邀请全国百强印刷企业代表赴灾区,为成都印刷业发展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