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故事
36400400000029

第29章 双胞胎之谜

2006年7月,波兰法律与公正党主席雅罗斯瓦夫卡钦斯基出任波兰总理,从此,波兰政治舞台上出现了孪生兄弟分别担任总统和总理的奇特现象。由于兄弟俩十分相像,一般人很难把总统和总理区别开来。在波兰,卡钦斯基兄弟俩被称为命运中的“双子星”。2007年11月5日,雅罗斯瓦夫卡钦斯基在总统府举行的仪式上正式提出辞呈,当天晚些时候,他的弟弟、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批准了辞呈,这对孪生兄弟共同执政的时代就此终结。杰德维嘉卡钦斯基太太清楚地记得,1949年的6月18日,雅罗斯瓦夫仅比莱赫早45分钟降生。按照占星学的说法,这一天恰好属于十二星座中的双子座。

世界上最长寿,也最引人注目的一对双胞胎是日本老人金婆、银婆姐妹,她们是日本“国宝级”的人物,也是迄今为止已知的唯一一对跨越百岁高龄的双胞胎,可惜在2000年107岁的姐姐金婆离开了与她相伴一个多世纪的孪生妹妹银婆,在名古屋去世。

双胞胎,又称孪生,分同卵双生与异卵双生两种。前者是一个卵子受精后分裂为相同的两部分,分别发育成两个婴儿,而后者是两个独立的卵子分别由两个精子受精,两者各有一个胎盘,因此性别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双胞胎,尤其是同卵双胞胎,是生命中一个奇妙的现象,他们不但相貌相似,能力、个性、喜好等各方面也相像,甚至有人认为他们彼此之间存在着心灵感应。下面就是一些关于同卵双胞胎的有趣事例。

故事一

25年未见面的双胞胎姐妹发现彼此癖好一样,甚至抽的烟也一样。

自从克里?凯泽记事以来,她就觉得什么东西从生命中丢失了。

1960年,克里被她的养父母收养,和同样是收养来的哥哥一起在美国佛蒙特州的伯灵顿长大。在佛蒙特大学念书时,一周有好几次,有不认识的人走到她身边,以为她是艾米。

1985年9月的一个周末的夜晚,在一家餐馆里克里又被一个青年误当成艾米,当克里解释说自己不是时,那个年轻人惊呆了。他打赌说克里肯定与艾米有关系。克里向年轻人要了艾米的联系方式。接下来的周一上午,克里打通了艾米的电话。一问,克里马上明白了,她们是双胞胎。

她们决定当晚在拉特兰大街附近的停车场见面。当姐妹俩见面时,她们都惊呆了!

克里说:“我记得当时停了车,看到街对面站着一个一模一样的我,天啊,我当时不知该如何是好!”

25年之后,双胞胎姐妹两人重新走到一起!她们一见如故!生命中第一次感觉到美满和内心的充盈!姐妹俩发现彼此有许多共同点。她们品味相投,抽相同牌子的烟,语言风格相同,癖好也一样,她们甚至发现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克里说:“那种感觉就像大脑里有两个我在对话,艾米就像是我的一部分。我们面对面,我知道她在想什么,是什么感觉。”

故事二

异卵双生双胞胎的弟弟出差时,突然腹部剧烈疼痛,而后发现疼痛的时间正是哥哥被谋杀的时间。

大多数双胞胎都认为他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如果双胞胎之一受伤严重,另一个人会感受到相同的痛苦吗?有人对这一点确定无疑,因为他体验到了哥哥被杀时的巨大疼痛。

1955年3月,当里克和罗恩即将降生的时候,医生不得不施行剖腹产手术,因为他们似乎不愿分离,四肢缠绕在一起。难分难舍的情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加深厚。兄弟两人是最好的朋友,感情超越其他的兄弟感情。

里克和罗恩是异卵双生双胞胎,即两个卵子同时受精,就产生了两个不同的受精卵。他们同时学会走路和讲话,喜欢相同的科目。

稍大一些,他们发现,他们能知道彼此心里在想什么。

1995年1月,里克从休斯敦国际机场起飞,前往非洲安哥拉的一家石油公司审核账目。在安哥拉起初的几天很平静。但5月31日凌晨4点钟,里克被腹部剧烈的疼痛惊醒。

里克说当时剧烈的疼痛导致全身麻痹。4个小时过后,疼痛逐渐消失。稍后,医生为里克做了全身检查,但并未发现身体有任何危险迹象。

但坏消息却在当天夜里降临,里克的双胞胎哥哥罗恩,前一天夜里被杀。验尸报告和911的电话记录都表明罗恩的死亡时间是中部时间晚上10:30,正是里克夜里因腹部疼痛惊醒的时间。

里克相信他感应到了哥哥被杀时感受到的剧烈疼痛,这种刻骨铭心的疼痛会让他牢记一生。

双胞胎现象一直是心理学家注意的焦点之一,因为它有助于我们了解,遗传对不同人之间能力的差异有多大的影响。最早重视这个问题的是现代心理测量之父,英国人弗朗西斯?高尔顿,他收集了94个双胞胎的案例,分析那些分开教养的双胞胎之间性格与能力的变化,调查结果坚定了他的一贯主张,即人的才能来自于遗传。

1869年高尔顿出版了《遗传的天才》一书,在这本书中,有一个对各个领域杰出人物的社会调查,包括了法官、政治领袖、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和神学家等各种职业。高尔顿研究了他们的家庭背景和生活资料,结果发现这些人多数出自有名望的家族,其中31%的人有杰出的父亲,41%的人有杰出的兄弟,48%的人有杰出的儿子,血缘关系越近,同为名人的可能性也越大。

因为坚信自己的理论,高尔顿的后半生都致力于推动优生学运动,认为通过几代人审慎的婚姻就可能培育出具有很高天资的人种,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为此他曾向政府提议,通过测验从英国挑选出10对最有才能的男女,每人提供5000英镑(在19世纪,这绝对是一笔巨款)的婚姻赠礼,促使他们彼此婚配,以期改良大不列颠人的物种结构。虽然看上去有些异想天开,但这一想法始终有人响应。

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威廉?肖克利便提出用征税来鼓励智者生育,愚者节育;从当代新加坡政府奖励高学历者多胎化的人口政策中,多少也可以看到高尔顿理论的影子。但是,在研究中高尔顿完全忽略了杰出人物生长的环境也比大多数普通人更优越的事实,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致命的缺陷。

1969年,教育心理学家亚瑟?詹森在论文中引用了大量智力测验数据证明黑人与白人之间,IQ存在明显差异(黑人约低15分上下),而且即使给予环境条件不利的黑人儿童以补偿性教育,其IQ也只增长2~5,基本上没有产生任何作用。因此詹森认为,遗传更多地支配着每个人的智力水平,补偿教育计划得不偿失。反对者则认为,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智力商数上的差异,更多的是由环境因素所决定,是几世纪以来美国所实行的种族歧视政策带来的恶果。无论是受教育、培训的机会和程度,还是两者的出身与生活环境,黑人都比白人低得多,这才是造成黑人在现实社会中低人一等的主因。而且智力测验本身也有问题。暂且不说测验结果中种族内部人与人的差异比种族间的差异要大得多,单单智力测验题本身就不公平。它的设计更多的是针对白人中产阶级,以该阶层的生活环境作为标准,比如,有的测题要求用拼板拼出一部汽车的形状,那么,住在城市里的孩子当然比来自贫穷的乡村从没见过汽车的孩子做得更好。

面对这些疑问,詹森等人反驳说,同样处于不利的生活与社会环境中,印第安人的智商得分却要高于黑人儿童,这显然支持人的智力是先天决定的观点,遗传因素的影响超过了环境因素的影响。

关于智力遗传说与环境说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而且随着美国国内民权运动的发展越演越烈。根据1963年心理学家厄伦迈耶-金林和贾维克对过去半个世纪8个国家52项研究的总结,同卵双胞胎在同一环境下成长的,他们的智力相关达到0.88(相关为1.00表示完全一致),同卵双胞胎在不同环境下长大,其智力相关为0.60;相应地,同胞兄弟姐妹在相同和不同环境中长大时,智力的相关分别是0.50和0.35。另外,亲生父母与子女之间智力的相关也要比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智力的相关要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这些数据表明,遗传对于智力的影响是存在的,血缘关系越亲,智商也越接近。

但是,这同样也在说明,在智力的形成与发展中,遗传并不单独起作用,而是与环境的因素交互渗透。不同的基因类型会受到环境因素不同程度的制约,遗传素质代表了人的发展潜力这颗种子,而环境则是这颗种子生长的土壤。当种子本身有问题时,那么再肥沃的土壤也无能为力;同样,落在贫瘠的土地中的一颗好种子发展也有限。

此外,另一个问题是更重要的,即智商是否代表了人的智力水平?许多心理学家对此仍有疑问,对传统智力测验的反思也持续在进行。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其他如技能、创造力、个性、动机等因素相配合,所谓“智力天才”只是一句空话。这不啻为每一个智力测验热衷者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