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故事
36400400000064

第64章 兴趣是成功之母

中国有句俗话:“兴趣是成功的开始。”下面就是两个由兴趣到成功的故事。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虽然名扬天下,但每天仍早早起床,在家门口的小溪旁研墨挥毫,笔耕不辍。儿子王献之从小耳濡目染,也对书法产生了兴趣,3岁不到便跟父亲练起了书法。王羲之家门口有8口大缸,每口缸可以盛水1000多斤。王羲之对儿子说:“等你把这些缸里的水用干了,你的字才算是练成了。”

王献之高高兴兴地答应了,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不停地写呀,写呀。第一缸水用干了,第二缸水也干了,等到第四缸水用干的时候,王献之觉得自己的字已经很好了,为什么非要把八缸水都写干呢?于是写了一个“大”字请父亲批点。

王羲之拿起笔来,审视了这个“大”字很久,在下面轻轻地点了一点,告诉儿子:“还差一点啊!”王献之不服气,又将父亲点成的“太”字拿给母亲看,请母亲点评。母亲仔细地端详了一会儿,感慨地对儿子说:“这个太字只有下面这一点写得好,像你父亲的风格。”

听了母亲的话,王献之十分羞愧,从此更加发奋学习。他不仅用干了门前的八缸水,连兰亭的小溪都成了他的研磨池,后来一举成名。至今,那个“太”字碑还立在绍兴兰亭,不断地激励和警醒着后人。

当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对数学研究抱有极大的兴趣,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他常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一天早上,他在研究室熬过又一个不眠之夜后,一边思考问题,一边往家里走。走着走着,他一头撞到了路边的一根电线杆上。爬起来后,他对着电线杆一连说了几声“对不起”,把电线杆当成人看了。就是凭着这种极大的兴趣和执著精神,陈景润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之路上做出了杰出贡献。

王献之和陈景润的成功,除了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外,关键的是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强烈的兴趣。

那么,什么是兴趣呢?兴趣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活动的一种选择性态度,它是由于事物或活动对个人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意义,或者具有情绪上的吸引力所形成的,即情绪上的共鸣。有了注意,人在参加某项活动时就具有积极性。当人们对某项活动产生兴趣之后,就会全力以赴、流连忘返,甚至会“入迷”或“走火入魔”。

人的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人的需要层次越高,对能满足需要的事物的兴趣就越大。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吃饱穿暖是人的最基本需要,吃饱穿暖以后,人就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如交往的需要、爱和被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从以上两个故事来分析,王献之和陈景润追求的都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因而他们的兴趣最强烈,动力也最大。

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一点儿也不假。兴趣一旦产生,就会使人积极地去寻找满足他需要的途径和方法,而且,如感兴趣的事物对个人具有稳定的意义,那么满足需要的过程本身不但不会使兴趣消失,反而会使兴趣更加浓厚和深化。例如,喜欢赛车的人在学习驾驶、提高自己的竞赛水平后,他不但不会结束这方面的兴趣,反而会使他更喜欢赛车。

兴趣还可以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聚精会神的注意、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等心理品质,从而提高人认识活动的效果。鲁迅留学日本时学习的专业是医学,但他并不喜欢这个专业,常常为此而苦恼。后来,他痛下决心“弃医从文”,决定一辈子从事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文学写作,终于成为一代名家。

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从小就要他们学习各种技能,如音乐、舞蹈、美术、英语、计算机等,希望孩子长大了能多才多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校教育的内容则大大超前,过去小学的内容现在放到了幼儿园,初中的内容放到了小学,高中的内容放到了初中,大学的一些内容放到了高中。

学校和家长的这种愿望都是好的,但是,如果不顾学生的兴趣,把家长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可能会适得其反。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长期从事他不喜欢、不感兴趣的工作,会大大降低他的创造力,消磨他的人生激情,甚至会导致精神问题。近年来不断有一些青少年因为学习焦虑问题而自杀,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根据兴趣指向的目标,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类。直接兴趣指一个人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它一般是由事物的特点引起人强烈的情绪感受,在无意识中表现出来的。如有的学生非常喜欢流行音乐,不论上课、做作业、赶公交、骑自行车都不离耳机,甚至到了不听音乐什么事情都不能做的地步。

间接兴趣是指开始时人对具体的事物或活动的过程并没有兴趣,而是对活动的结果有明确的认识,从而产生对活动过程的兴趣,并支配自己去坚持这项活动。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讲,有的学生对音乐并不感兴趣,但自从喜欢上某一位歌星后,爱屋及乌,便逐渐产生了对音乐的兴趣。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活动和劳动过程本身并不是都能在情绪上对人产生吸引力。如果一个人对某项活动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能结合起来,就会对活动表现出巨大的热情,活动将富有成效,同时,也能使人获得最大的满足。

从兴趣的范围来看,兴趣可分为广泛的兴趣和狭隘的兴趣,这是个人兴趣结构上的特点。有的人兴趣、爱好广泛,除了有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专业外,还有许多业余的爱好。而有些人的兴趣就比较狭窄,不要说什么业余爱好,世界上没有一样他喜欢的东西。

古往今来,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伟大人物,都有着广博的兴趣。苏东坡既是一位政治家,又是诗人、词作家、散文家、书法家、画家;岳飞既是一位军事家,又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达芬奇既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位科学家;马克思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

世界是客观的,又是普遍联系的,兴趣广泛的人,可以做到不同学科间的相互借鉴、相互促进、融会贯通和相得益彰,因此,广泛的兴趣可以使人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容易使人成功。兴趣比较狭隘的人,也许在某一个领域刻苦钻研,兴趣很大,但因缺乏和其他领域的联系,成就终究是有限的。如果能将兴趣的广度和深度结合起来,就既能在某一领域取得好成绩,也能使其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

当然,兴趣也不是越广越好,有些人的兴趣虽然也非常广泛,似乎对什么都有兴趣,对什么都爱好,朝三暮四,结果却是一事无成。

比如有的人志大才疏,今天要当科学家,明天要当文学家,后天又决定当企业家,到后来自己也不知道当什么家好了。这种见异思迁的人,由于缺乏一个稳定的中心兴趣,就不能在某个方面深入钻研,系统地掌握这个方面的知识,所以一般不会有什么成就。

有了稳定的兴趣才能使人在活动中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学习、研究与其兴趣有关的各种知识。青少年的兴趣大多是不稳定的,这是与其年龄有关的特征,因为这时兴趣的不稳定可使青少年接触多方面的知识,了解自己的志向到底在哪里,自己适合向哪个方向发展。然而一旦决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就不能朝秦暮楚,而要注意培养自己稳定、广博、深刻的兴趣。

要真正学有所成,广有作为,仅有兴趣是不够的,还需要坚强的意志和不畏艰难、百折不回的精神。否则,做事情只凭兴趣,凭感觉,遇到一点儿困难就知难而退,是永远不可能成功的。王献之、陈景润的成功,实际上就是兴趣 意志 努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