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故事
36400400000065

第65章 记得住不一定记得对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是,有时候眼见的东西也不一定为实。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记忆力会发生偏差,从而导致所见东西的渐行渐远,愈来愈模糊。

为了证明记忆的确可能发生偏差,华盛顿一所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瑞特博士做了如下一项实验:他给40名学生观看一本漫画书,内容是讲两个小伙子在台球房不期而遇,正在玩台球的时候,一个女人把他们其中一个人的钱包给偷走了。这40个学生被悄悄地分成了两组,他们看到的漫画有些细微的差别:A组的20个人看到的情节是这个女人一个人单独偷钱包,B组看到的则是这女子还有一个同伙。每个学生都是单独看完这本漫画的,没有和其他人交流。

看完图画,瑞特首先一对一地向他们提问:“这个女人是否有同伙?”结果,绝大多数人都答对了。

然后,瑞特开始对他们两个一组两个一组地提问。两个人中,一个看到的是有同伙的版本,另一个看到的是没有同伙的版本。

在回答之前,他要这两个学生对他们看到了什么讨论一下,给他一个明确答案――这个女人有同伙没有?

按照常理,因为两个人看到的是情景截然相反的漫画,所以最后他们根本不应该也不可能达成共识。但是实验的结果却出人意料。

15组(8组报告说没有,7组说有),也就是说他们中的大多数,最后都商量出了一个统一的答案。这意味着,有15个人受他们同伴的看法的影响,动摇或放弃了自己本来的真实所见。

在实验报告中,瑞特不无诙谐地写道:“你想篡改人们的记忆吗?那就让两个人同时讲述一个故事吧!”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标准化倾向。

这种情况是怎么发生的呢?

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的大脑会根据我们的记忆自动地填补那些断断续续的视觉记忆之间的空白,就像警察在车祸后问你“红色奥迪和黑色奔驰相撞的时候,奥迪开了转弯指示灯了么?”事实上你压根儿就没有注意过两辆车的颜色,但很可能受这句话的影响,你为残缺的记忆进行完形填空,在以后的证词中认定车的颜色是红色的或者黑色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由于受到他人的暗示和诱导。有人对名人的回忆录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其中有相当多的情节都是虚构出来的。但是,当事人却一口咬定这些都是事实。有趣的是,你甚至可以让一些成年被试者相信他们小时候曾经做过他们根本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比如,在田野里偷农民的庄稼、对异性同学恶作剧、在课堂上出老师的洋相等,只要你多次强调他们小时候做过,他们一般都会表示认同,并会煞有介事地回忆起久远的往事,如数家珍。但是,他们的父母和小伙伴会告诉你根本没有这么一码子事儿。

这些实验证明,如果向一个人提供某些似乎是真实的信息,便能影响到他的记忆,甚至会使其“看见”某些子虚乌有的往事。因而,在法庭上法官一般不允许对当事人或证人进行诱导性提问。

瑞特还对目前普遍使用的对嫌疑犯进行身份鉴定的办法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最好让嫌疑犯一个一个单独出来让证人指证,而不是让他们站成一排一起出来。因为当有一排人可以选择的时候,他们就会对嫌疑犯进行比较判断,然后挑出最合适的一个。这一个是最合适的一个,而不一定就是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