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海洋动物探索大百科
36422200000037

第37章  百足之虫——沙蚕

它们生活在潮间或深海之中,具有一个能够自由伸缩的头部,身体上面长有上百个体节。它们能分泌出一种毒素,这种毒素能够制造成各种杀虫剂,可以帮人类解决一些农业上的问题。它们在生理学、发育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等这些方面有着重大意义。它们是谁?它们就是百足之虫——沙蚕。

明星名片:

沙蚕,属于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游走目、沙蚕科,俗称海海蛆、海蜈蚣、海蚂蝗。在沙蚕的身体两侧长有非常多(数量可超过200),的体节,因此它可称得上是“百足之虫”。沙蚕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在水产养殖中得到广泛应用。沙蚕体内含有一种叫做沙蚕毒素活性物质,种毒素对水稻螟虫具有特殊的毒杀作用。无论是在国内或者是出口,沙蚕都非常畅销。

沙蚕在分类学上属于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游走目、沙蚕科,俗称海海蛆、海蜈蚣、海蚂蝗。我国的沙蚕种类有大约有80多种,经济种类和用于养殖的品种主要有:日本刺沙蚕、多刺围沙蚕、双齿围沙蚕等。喜栖息在有淡水流入的沿海滩涂、潮间带中区到潮下带的沙泥中,幼虫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物,成虫主要以腐殖质为食物。沙蚕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在水产养殖中得到广泛应用。

沙蚕的体长为2.5~90公分,一般身体的颜色有所不同,有的为褐色,有的为鲜红色,还有的为鲜绿色。有锐利可伸缩的腭位于头部。有两根短触手和4个眼位于身体的第1节,有4对触手状须位于身体的第2节。体节数可以超过200节,除了前2节之外,各有一对疣足,这些疣足主要是用类移动的。它们是用腮呼吸的。

沙蚕属于多毛纲叶须虫目的1科。它们身体很长,呈圆柱形,身体的两侧是对称的,后端很尖,具有许多的体节。可以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这三个部分。头部比较发达,由口前叶和围口节这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口前叶是伸于口前方的圆三角形或者是圆锥形肉质叶突,具有2对简单的圆形眼,1~2个前伸的头触手和其前端腹侧两个大的分节的触角。围口节是一大的环状节,腹面具有横长的口,其两侧具有3~4对触须,肌肉质的吻可由口伸出,吻前端具有1对几丁质大颚,吻表面平滑或者是具有几丁质颚齿或者软乳突;躯干部有许多结构相似的体节,每个体节两侧具有向外伸的肉质扁平突起,即疣足。大多数的疣足是双叶型具有内足刺,外有刺状或镰状复型刚毛;尾部为虫体最后1节或数节,也称肛节,具有一对肛须、肛门开口在肛节末端背面。

它们主要以它蠕虫及海产小动物为食物。临近生殖的时候,大多数种类身体的后部因具有精子或卵而膨大。通常,它们会在夜间离开海底浅洞穴到接近海面的地方排出性细胞。受精卵孵化出球形幼体。有些种类在洞穴内生殖。雌性在排完卵之后就会马上死亡,并被雄体所食,由雄性来孵卵。有的种类是雌雄共体,自体受精。

经常可以在潮间带看到沙蚕,在深海里也时常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沙蚕在岩岸的石块下、石缝中、海藻丛间,以及珊瑚礁或软底质中都是占优势的无脊椎动物。除了生活在淡水或者是半咸水的日本刺沙蚕等少数种类在生殖前没有太多形态变化之外,沙蚕科的大多数种类在生殖前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称为异沙蚕体,有的种类会有性节出现在身体的中后部,使虫体呈现出两个不同的体区;有的种类(如大眼沙蚕、中沙沙蚕等)所具有的性节只出现在身体的中部,使虫体呈现前部无性节、中部有性节、后部无性节三个明显的体区。异沙蚕身体的主要变化为:口前叶触手和触角缩短,眼睛变大并且具有晶体,疣足在无性节只有背和腹须膨大,而在有性节除了背和腹须基部膨大之外,并且还会出现附加的叶片状突起,刚毛叶变为宽扁叶片状或者是扇形,刚毛也逐步被游泳桨状刚毛所替代。雄性的背须具有齿状的乳突、肛节长出特化的感觉乳突。内部变化包括:肌肉的分解和重组、消化道的自融、体腔充满生殖产物,结果使虫体发生变化(雄性为乳白色、雌性为蓝绿色),这些变化都有利于沙蚕由底栖转入生殖浮游。由于环境(如温度、月光等)的影响,性成熟的雌沙蚕和雄沙蚕个体灰先后离开栖息地,起浮在海面排精放卵。会有多个雄沙蚕个体围绕雌沙蚕个体做旋转运动,这种生殖现象叫做婚舞。婚舞过后,雌雄个体大多都会下沉到海底死去。目前,在中国发现具有异沙蚕体的沙蚕有35种。

沙蚕的成虫和幼虫都是经济鱼类和虾类的饵料。中国南方沿海以及东南亚一带的居民有食沙蚕的习惯。疣吻沙蚕和多齿围沙蚕经常在稻田里栖息,将稻谷的根咬食掉,给其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腺带沙蚕会在盐田里钻穴,导致卤水外溢,是制盐业的一大危害。沙蚕也是教学科研的重要的实验材料,大学当中在进行动物教学的时候,每年都需要大量的沙蚕作为了解高等无脊椎动物体制和结构的代表;又如沙蚕进入淡水的渗透机制;沙蚕脑激素与性成熟的关系;沙蚕幼虫的发育和沉落;沙蚕和周围环境的关系等这些问题都是生理学、发育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课题。因此,沙蚕科动物是非常重要的海洋和咸淡水生物。

日本的钓鱼爱好者在用沙蚕作诱饵的时候,发现蚊蝇等昆虫在沙蚕尸体上爬行之后会中毒死亡,同时也发现使用沙蚕的垂钓者会有头痛、恶心、呕吐以及呼吸异常的症状。经研究,在1934年的时候,从沙蚕体内分离出一种活性物质,被命名为沙蚕毒素,在1964年的时候,发现这种毒素对水稻螟虫具有特殊的毒杀作用。按照沙蚕毒素的化学结构,仿生合成了一系列能作农用杀虫剂的类似物,如杀螟丹、杀虫双、杀虫单、杀虫环、杀虫蟥等,统称为沙蚕毒素类杀虫剂,这也是人类成功开发的第一类动物源杀虫剂。

所沙蚕毒素类杀虫剂具有的特性可以概括为6个方面。一、杀虫谱广。可以用来防治水稻、蔬菜、甘蔗、和果树等多种作物上的多种食叶害虫、钻蛀性害虫,有些品种对蚜虫、叶蝉、飞虱、蓟马、螨类等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二、具有多种杀虫作用。对害虫具有很强的触杀和胃毒作用,还具有一定的内吸和熏蒸作用,有些品种还具有拒食作用。对成虫、幼虫和卵都有杀伤力,既有速效性,又有较长的持效性,因而在田间使用的时候,施药时期长,防治效果稳定。三、作用机制特殊。虽然,沙蚕毒素杀虫剂与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等杀虫剂同属于神经毒剂,但是作用机制是一样的。它的作用部位是胆碱能突触,阴遏神经正常传递而使害虫的神经对外来刺激不产生反应,当害虫接触或者是取食药剂之后,虫体很快呆滞不动、瘫痪,直至死亡。但是虫体在中毒之后没有痉挛或者是过度兴奋的症状。由于作用靶标的不同,因此它与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等杀虫剂没有交互抗性问题,在防治害虫的过程中,也没有产生交互抗性的现象,因此对上述三类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的害虫,在采用沙蚕毒素杀虫剂来防治之后,仍然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四、低毒低残留。一直到现在所开发出来的品种,对人畜、鸟类、鱼类及水生动物的毒性都在低毒和中等毒的范围内,使用之后很安全。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小,使用之后再自然界中很容易就被分解,不会存在残留毒性的现象。

沙蚕营养十分丰富,它不但是鱼和虾嗜食的饵料生物,也可以作为优良的钓饵来使用。而生活在福建、广东、广西沿海居民还将生殖腺成熟的沙蚕当作营养珍品。将其干制后,用其来煮汤汤汁白如牛奶,味道十分鲜美,而且还很浓郁,有“天然味精”之称。将其油炸后,酥松香脆,是下酒佳肴。无论是在国内或者是出口,沙蚕都非常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