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的职业生涯
36450200000003

第3章 与众不同的求职方法

情景再现

诸葛亮在走出隆中之前,就已经享有盛名,与颍川地区有名的学者司马徽,以及荆襄名士庞统并称。司马徽素以擅于观人而闻名,有“水镜先生”之美称。庞统是荆襄名族的后代,雅号为“凤雏”。三人并称“水镜、凤雏、卧龙”。

刘备最先结识“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被他锲而不舍的诚意所感动,指出了他缺乏能作全盘规划的谋士,并首次向刘备推荐了“卧龙先生”诸葛亮。后来,素与诸葛亮相交的徐庶(徐元直)再一次向刘备表示:“我有一位朋友,姓诸葛名亮,人称卧龙,才能远在我之上,将军求贤若渴,不妨见见他。”

自从得到司马徽的指点,加之刘备素来爱才,所以当他再一次听到诸葛亮的大名后,不禁急不可待地对徐庶说道:“早就听说诸葛亮此人才华横溢,那就麻烦先生请他前来,助我共成大业吧!”

徐庶摇摇头道:“我恐怕无能为力,因为此人生性淡泊,不求名利,除非将军亲自前往拜访,否则,他是不会主动来求仕的。不知将军可否愿意礼贤下士,枉屈身份前往呢?”

当时的刘备正被曹操逼得走投无路,勉强逃到荆州接受刘表的保护,刘表名义上虽和刘备建立同盟阵营,但实际上刘备是在新野地区训练军队,成了遭军攻打荆州时的第一道防线而已。在这种形势之下,他早就为自己缺乏后斯的谋士而费尽心思了。经过徐庶的一番推荐,他判断诸葛亮这位不重虚名、却对自己的谋略颇为自信的年轻策士,正是自己目前最需要的人才。因此,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徐庶的建议,特别降尊身份,亲率两员大将关羽和张飞,冒着寒冬风雪,拜访隐于隆中草庐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听说刘备亲自前来拜访,心里也吃惊不已,但是,为了进一步试探刘备的诚意,他故意一再回避,连续两次不在家,让刘备三兄弟扑空。心高气傲的关羽和脾气暴躁的张飞早已忍不住了,口中颇有微词,可是刘备动了真格的,不见孔明决不罢休。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第三次,他老早就穿戴整齐,静候刘备的到来。

刘备当时四十七岁,而诸葛亮只是二十七岁的后生小辈,但是,刘备完全没有以长者自居,而是非常坦诚地聆听了诸葛亮对当时形势的全面分析。史称刘备拜访诸葛亮为“三顾茅庐”,称诸葛亮当时的分析为“隆中对”。

“隆中对”之后,刘备对诸葛亮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感觉如鱼得水。诸葛亮终于得到刘备的赏识,成了刘备不可缺少的左膀右臂。

诸葛亮的智慧

诸葛亮的“求职之路”可谓独辟蹊径,与众不同。其实,作为一个封建文人,他不可能真正做到淡泊名利,这从他最初离开不识人才的刘表之时,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可是,他并不急于求官谋生,而是隐于乡野,以修身为先,掌握了渊博的知识,结识了能助他一臂之力的司马徽、徐庶等人。事实表明,这在他的职业生涯之初,乃至一生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以自己的个人魅力吸引了刘备的眼球,并用行动证实了刘备是值得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老板。后一点至关重要,当今时代,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老板选员工,员工选老板、炒老板鱿鱼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一个人来到世间就是为了取得成功,这与封建文人的光宗耀祖思想虽然有本质区别,但也有相通之处。如何变被动为主动,独辟蹊径,创造机会走上职业生涯,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

诸葛亮绝不是无所作为地等待观望,他的机遇完全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之上。他深知刘备的个性,更明白刘备的所需。刘备“三顾茅庐”之后,他不失时机地以分析天下之势博得其赏识,从而使老板感到他的吸引力。如此一来,他焉有不成功之理?

当然,求职的方法多种多样,并不局限于某种模式,诸葛亮的这种求职方法,或许已经过时,而我们从中应该学到的,是那种不拘一格、独辟蹊径的思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如何巧妙地迈过求职的门槛,是通往成功的重要一环,最关键的,是看你的目标盯得够不够准确,知识底线高不高以及选用哪种方式。

职场生存经

选择职业就是选择自己的未来、自己的人生。许多求职者因为没有正确的求职方法而始终徘徊于公司的大门之外,这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影响了以后事业的发展。下面介绍几种与众不同的求职方法,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略加改动,就能够找到适合自己而又称心如意的工作。

——无薪求职

面对越来越善于自我包装、越来越会作“秀”的求职大军,许多用人单位也是心存疑虑,只有靠亲眼所见才能相信你的才能。如果你真是一个人才,建议不妨找个为对方“义务”打工的机会来表现表现自己,一时的“免费”试用也许会给你带来长久的收益。

张超是我国一所知名工科大学的才子,能写一手好文章。他想到当地一家很有影响的杂志社工作。当他第一次上门推销自己时,杂志社的人事主管很明确地告诉他,学工科的人不适合他们的工作。可张超并未放弃,他再次找到该社人事主管,并告诉他,自己的学业已快结束,学校里没有多少事情可以做,如果方便的话希望能到杂志社“帮帮忙”,以便自己利用这段空闲时间学点东西,而杂志社不需要给他支付工资,杂志社同意了他的要求。两个月后,张超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与杂志社签定了正式聘用合同。

——入乡不随俗

通常情况下,求职面试总是要说恭维话,以引起对方的好感而达到谋职的目的。但一味说好话也未必能打动人心,指出对方的不足之处,却可能令对方口服心服,常常也能达到成功求职的目的。

某高校一名毕业生在参加某公司最后一轮面试时,大胆指出该公司的不足之处,并列举国外的事例加以佐证,使主考官折服不已,结果他被首先选中。

——先入为主

在应聘过程中,很多求职者一看到和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一般扭头就走,可是如果你非常喜欢并适合这个工作,则不妨在与面试官的对话过程中,充分展示这方面的才能,让他相信你具备胜任这项工作的能力。

在一场大型招聘会上,李旭相中了一家广告公司,但对方只招聘营销员,并要求市场营销专业毕业。李旭决定主动出击。面试时,他首先简单地作了个自我介绍:“我毕业于某某大学,精通计算机,对设计、编排等也非常熟悉,另外,我每年暑期都在外地一家广告设计公司实习。”招聘人员一听,对李旭很感兴趣,便要求看他的简历。李旭没有递上自己的简历,而是询问:“我发现贵公司要招聘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我想知道,贵公司看中的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哪方面的特质?”招聘人员告诉他,因为公司要扩大业务,所以需要能开拓市场的学生,他们认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比较专业。李旭立刻声明:“我的开拓能力很强,对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非常熟悉。”招聘人员再次提出要看李旭的简历时,他才告诉对方:“我们学校没有市场营销专业,我是学管理的,但市场营销考试,我得了96分。”一周后,李旭如愿以偿来到这家公司。

——反其道而行之

如果你在众多循规蹈矩的求职者中,不能显现出自己的特长,不被人重视时,不妨独辟蹊径,耍些小聪明,反其道而行之,以此吸引老板的注意,这样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一位大学生毕业生,找工作四处碰壁。怎样才能把自己“推销”出去呢?他考虑了很久。一天,他再次闯进那家旅游公司的总经理办公室。总经理一看见他,生气地说:“我再一次告诉你,我们的人手已经足够了,不需要新手。”“那么你一定需要这个!”那个大学生边说边从包里掏出一块精制的匾额,上面写着:“本公司名额已满,暂不录用。”总经理一看笑了起来,他很欣赏这个小伙子的聪明、机灵,便聘用了他。一年后,这位大学生被任命为部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