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刺桐梦华录
36484900000001

第1章 序言

就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而言,中文与外文(主要为英文)学术圈各自相对独立,尽管现在信息交流与人员往来已经较为频繁,两个学术圈有所交叉,但主体部分仍是明显分离的。相互之间对彼此的学术动态可能有所了解,但知之不详,如蜻蜓点水,缺乏实质性的深度交流,中外学者在这方面都颇有感触。而西方世界的社会经济史研究,相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更为有限。关于海外中国研究、外国人视野下的中国历史、制度经济学等,由于相关译丛的努力,越来越多地被引入中国学术界。由于欧美、日本及其他地区的经济史、社会史等研究日趋成熟,其前沿性成果更需要我们及时获知,以把握当前社会经济史的学术动态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对研究中国产生了兴趣,一则因为中国经济的崛起,一则因为如果不了解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度的历史,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人类发展,他们希望与中国学术界有更多的交流。

就有关中国的史料与数据而言,中国学者对英文的原始史料涉猎有所局限,遑论荷兰文、西班牙文、葡、法文等,这些语种中有关华人与中国的记载,是在中文正史与野史中几乎看不到的世界。而这些史料,在中西方的比较研究,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等领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待开发的史料还有域外汉文文献资料,包括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地的汉文古籍,以及东南亚、美国等地华人的文献与文物。仅从这个角度而言,引介和翻译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日益显得重要。就学科而言,由于专门化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的日益深入,各学科形成自身的特定概念、范畴、话语体系、研究工具与方法、思维方式及研究领域,对此但凡缺乏深入而全面的把握,相关研究就很难进入该学科体系,而其成果也难以获得该学科研究人员的认可。而专业人才培养、评审与机构设置等制度更强化了这种趋势。专门研究是如此精深,以致许多学者无暇顾及其他学科与研究领域,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学术视野因此受到局限,甚至出现学科歧视与偏见,人类追求知识的整体感与宏观认识的需求亦得不到满足。

同时,不同学科的一些特定话语和方法,其实许多是可以相通的,学术壁垒并非如想像中的不可逾越的鸿沟。一旦打通障碍,架起沟通的桥梁,游走于不同学科之间,其收获有时是令人惊喜的,原创性的成果也常在跨学科的交叉中产生。如从历史源头与资料中原创出经济学理论,或以经济学方法与工具研究历史问题获得新思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希克斯、弗里德曼、哈耶克、库兹涅茨及为人熟知的诺斯、福格尔等,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因此,“社会经济史译丛”的宗旨与取向为:第一,在学科上并不画地为牢局限于经济史和社会史,也将选择与之相关的思想史、文化史,或以历史为取向的经济学与社会学研究成果,更欢迎跨学科的探索性成果。第二,在研究地域和领域的选择上,将不局限于译者、读者、编者和市场自然倾斜的中国社会经济史,本丛书将力推西方社会经济史的前沿成果。第三,译丛除一般性论述的著作外,也接受史料编著,还精选纯理论与方法的成果。在成果形式方面,既选择英文著作,也接受作者编辑的论文集,甚至从作者自己的英文论著中翻译或加工创作的中文成果。在著作语种的选择上,除英文作品外,还特别扶持其他语言论著的中译工作。

我们希望本译丛成为跨越和沟通不同语种成果、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学科与中外学术圈的桥梁。

龙登高

2009年5月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