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1
36644300000202

第202章 戶政七賦役二(2)

曷言乎繪圖以均賦稅也。賦稅不均。由於經界不正。其來久矣。宋熙寍五年。重修定方田法。分五等定稅。宋史食貨志。又王沬傳。明萬歷八年。度民田用開方法。以徑圍乘除截補。 欽定通鑑綱目三編。康熙十五年。   命御史二員。詣河南山東履畝清丈。山東明藩田。以五百四十步為畝。今照民地。概以二百四十步為畝。 皇朝文獻通考。乾隆十五年。申弓步盈縮之禁。部議惟直隸奉天遵部弓尺。並無參差。至山東河南可見康熙十五年之舉。仍屬具文。山西江西福建浙江湖北西安等省。或以三尺二三寸。四尺五寸。至七尺五寸為一弓。或以二百六十弓。七百二十弓。為一畝。長蘆鹽場三尺八寸為一弓。三百六十弓。六百弓。六百九十弓。為一畝。大名府以一千二百步為一畝。若令各省均以部定之弓為畝。儻大於各省舊用之弓。勢必田多缺額。小於舊用之弓。勢必須履畝加征。一時驟難更張。應無庸議。嗣後有新漲新墾之田。務遵部頒弓尺。不得仍用本處之弓。 大清會典。不特 朝廷寬大之恩。卓乎不可及。亦見當時部臣深明大體有如此。惟是舊田新田。截然為二。終非同律度量衡之意也。惜當時不將各省田畝一切度以工部尺。而增減其賦以就之。不尤善之善者乎。今吳田一畝。多不敷二百四十步。甚有七折八折者。林文忠公疏稿。見興水利議。所謂南方地畝狹於北方者此也。蓋自宋以來。所謂清丈者。無非具文矣。皆由不知前議羅盤定向四隅立柱之法。為之範圍。有零數。無都數。可分不可合。或盈或縮。甚或隱匿。百獘叢生。丈書泥於梯田闊狹折半之法。方田十畝。斜剖為二。可成十一畝。餘可類推。又遇巉山。宜用圓錐求面術。亦丈書所未必知。蘇州府志。載吳縣辦清丈。久之以山多難丈中寢。可為笑柄。故丈田亦必囗知算術。不可專恃丈書。不能若網在綱。必至治絲而棼。誠如前議繪圖之法而用之。然後明定畝數。北省有六畝為一晌。四十二畝為一繩。等名目。亦應刪除。用顧氏炎武所議。以一縣之丈地。敷一縣之糧科。見日知錄。即朱子通縣均紐。百里之內。輕重齊同之法。見朱子文集卷十九。條奏經界狀。按畝均收。仍遵康熙五十年永不加賦之   諭旨。不得藉口田多。絲毫增額。如是則豪強無欺隱。良懦無賠累矣。又舊例。各縣稅則至數十等之多。於 國無益。於民非徒無益。而於吏胥隱射轉換。則大有益。圖成之後。地形高下。水口遠近。犁然在目。應請各州縣就境內用宋法分五等定稅。亦絕獘之善術。又日知錄所列州縣。有去治三四百里者。有城門外即鄰境者。有縣境隔越。如周禮所謂華離之地者。按圖稽之。并改甚易。是之謂平天下。是之謂天下國家可均。

曷言乎繪圖以稽旱潦也。州縣一遇水旱。吏胥即有注荒費之目。有費即荒。無費即熟。官即臨鄉親勘。四顧茫然。發蹤指示。一聽諸吏。雖勘如不勘也。前議繪圖之法。所謂石柱。即今水則碑之製。吳江垂虹亭。有水則碑二。並不囗布各鄉。又無比較之率。則其用僅與石步等。有此何益。惟行四隅立柱之法。驗石柱。披地圖。今日不雨。則若干圖將旱。明日又不雨。則又若干圖將旱。水加一寸。則若干圖將淹。水又加一寸。則又若干圖將淹。坐廣廈細旃之上。固已了然於中。舟輿既出。勘一水而百水可知。勘一鄉而四鄉可知。脫有不合。則必高地隔越。港囗不通。不難隨時脩濬。尚何前獘之有。

曷言乎繪圖以興水利也。 國家休養生息。二百餘年。生齒數倍乾嘉時。而生穀之土不加闢。於是乎有受其饑之人。弱者溝壑。強者林莽矣。小焉探囊胠篋。大焉斬木揭竿矣。客或語余曰。英吉利。縱橫數百里國耳。惟能涉重洋。不遠萬里。墾田拓土。故生息愈繁。國用愈足。中華無是故貧。其言韙矣。雖然。近將棄之。奚論乎遠。夫一畝之稻。可以活十人。十畝之粱與麥亦僅可活一人。直省田凡七百四十餘萬頃。 會典乾隆四十三年數。 通典田制。禹平水土。九州之地。定墾者九百一十萬八千二百頃。為數轉多。惟九州疆域。及步法畝法無確據。未可遽加比較。至漢以下。歷代墾田數。多少懸殊。杜氏謂史失實者近之。種稻之田半焉。其餘豈盡不宜稻哉。職方氏宜稻之州七。今僅存荊揚。亦後世百度廢弛之確證也。西北地脈深厚。勝於東南塗泥之土。而所種止粱麥。所用止高壤。其低平宜稻之地。雨至水匯。一片汪洋。不宜粱麥。夫宜稻而種粱麥。已折十人之食為一人之食。況并不能種粱麥乎。然則地之棄也多矣。吾民之夭閼也亦多矣。庶而求富莫若推廣稻田。林文忠公輯西北水利說。備采宋元明以來何承矩等數十家言。蒙嘗與編校之役。文忠又自為奏稿。大恉言西北可種稻。即東南可減漕。當自直隸東境多水之區始。稿云。竊維 國家建都在北。轉粟自南。京倉一石之儲。常糜數石之費。奉行既久。轉輸固自不窮。而經 國遠猷。務為萬年至計。竊願更有進也。恭查雍正三年。 命怡賢親王總理畿輔水利營田。不數年。墾成六千餘頃。厥後功雖未竟。而當時效有明徵。至今論者慨想遺蹤。稱道弗絕。蓋近畿水田之利。自宋臣何承矩。元臣托克托郭守敬虞集。明臣徐貞明邱濬袁黃汪應蛟左光斗董應舉輩。歷歷議行。皆有成績。 國朝諸臣。章疏文牒。指陳直隸墾田利益者。如李光地陸隴其朱軾徐越湯世昌胡寶瑔柴潮生藍鼎元。皆詳乎其言之。以臣所見。南方地畝。狹於北方。而一畝之田。中熟之歲。收穀約有五石。則為米二石五斗矣。蘇松等屬正耗漕糧。年約一百五十萬石。果使原墾之六千餘頃。修而不廢。其數即足以當之。又嘗統計南漕四百萬石之米。如有二萬頃田。即敷所出。儻恐歲功不齊。再得一倍之田。亦必無虞短絀。而直隸天津河間永平遵化四府州可作水田之地。聞頗有餘。或居窪下而淪為沮洳。或納海河而延為葦蕩。若行溝洫之法。似皆可作上腴。臣考宋臣郟亶郟喬之議。謂治水先治田。自是確論。直隸地方。若俟眾水全治而後營田。則無成田之日。前於道光三年。舉而復輟。職是之故。如仿雍正年間成法。先於官蕩試行。興工之初。自須酌給工本。若墾有成效。則花息年增一年。譬如成田千頃。即得米二十餘萬石。或先酌改南漕十萬石。折徵銀兩解京。而疲幫九運之船。便可停造十隻。此後年收北米若干。概令核其一半之數。折征南漕。以為歸還原墾工本。及續墾田力之用。行之十年。而蘇松常鎮太杭嘉湖八府州之漕。皆得取給於畿輔。如能多多益善。則南漕折徵。歲可數百萬。而糧船既不須報運。凡漕務中例給銀米。所省當亦稱是。且河工經費。因此更可大為撙節。上以裕 國。下以便民。皆成效之可卜者。至漕船由漸而減。不慮驟散水手之難。而漕弊不禁自絕。更無調劑旗丁之苦。我 朝萬年至計。似在於此。可否 飭下廷臣及直隸總督籌辦之處。伏候 聖裁。將以述職。上之   宣廟。當國某尼之。   召對亦未及。事遂不果行。惟稿有云。若待眾水全治而後營田。則無成田之日。竊獨以為不然。即不能眾水全治。亦當擇要先治。蓋未聞水不治而能成田者。怡賢親王嘗試行有效矣。何以一廢不復舉。以水不治耳。水何以不治。源流之不別。脈絡之不分。測量高下。得此遺彼。不能擇要而治耳。水不治而為田。或田其高區。而水不及。或田其下地。而水大至。一不見功。因噎廢食。文忠亦未之思也。誠如前議繪圖。則源流脈絡。僂指可數。然後相其高下。宜疏者疏之。宜堰者堰之。宜棄者棄之。不特平者成膏腴。下者資瀦蓄。即高原之水有所洩。粱麥亦倍收矣。湘陰郭中丞嵩燾言。天津水鹹。歲必灌洗三次。始可成田。此說前人所未及。宜參。又不獨此也。即以東南言之。同一高區。近水者易戽。遠水者難戽。吾鄉西郊貞山麓。先大夫塋左側。有田數一頃。地高而遠水。有舊河久塞。余廬居時。相度得之。遂於乙卯冬勸鄉人濬復其舊。次年大旱。田得中收。里人大悅。此行之有效者。收成迥異。甚有所謂鑊底潭者。窪下而不通外水。一雨即汎濫。一不雨即乾涸。皆溝洫不修之獘。得是法而相度疏濬。磽瘠之變為膏腴者多矣。

曷言乎繪圖以改河道也。漢賈讓治河下策云。繕完故隄。增庳培薄。勞費無已。數逢其害。今之治河。守此數語。以為金科玉律。竭天下之膏血以奉之。 國病而民亦病。為萬世計者。奚忍安此。嗚呼。以催科聽訟為治天下之道而天下壞。以增庳培薄為治河之道而河壞。庸人誤國。一而已矣。近者十年三決。前所未聞。蓋由雲梯關淤淺。入海不暢。自近一二十年來為甚。吾鄉王司馬熙文之言曰。道光末年所言。少時侍吾父蘭儀同知署。署瀕河。隄高於檻一二尺。髫齔之事。如目前耳。後三十年而予攝是職。署門外東西來。皆半里外下坦坡。乃得入署。隄巍踞綽楔上。準此逆推國初。豈水由地中行乎。必不能矣。詢之老吏云。三十年中。初年歲高三寸。遞加至今。歲高一尺內外。此近年加淤之信而有徵者。蓋不特不由地中行。且不由地上行。直由城上行焉。繕完故隄之法。至今日而萬不可用。計必出於改道。既欲改道。當求一勞永逸之道而改之決矣。癸丑以來。決河由大清河入海。此奪濟也。大清橋畔有坊。康熙年間刊聯。中有岳色河聲字。蓋借用韋莊詩。心如嶽色留秦地。夢逐河聲出禹門。而以泰山為嶽。濟為河。而不知濟之不可稱河也。在今日則土人以為讖。謂河流自此定。不必別求改道。然亦宜審其高下。而始能知其宜因與否也。如其可因。即可用西人刷沙之法。法用千匹馬大火輪置船旁。可上可下。於潮退時下其輪。使附於沙而轉之。沙四飛隨潮而去。凡通潮之地皆宜之。黃河水性湍急。更無處不宜。自下流迤邐而上。積日累月。鍥而不舍。雖欲復由地中行之舊不難。此不特黃河可用。北河亦可用。即南運河徒陽等處亦可用。且東南水利久不治。數日之霖。積月不退。宜於通潮各海口。如法濬之。使下流迅駛。則上流雖不濬。而自有一落千丈強之勢。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治河之書。如行水金鑑之類。汗牛充棟。率多紙上空談。難資實用。夫為下必因川澤。未有改河道而不自審高下始者。諸書閒及測量。止言所欲施工之地。從未有普囗測量之說。亦由不知其法爾。應請下前議繪圖法於直隸河南山東三省。囗測各州縣高下。縮為一圖。乃擇其窪下遠城郭之地。聯為一囗以達於海。誠數百年之利也。近世論治河者。靳氏輔夏氏駰諸人。痛詆讓策。夏氏不足道。靳氏以治河名。何以為此說。亦自文其所不能而已。至附會修太原為修隄。九澤既陂為隄陂。然則禹又一鯀也。考說文陂阪也。一曰沱也。詩彼澤之陂。毛傳陂澤障也。澤障即沱。蓋水旁淺灘。故蒲荷生之。豈隄之謂耶。至高平曰原。與治水尤無涉。其不足辨明矣。周髀算經曰。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數之所由生也。漢趙君卿注云。禹治洪水。決流江河。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勢。除滔天之災。釋昏墊之厄。使東注於海而無侵溺。乃句股之所由生也。是君卿固知治水之必用算學。而其法不傳。元郭守敬算學名家。史稱其習水利。巧思絕人。陳水利六事。又十有一事。又嘗以海面較京師至汴梁。定其地形高下之差。又自孟門而東。循黃河故道。縱橫數百里間。各為測量地平。或可以分殺河勢。或可以灌溉田土。是守敬亦知治水之必用算學。而其法又不傳。然亦可見古之人有行之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