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婴儿护理百科全书
36701900000002

第2章 新生儿期

身体停止活动,全神贯注地倾听。第三天他对你的交谈有了回应,他凝视的目光更加认真。第五天他可以饶有兴致地注视你的嘴唇或手指的活动。如果你能和宝宝的脸保持在20~25厘米的距离,并很生动地和他说话,宝宝就能够用嘴巴和舌头的活动来“回答”你。

身体指标测量

身高测量方法。测量新生儿身高,必须由两个人进行。一人用手固定好宝宝的膝关节、髋关节和头部,另一人用皮尺测量,从新生儿头顶部的最高点,至足跟部的最高点。测量数值,即为新生儿身高。

腹围测量方法。用软皮尺经过新生儿肚脐上方边缘,平行绕一周,数值即腹围。

胸围测量方法。用软皮尺经过新生儿两乳头,平行绕一周,数值即胸围。

能力发育标准

语言能力

新生儿除了啼哭,还能够发出几种不同的声音,这是他学习语言的前奏。3周以后,他开始发出新生儿“词汇”,4周以后,新生儿能够了解到谈话中的交流,并且知道如何回应你的对话。

交流

宝宝天生健谈,比如当第一次听到你的声音他就会平静下来——变得安静和警惕,如果看到你朝他微笑,也会报以微笑。第十四天他能够从一群人里分辨出你的声音,第十八天他会把头转向发出声音的方向,第二十八天他开始学习如何表达和控制情绪,并且能够根据你的声音调整自己的行为。例如,如果你的语气重或者声音高,宝宝就会觉得不安;如果你的语气是舒缓的,宝宝就会很平静。宝宝天生是友好的,同时渴望有人陪伴,因此他从一出生就愿意回应你,所以你也要迎合宝宝,多与他交流。

视觉

新生儿的视觉发育较弱,视物不清楚,但对光是有反应的,眼球的转动无目的。半个月以后,宝宝可以看到距离50厘米的光亮,眼球会追随转动。

触觉

对妈妈的触摸、抚抱,感受灵敏,并显示出喜爱。

听觉

由于刚出生的新生儿耳鼓内充满液状物质,妨碍声音的传导。慢慢地,耳内液体逐渐被吸收,听觉也会逐渐增强。醒着时,近旁10~15厘米处发出响声,可使其四肢躯体活动突然停止,似在注意聆听声音。

新生儿的先天反射

所有健康新生儿都具有一些本能的反射活动,它帮助新生儿度过离开妈妈子宫的最初几个星期。比如你触摸他的眼睑,他就会闭上眼睛,如果你用大拇指和示指轻轻夹住他的鼻子,他就会用双手做出挣扎的动作。儿科医生会测试新生儿的反射反应,它可以总体反映新生儿的机体是否健全,神经系统是否正常。

觅食、吮吸和吞咽反射

当妈妈用乳头或奶嘴轻触新生儿的脸颊时,他就会自动把头转向被触的一侧,并张嘴寻找。这种动作就是觅食反射。

每个新生儿出生时都具有吮吸反射,这是最基本的反射行为,这种反射行为使新生儿能够进食。吸吮的同时,新生儿天生会吞咽,这也是一种反射。

握持反射

把手指放在新生儿的手心,轻压其手掌,他会紧紧抓住你的手指引起抓握反射。反射亢进则提示双侧大脑有疾病,新生儿期消失或减弱则提示该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呈抑制状态。正常情况下新生儿握持反射会在2~3个月后消失。

紧抱反射

也被称为“惊吓”反射或莫罗氏反射。当宝宝突然听到巨大的声响,会有这种反射。紧抱反射消失的时间是在宝宝两个月的时候。

爬行反射

当宝宝趴着的时候,会很自然地做出爬行姿势,撅起屁股,膝盖蜷在小腹下。这是因为他的双腿就像在子宫里面一样仍然朝向他的躯体蜷曲。这种反射会在两个月的时候消失。

行走反射

用双手托在新生儿腋下竖直抱起,使他的脚触及结实的平面,他会移动他的双腿做出走路或跨步动作。如果他的双腿轻触到硬物,他就会自动抬起一只脚做出向前跨步的运动。这种反射会在1个月消失,与宝宝学走路没有关系。

新生儿生理发育特点

呼吸特点

新生儿以腹式呼吸为主,每分钟40~45次。新生儿的呼吸不规律,这是正常现象,不用担心。

睡眠特点

在新生儿期,除哺乳时间外,几乎全处于睡眠状态,每天约需睡眠20小时以上。睡眠的时间和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这一时期他的发育良好与否。因此,做好新生儿睡眠护理工作也很重要。

整个新生儿期睡眠时间不一样。早期新生儿睡眠时间相对要长一些,每天可以达到20小时以上;随着日龄增加,睡眠时间会逐渐减少。

晚期新生儿睡眠时间有所减少,每天在16~18小时。

刚出生的新生儿自己无能力控制和调整睡眠的姿势,他们的睡眠姿势是由别人来决定的。新生儿初生的时候仍然保持着宫内的姿势,四肢仍屈曲,为使在产道咽进的羊水和黏液流出,出生后24小时内,可采取右侧卧位,在颈下垫块小手巾,并定时改换另一侧卧位,否则由于新生儿的头颅骨骨缝没有完全闭合,长期睡向一边,头颅可能变形。如果新生儿吮吸乳汁后经常吐奶,哺乳后,要取右侧卧位,以减少漾奶。

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颈部肌肉长得不结实,自己还不能抬头,所以此期最好不采用俯卧的睡姿,以免床铺捂堵或漾奶而导致新生儿窒息。

血液循环

新生儿出生后随着胎盘循环的停止,改变了胎儿右心压力高于左心的特点和血液循环。卵圆孔和动脉导管从功能上的关闭逐渐发展到解剖学上的完全闭合,需要2~3个月的时间。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偶尔可以听到心脏杂音。新生儿心率较快,每分钟可达120~140次,且易受摄食、啼哭等因素的影响。新生儿的血流分布多集中于躯干和内脏,故肝、脾常可触及,四肢容易发冷和出现青紫。

排便与泌尿特点

新生儿一般在出生后12小时开始排胎便,胎便呈深、黑绿色或黑色黏稠糊状,这是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吞入羊水中胎毛、胎脂、肠道分泌物而形成的胎便。3~4天胎便可排尽,哺乳之后,排便逐渐呈黄色。吃配方奶的宝宝每天排1~2次便,母乳喂养的宝宝排便次数稍多些,每天4~5次。若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尚未见排胎便,则应立即请医生检查,看是否存在肛门等器官畸形。

新生儿第一天的尿量为10~30毫升。在出生后36小时之内排尿都属正常。随着哺乳摄入水分,新生儿的尿量逐渐增加,每天可达10次以上,日总量可达100~300毫升,满月前后可达250~450毫升。

体温特点

新生儿不能妥善地调节体温,因为他们的体温中枢尚未成熟,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而易于散热,体温会很容易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针对新生儿,一定要定期测体温。每隔2~6小时测一次,做好记录(每日正常体温应波动在36℃~37℃),出生后常有一过渡性体温下降,经8~12小时渐趋正常。

新生儿一出生便立即要采取保暖措施,可防止体温下降,尤以冬寒时更为重要。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4℃~26℃,新生儿保温可采用热水袋或用装热水的密封瓶,将其放在两被之间,以宝宝手足暖和为适宜,在换尿布时,注意先将尿布用暖水袋加温。无上述条件者,可将新生儿直接贴近成人身体保温。

体态特点

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泛化的,缺乏定位性。妈妈会发现,当新生儿的身体某个部位受到刺激时,全身都会发出动作。清醒状态下,新生儿总是双拳紧握,四肢屈曲,显出警觉的样子;受到声响刺激,四肢会突然由屈变直,出现抖动。妈妈会认为新生儿受了惊吓,其实这是新生儿对刺激的泛化反应,不必紧张。

新生儿颈、肩、胸、背部肌肉尚不发达,不能支撑脊柱和头部,所以父母不能竖着抱新生儿,必须用手把新生儿的头、背、臀部几点固定好,否则会造成脊柱损伤。

新生儿特有的生理现象

溢乳

溢乳即漾奶,是新生儿常见的现象,就好像宝宝吃多了,有时顺着嘴角往外流奶,或有时一打嗝就吐奶,这些一般都属生理性的反应。这与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及其解剖特点有关。正常成人的胃都是斜立着的,并且贲门肌肉与幽门肌肉一样发达。而新生儿的胃容积小,胃呈水平位,幽门肌肉发达,关闭紧;贲门肌肉不发达,关闭松,这样,当新生儿吃得过饱或吞咽的空气较多时就容易发生溢乳,它对新生儿的成长并无影响。

只要每次哺乳后,竖抱起新生儿轻拍后背,即可把咽下的空气排出来,且睡觉时应尽量采取头稍高的右侧卧位,便会克服溢乳的发生。采取侧卧位还可预防乳汁误入呼吸道而引起的窒息。为了防止宝宝头型睡歪,应采取这次哺乳后右侧卧位,下次哺乳后左侧卧位,同时还可避免误吸乳汁到呼吸道的危险发生。若发生呛奶,应立即采取头俯侧身位,并轻拍背,将吸入的乳汁拍出。

有些新生儿吐奶后一切正常,也很活泼,则可以试喂,如新生儿愿意吃,那就让新生儿吃好;而有些新生儿在吐奶后胃部不舒服,如马上再哺乳,新生儿可能不愿吃,这时最好不要勉强,应让新生儿胃部充分休息一下。一般情况下,吐出的奶远远少于吃进的奶,家长不必担心,只要新生儿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偶尔吐一次奶也无关紧要。若每次吃奶后必吐,那么就要做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因疾病而导致的吐奶。

皮肤红斑

新生儿出生头几天,可能出现皮肤红斑。红斑的形状不一,大小不等,颜色鲜红,分布全身,以头面部和躯干为主。新生儿会有不适感,但一般几天后即可消失,很少有超过1周的情况。有的新生儿出现红斑时,还伴有脱皮的现象。一般情况,新生儿红斑对健康没有任何威胁,不用处理可自行消退。

新生儿洗澡注意事项

洗澡温度。适合新生儿的洗澡水温度夏天是38℃~39℃,冬天是40℃~41℃。

洗澡时间。安排在喂奶前1~2小时,以免吐奶。每次不超过10分钟。

新生儿皂的选择。应以油性较大而碱性小、刺激性小的新生儿专用皂为好。

先锋头

胎儿在分娩过程中随着阵阵宫缩,头部受到产道的挤压,使颅骨发生顺应性变形而被挤长。同时,头皮也由于挤压而发生先露部分头皮水肿,用手指压上去呈可凹陷性鼓包,临床称产瘤。一般宝宝出生后1~2天自然消退。对新生儿健康无影响,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鼻尖上的小丘疹

新生儿出生后,在鼻尖及两个鼻翼上可以见到针尖大小、密密麻麻的黄白色小结节,略高于皮肤表面,医学上称粟粒疹。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皮脂腺潴留所引起的。几乎每个新生儿都可见到,一般在出生后1周就会消退,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任何处理。

四肢屈曲

新生儿的四肢屈曲:细心的家长都会发现自己的宝宝从一出生到满月,总是四肢屈曲,有的家长害怕,宝宝日后会是罗圈腿,干脆将宝宝的四肢捆绑起来。

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正常新生儿的姿势都是呈英文字母“W”和“M”状,即双上肢屈曲呈“W”状,双下肢屈曲呈“M”状,这是健康新生儿肌张力正常的表现。

随着月龄的增长,四肢逐渐伸展。而罗圈腿即“O”型腿,是由于佝偻病所致的骨骼变形引起的,与新生儿四肢屈曲毫无关系。

枕秃

新生儿枕秃,并不是新生儿缺钙的特有体征。枕头较硬、缺铁性贫血、其他营养不良性疾病,都可导致枕秃。

挣劲

新手妈妈常常问医生,宝宝总是挣劲,尤其是快睡醒时,有时憋得满脸通红,是不是宝宝哪里不舒服呀?事实上宝宝并没有不舒服,相反,他很舒服。新生儿憋红脸,那是在伸懒腰,是活动筋骨的一种运动,妈妈不要大惊小怪。把宝宝紧紧抱住,不让宝宝挣劲,或带着宝宝到医院,都是没有必要的。

出汗

新生儿手心、脚心极易出汗,睡觉时头部也微微出汗。因为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当周围环境温度较高时,宝宝会通过皮肤蒸发水分和出汗来散热。所以,妈妈要注意居室的温度和空气的流通,要给宝宝补充足够的水分。

打嗝

新生儿吃得急或吃得不舒服时,就会持续地打嗝。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妈妈用中指弹击宝宝足底,令其啼哭数声,哭声停止后,打嗝也就停止了。如果没有停止,可以重复上述方法。

弹击足底抑制打嗝的办法,在操作中常常失败,原因往往是妈妈心疼孩子,不舍得用力,宝宝哭的程度和时间都不够。宝宝哭上几声,比宝宝持续打嗝要好受得多。新生儿的哭,有利于锻炼身体,想想看,如果助产士不拍打新生儿的足底,不刺激新生儿大声地哭,新生儿的肺脏就不可能完全张开,就不会有充分的气体交换,就可能出现湿肺的病变。所以说,当宝宝打嗝时,弹击宝宝足底,使小家伙放声大哭,不仅抑制了打嗝,还锻炼了身体,有百利而无一害,妈妈放心去做吧。

新生儿的“笑”并非是无意义的

新生儿的笑,往往出现在睡眠中,微微地笑,或只是嘴角向上翘一下。新生儿清醒时,不易发笑,也不易被逗笑。长期以来人们以此认为,新生儿的笑并无明确意义。

新生儿阿普加评分

具体测评方法可参考下表:这5项分别用0、1、2分来表示,5项总分最高为10分。

项目 评分标准

皮肤的颜色 全身皮肤粉红为2分;躯干粉红,四肢青紫为1分;全身青紫或苍白为0分。

心率 心跳频率大于每分钟100次为2分;小于每分钟100次为1分;没有心率为0分。

对刺激的反应 用手弹宝宝足底或插鼻管后,宝宝出现啼哭,打喷嚏或咳嗽为2分;只有皱眉等轻微反应为1分;无任何反应为0分。

四肢肌张力 若四肢动作活跃为2分;四肢略屈曲为1分;四肢松弛为0分。

呼吸 呼吸均匀、哭声响亮为2分;呼吸缓慢而不规则或者哭声微弱为1分;无呼吸为0分。

这种评分是对新生儿从母体内生活到外环境中生活的生存能力和适应程度进行判断,也为新生儿今后神经系统的发育提供了一定的预测性。一般根据1分钟内评分可将新生儿分为无窒息的正常新生儿和有窒息的非正常新生儿,如果1分钟内这5项身体状况评分为8分或8分以上则属于正常新生儿,无需任何治疗,约占新生儿总数的90%左右;如果1分钟内评分为4~7分则需要医生采取一些诊治、救治的措施;0~3分则为重度窒息或新生儿处于危险的生存状态,需要立即组织抢救。第一分钟的评分可以全面判断新生儿出生时的身体情况,第五分钟的评分可以反映抢救的效果以及帮助判断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