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80年代后女孩
37485800000003

第3章 扫描80年代后女孩(2)

3.新新女孩还有几多新

“新新女孩”是不可以解释的。至今我们还没有找到她们的语言体系、行为准则、生活信念。所谓的“新新女孩”不应该只是时间纬度上的一种标识,更重要的是直接指向某种不确定的意识形态。在中国,这群人的“传统”色彩正在减少,她们的思想观念、生活观念正在飞速地与国际“接轨”。这群80年代后出生的“新新女孩”,对于“传统”有一种天然的隔膜,她们获得关于过去的知识大多间接来源于电影、小说、电视,她们的文学修养更多的得于日本卡通漫画,她们是名副其实由“快餐文化”喂大的一代。相对而言,她们比其前辈们更独立、任性、自我;对外她们是“快餐文化”喂大的一代界东西的吸收往往采取DIY的方式,即自助式,而排斥别人的灌输和说教。“新新女孩”的称呼最早来自于日本,后被台湾媒体广为炒作。

现在让我们看看专家是如何评论“新新女孩”的吧。

我:今天请两位来是想谈谈“新新女孩”的话题。她们从诞生的那天起可能就注定是短命的。我知道,任何一代的划分、命名常常在获得某种意义的同时又在割裂和削弱另一层意义。但命名毕竟已经成为商业时代特殊的文化现象。“新新女孩”之后似乎有了诸多变种,例如“新人类”、“飘一代”、“SOHO族”等。你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她们希望得到人的理解和尊重王平:那种叫法是从日本过来的。我并没有觉得她们多新新,只是扮相比较出位点、自我点罢了。现在新人辈出,新称呼迭起,说明社会的标准变得宽容了。

李明:尽管我多次对这个群体进行了分析和解释,但我又怀疑来自我这个年龄层次的理论很可能是奢侈的。她们在总体上非常自我,尽管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但她们的行为替代了世界观,新的命名多是舆论密谋的结果。我们对“代”的划分太过矫情。

我:在美国,“新新女孩”目前的状况如何?

王平:很少有人去谈这个话题,正如李明说的,最关心的还是媒体。中国对这个群体的热情令我吃惊。在美国这个群体比较庞杂,她们多在从事音乐、绘画、电视。在经济上处于两个极端。

我:“新新女孩”以外的人群总是认为这批人在文化上是无根的,并据此藐视她们。

李明:从身处的时代背景看,她们的确是没有文化上的延续性,当然也没有劣根性。她们显得比较“纯”。

王平:文化是个大而无当的东西。“新新女孩”喜欢功利,也因此容易自行。

我:但她们在内心也好像有着强烈的价值认同欲望,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如何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协调性?

李明:从纯粹的心理诉求看,代沟是不存在的。“新新人类”也需要被认同。只是她们期待认同的程度不太明显罢了。她们可以在其他方面获得补偿。比如饮食的快乐、夜生活放纵中的快乐、胡思乱想的快乐等等。

新新女孩,商业时代的小阴谋王平:美国有很多影片都在探讨人的欲望。因为只有这个是没有国界和年龄差异的,可以永远进行下去的。

我:你们认为“新新女孩”会作为一个时代的标识而迅速结束吗?

王平:我想在两年之内不会。它肯定还会被偶然拾起,作为谈话或者议论的前提。

李明:概念一律是短命的,如果它没有形成独特而强烈的文化本身优势的话。比如“伤痕文学”就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政治、命运还有思考。而“新新女孩”的出笼在更大程度上却是商业时代的一个小小的阴谋,没有必要太过当真。也因此,它必须将被更多的看起来好玩的名词或者现象所覆盖。

专家们讲了自己的认识,解释了新新女孩,他们的见解是精辟的、深刻的、发人深思的。

八哥评论:

看看现代女孩的“新潮”,我们不仅想到了“无知”这个词。但在我们感怀的同时,我们应看到,这些本不属于她们的东西,终会被勇敢、奋斗等精神所取代。

4.目睹当今社会女权之怪现状

走在繁华的大街上,冲击着你不堪重荷的视觉神经的永远是美女;坐在家里随手拿起遥控器,款款而来用夜莺般的歌喉对你宣传某产品的绝对是美女;上网浏览时诱人的字眼吸引着你前去点击的大半是美女们的写真集;坐在破旧的像老祖母般的公车上,也会与窗沿上一排悬挂着美女图像的小旗不期而遇。这样无数次的“亲密接触”已让这个宠爱女人,尤其是宠爱美女的世界渐渐地“爱你有商量”起来。但是,女人们还陶醉在这个在她们看来已经“平等”了的世界里,而男人们早已把赚钱的猎枪对准了这群林子里的鸟儿们……

“温泉水滑洗凝脂,从此君王不早朝。”

(1)丰乳肥臀,南京路“大意失荆州”

上海的繁荣气象,似乎离不开那些路边散发着温柔白光的路牌广告,尤其是在“中国第一街”的南京路上。但是越来越让人惊奇的是,这些标志着上海经济勃兴的路牌广告的内容大多都是内衣广告,而且这个数字正以更惊人的速度剧增。既然是为了展示内衣的风姿绰约,那么当然要选美女了。似乎女孩们生来就有着比男孩们“赏心悦目”的优势吧!但是,这个圈子也不好进,中国美女们几乎只能望洋兴叹,取而代之的是那种具有混血优势的天资女孩,她们有着东方人喜欢的黑眼睛,同时又有着中国美女没有的“丰乳肥臀”。于是,南京路上可以上演一部美女们主演的“内衣风云录”。那些喜欢挑刺的老上海们不知有何感想,是否会叹息“大意失荆州”呢?

(2)泡泡中的世界,港姐们进军市场的法宝

男人们早已把猎枪对准了这群林子里的鸟儿们“力士”广告一出,立刻令女孩们屏息凝气,男孩们垂涎欲滴。从关之琳到李嘉欣,再到朱茵,“力士”的品牌效应在这群漂亮港姐的洗浴泡沫中得到不断的升华。“温泉水滑洗凝脂”,“从此君王不早朝”,在女孩因为姿色而被斥为“红颜祸水”的昨天,有谁能想到今天的美丽女孩们却可以凭借姿色为商家打造下坚实的堡垒。美女们在泡泡中尽情享受着肌肤的光洁、享受着男人们友好的目光、享受着男人们为她们订做的“免费晚餐”……美女们闭上眼睛憧憬时,她们一定会为现在的“女权”而欢呼雀跃了!

(3)名牌与美女,谁与争锋

柳传志先生带着“联想”艰难起步时,大概没想到那个乳臭未干的章子仪竟会使他的品牌机掀起更高的销售狂潮,以至于有人不禁感叹,不知道是联想捧红了章子仪,还是章子仪捧红了联想。

柳先生的反应不知道如何,但章美女肯定是笑得合不拢嘴了,她紫裙飘飘的回眸一笑,竟然让那么多大男人的几十年奋斗成就一下子“樯栌灰飞烟灭”,生为女人,生为现代的美丽女人,真是“福兮,福兮”呀!

同样的,佳能找到了赵薇,爱普生找到了朱茵。当两位美女代言人分执中关村两岸,各施解数顾盼流连时,背后的男人们正在紧张地筹划着他们没有硝烟的战争。美女们捧红了名牌,名牌也捧红了美女们,这是双益的事,大概可以赢得皆大欢喜吧!

(4)争取女权,新长征路上的呐喊

女权,一种平等、一种独立女孩们不是花瓶,过去不是,现在更不应该是!从古希腊名妓弗里妮美丽的胸脯让法官们痴迷到以海伦的私奔引起的特洛伊战争,从潘多拉的魔盒带给人类的灾难到雅典女子的平息战争……女子的魅力似乎是上天特赐予的一件工艺品。不过,希腊男人能为女子拿起武器,也能为女人放下武器;我们的老祖宗把女子说成是“祸水”,区别在于:女子使希腊人亢奋、大动干戈,也使我们的殷纣王、唐明皇们萎靡、国家破亡。其中的缘由,想来不该是女人素质不同吧?

既然女子不是一群寿命短暂、微不足道的人,为什么要使她们保持无知的状态而美其名曰“天真”呢?男人们不是尖刻地挖苦女子任性、放纵的****和卑躬屈膝的恶习,就是满有理由地埋怨女人的愚蠢和善变。偏见的思潮在没有遇到阻碍时,必将到处流行、遗害匪浅。女人从小就受到教导,并且由于母亲做示范而领悟,导致要懂得一些人类的弱点,恰当地说就是做事狡猾、性情温和、表面服从和谨守凡庸礼节,她们就可以得到男人的保护,假如她们长得漂亮,其余的一切就无所谓了,至少她们在一生的二十年里可以得到男人的保护。

活泼、可爱、有着酷一族的“新潮”与“前卫”这些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准则”,到今天依然存在于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里。可以说,社会发展到今天,妇女解放的口号呐喊了几个世纪,但世界根子里还是男人的。现在社会上的商店,几乎全是为女人开设,出售着大量的女性衣服和化妆品,百分之八十的杂志封面刊登的是女人的头像,好像这个世界是女人的,其实这正是男人世界观的反映。在男人们的观念里,女人到世界上来就是贡献美的,这个观念女人常常不说,女人却是这么做的。

美女们为美貌沾沾自喜,丑女们也在想尽办法让外表漂亮一些,用每一个女人的观念来看,男人才是她们最后的归宿。就像杂志上那些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展示给男人们的女人一样,女人们的骨子里充斥着的主心骨至今依然还是男人。

(5)正视女权,别再悄悄蒙上你的眼睛

明白了这个世界仍是男人的,女孩们也应该寻找自己怎样去活的道路。男女既为人类的两半,从来没有男为多半,女为少半,两半同中有异,异而相吸,谁也离不开谁。于是,聪明的女孩要追求的不是让男人占有,也不占有男人,转换这种关系的是一种平等,一种自我的独立,为自我而活,活得有个性,活得有热情。

随着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为自我而活,活得有个性,活得有热情从女孩身上发现了一种疗救弊病的力量。对于这种力量,艺术家早有觉悟,所以歌德诗曰:“永恒之女性,领导我们走。”哲学家们也纷纷觉悟了,马尔库塞指出:“一个自由的社会将是一个女性的社会”,法国后结构主义者断言:如果没有人类历史的“女性化”,世界就不可能得救。当然,在这样的潮流中,我们说女性拯救人类,并不意味着要让女性独担这救世重任,而是要求男性更多地接受女性的熏陶,世界更多地倾听女性的声音,人类更多地具有女性的品格。

(本文由中央民族大学新闻系周萍提供)

八哥评论:

新新时代的女孩,是时势造就了她们的个性,而女孩们也在不断改变着这个时代,她们是美丽的。也正是如此,她们把这个时代点缀得丰富多彩,女孩们如此重要,时代赋予她们神圣的女权也就是应该的了。

5.她们注定要在新时代捣乱

文字是穿越时空的一种表达方式,作家们用笔写着时代所带给他们的一切。

近代的文字是痛苦中激进的呻吟;现代的文字是穿越大街小巷的平凡恬静;当文字被加上了“80年代后”这个时间定语的时候,它带给人们的也许不仅仅是这个时代的一些特征,而包容了这个时代的所有个性。

生逢80年代后的她们现在是不是孩子?她们在想什么?她们为什么写字?她们是什么样的一代?是传说里的多半一脸迷茫、颓废、垮掉?或者恰恰相反,是明亮开朗的好孩子?

她们,20岁左右的年纪,就已经随处可见她们的集子与作品了。这是不是时代不和谐的音符?她们是不是在捣乱呢?

新潮的女孩赵雨:

1981年4月生,网名是pulp,翻成中文叫“纸浆”的古怪名字。那时她在“榕树下”全球中文原创作品网站(www.rongshu.com)发表了一篇她15岁的时候写的诗歌,叫《二十一世纪》,后来《文学报》和“榕树下”第一次合作的时候就用了她的诗歌。在她的作品里,我们能够不断地找到60年代嬉皮士的痕迹,而那个时代她的父亲还没有爱上她的母亲。

她们是不是要在新时代捣乱,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人民广场的“真锅”咖啡馆门口,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99级戏剧文学系的她,一张圆圆的孩子脸,眼镜落到鼻翼上,目光总是不安分地从玻璃上方穿越而过,常常在你的脸上逗留不过3秒钟,然后就是一个狡黠的微笑。她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我是不是还不够beautiful?”我说:“我喜欢就可以。”她于是露出大白牙,开心地笑了。“我平时做的最多的事情是看影碟、听摇滚乐、上网、写无聊和愉快的文字,也爱看football,7号左边锋McManaman是我的耶稣。”

“嘿嘿,还有喜欢半夜吃寿司,你还欠我一顿呢。”

年轻的女孩陈幻:

最早看见陈幻的文字是在原创广场文学城网站,她给自己取了个挺粉红的名字叫“水晶珠链”。最早看见陈幻年轻的孩子脸是在首届榕树下网络文学颁奖典礼上。她扎着两根辫子,脸有点红,和北京《网络报》编辑一起走进编辑部的时候,我看着她,我在想她的文字,如同每一个普通的网友,看见一个人从她的文字后面走出来,心里有一点点的惊讶——水晶珠链,你竟如此年轻!

我不知道该用女孩还是女人来描述她,她的文字总让我想起女人味,而她的表情却是时髦的、不经世事的。

一个19岁女生。学校难说,理论上应该是英国PADWORTH COLLEGE的准学生。1984年10月13日生。爱好:各种音乐、电影电视、逛街扮靓,还有说话和写字;不喜欢吃肯德基和麦当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