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80年代后女孩
37485800000004

第4章 扫描80年代后女孩(3)

或许从表达的欲望蠢蠢欲动的那一刻起,创作已经开始了。“那是先于一切意识到的事情。”赵雨说:“所以我不能告诉你,我是什么时候开始文学创作的。”陈幻说:“我不太懂为什么很多人喜欢问我什么时候开始创作。非要找个时间那要从8岁算起,那是我第一次写诗骗稿费被惊为天人。后来也没正经创作文学,大多时候是觉得好玩,为获取表扬。”

这是不是时代不和谐的音符八哥评论:

时代的步伐踏出一个又一个爱捣乱的小女孩,她们活泼、可爱、有着酷一族的“新潮”与“前卫”。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这个时代如此不平静的原因吧!

6.谁说我颓废我就跟谁急

虽然我再三解释“颓废”并不可耻,它只是一种时髦的感情,可是女孩们却不这样理解,还在不停地吵,好像非辩出个“子丑寅卯”不可。

21岁的女孩子芹说:“什么年纪玩什么游戏。80年代出生的女孩注定要在二十一世纪疯狂。她们很难收藏纯粹的自我,矫饰也不会被过量批发。赵格格在Canon的广告里跳来跳去:哪个才是真的我?哼……看我们的东西,问这样的问题,他们会找不到自己的舌头。”

陈幻说:“我的文字不颓废吧?习惯把所有灯关上之后再攥一根火柴。我的生活没有特别令我颓废不满的地方,所以写不出来。就算装也会装得很弱智。文字在我是生活状态,只喜欢写第一时间的真实感受。不会为文而文,没话找话,在网络出现之前我就有这个特点了。至于年龄,我总是说:Some one wasBorn an old soul.(天生有一颗苍老灵魂的人),那是别人评价我的,我觉得很经典。”

2000年年底,子芹出了第一本书,叫《太多问题》,是和我用“烨子”署名写的那本《情感热带》同时全部告罄的一本。

文学的丰富是生活的丰富

“上次QQ上一个陌生人告诉我,那天他从书店里偷了我的书。我衷心希望这样的人多一点,最好一万个。那时,我就会去告诉总编,这书定价太贵了,我们再版吧。如果你想乱笑和瞎郁闷,这本书或许会有点帮助,此外,我的作品没有大量的性描写。亲爱的家长们请放心购买我的书。我接触的人中,已婚的比较多。据说我们寝室里(因为我不去的)晚上只有一张床上有人,大家都刻苦学习去了吗?”

子芹说的时候开心地大笑,特孩子气的。

陈幻很喜欢自己刚写完的那几个色彩系列。《黄色爱恋》、《BLUE》、《个人行为》、《红色雷区》什么的。出过的那本书她说她没脸提,后来我自己去找了看。

她说:“至于所谓大量性描写的问题,估计不是我们这批‘同龄人’才有的问题。无论什么年龄,在文字里加入过多不合时宜的描述,都是因为写作的人本身不够自信、才气贫乏或者心理不够健康。真正吸引人的东西有好多,当然也有可以把****写得美伦美奂的,这是另一个问题了。任何力不从心的创作都不会令人愉快。我活得有多真实,写得就有多真实。”

文学会变成有趣的诗意

王小波和阿兰·罗伯·格里叶对子芹写作的影响比较大,她认为王小波是把有趣和诗意拿捏得最好的人。后者的冷漠和超级客观时常是一种解毒剂。还有孙甘露和村上春树,不过他们所影响的,更多的是生活方式和细节。她以为真正的新概念几乎还没有出现。时下的新概念作者,就像解开裹脚布的妇女,脚的空间变大了,自由了。子芹诙谐地说:“我的期望是大脑和脚一样好命就好了。”

不过她认为文学会变成有趣的诗意,或者是一场又一场蹦极。前者是她喜欢的,后者是我愿意下注的。她最喜欢的著名作家是博尔赫斯。人们头脑清醒,意志坚定,却在走向模糊的未来……反正是没有出口的迷宫,不如跟住瞎了眼的博尔赫斯,享受彻底迷失的乐趣。不过,只要想做,这份乐趣永远都不会太迟。这一秒她在给我们探究未来文学的走势,下一秒说不定就得去探究谁家的猫咪今天究竟把屎拉在了哪里……

而陈幻认为,不管别人怎么看,她的文字反正没有特别受时代或某人影响深重的地方。哪个时代的东西都看过些,因为历史感很弱,颠三倒四的,所以很少把时代背景与该人联系起来看问题。而且一阵儿阵儿的,有段时间翻了几页红楼梦,说话就开始啧啧的了,一套一套的,连眉眼手势都跟着妩媚红楼起来。那时好像烧软的泥巴,放在哪个容器里都会迅速定型。现在干脆不看书了,谁的风格也想不起来,一味的“哈”,你能怎么样呢?于是只好越来越靠近自己。前几天刚听说的新概念作文,到目前为止只看过“榕树下”登的那篇一等奖的《不自己的日子》,算是那部分造句造得比较通顺流利的同学写的作文。新概念作文和任何一样新概念的东西需要具备的品质基本上就是“自由”。自由地为文、为人,她喜欢自己的方式,每一分钟都活得很“自己”,新概念这种叫法本身就错误多多,新的概念就是没有概念,谁又稀罕你这草率、粗糙、自以为是的定义呢?说到对文学的看法,她又想跑题。好几个问题都在问关于纯文学及纯作家的事儿。就说她自己,她认真看的书实在少得可怜,每次都怵别人问她书名、作家什么的。她的所谓天赋灵感大多来自与文学无关的东西,她认为音乐色彩、各种触摸和体验就行。文学要做的就是表达这件事。若到文字里去让文字与文字交配产卵,一准儿生下来的不是怪胎,就是痴呆低能。很多作家文才飞扬可就是太过贫乏,一双手可以被他描述的优美绝伦,可他要一直说这双手怎么个美却不让它抓住点东西那也没劲。文学的丰富是生活的丰富,很多时候她对文字没什么感觉,但会很深地喜欢上文字背后的那个人。文学发展到最后还要是关于人的发展。所以只要有人存在,文学就会万世万代地繁荣昌盛下去……

八哥评论:

特殊的年代造就了捣乱的女孩们,她们逆流而上,追寻着她们想得到的东西,可东西到底是什么?在哪里?恐怕连她们自己也不清楚。于是在这个本该属于她们的时代,她们迷茫了。

7.批判“哈”族新战线

清末统治者认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于是闭关锁国,致清灭亡。而今新新女孩们深深吸取了这一教训,“努力”学习别人,“哈日”、“哈韩”。可她们好像又少了点什么,丢了点了什么。

(1)“哈”日族:我“哈”故我在

东瀛之国,在海之洲,国土虽然狭小,资源虽然匮乏,但自古盛产帅哥。屈指算来,具有杀伤力的大有人在,木村拓哉、反町隆史、柏原崇……

日本偶像剧进军中国市场,凭借纯情、不食人间烟火的那么一群偶像来赚取了女孩们大量的眼泪和同情,而“哈”日一族则对日本表现出了极大的崇拜和爱戴。

于是乎,日本偶像剧成了市面上的抢手货,“哈”日一族勒紧裤带拼命攒钱为了凑足“日剧全接触”的所有片子。最具诱惑力的那几部当然是不可能错过的了,《东京爱情故事》可说是日剧爱情片之经典,完治和莉香、三上和里美,本来可以很好的爱情,日本就是懂得赚人们的眼泪,偏偏让完治和莉香不能成却又相逢在街头,演者煽情,观者有恍如隔世之感,再配上韵律优美、动听的日文歌,无怪乎“哈”日一族会就此陷入迷恋中而不能自拔。

《一吻定情》堪称日剧的一大里程碑,柏原崇帅哥就此翻身,凭借一吻不仅镇住了琴子,更是征服了中国的数以万计的女孩们。《麻辣教师》中,无论是滕原静香,还是反町隆史,两位“麻辣教师”都非中国的“园丁”们可以企及。《将太寿司》则更为高明了,把日本国的文化在隐含中灌输给中国女孩,“杀人于无形之中”,这乃是高手过招的开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