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80年代后女孩
37485800000005

第5章 扫描80年代后女孩(4)

无知者无畏杜勒斯在几十年前就曾满有把握地宣称:我们的希望在中国的第三、四代的孩子们身上。初听可能觉得是狂妄之言,但时至今日,却也不得不令一些有识之士担忧。我们的女孩们,小的时候是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小公主”,长大了却摇身一变成为了日本文化的忠实追随者,美国人,不知作何感想?

中国也开始宣称,我们也有自己的偶像剧,我们有陆毅、邵兵、李亚鹏、胡兵……这也都是够得上帅哥级的人物了吧,但是,《将爱情进行到底》也不过是《爱情白皮书》的并不高明的翻版,比起日剧来,“哈”族们才不会正眼去瞧国产货呢!

中国影视,悲哀呀!网上有帖子——“写给骂日本人的中国人”,甘棠成为了挑起论争的始作俑者,大学学子们沸腾了,日航事件余波未息,教科书风波难平,小日本有些欺人太甚了。虽然文化圈子里忌谈政治,但日本一直都是善于经营“文化侵略术”的民族,他们可以歧视中国、可以折磨中国民工、可以歪曲历史事实、可以厚着脸皮无耻地说对中国的战争是正义之战……而中国的“哈”日族们却痴心不改地跟着他们,这不是中国最大的悲哀和恐惧吗?

这就是一种文化的潜移默化的渗透,这些陶醉在纯正的“真善美”的日剧中的女孩们,当你们面对这曾经仇视、诋毁你们母亲的日本时,你们却将其当作神一样顶礼膜拜,这也难怪,中国为什么拍不出好的影片,无怪“肥水”流往外人田了。

这一个“哈”字,份量还真不小啊。

(2)“哈”韩族:无知者无畏

在中国的大道上走路,总会遇到那么一些时尚女孩令你侧目而视,金黄的头发如丝般柔顺在风中飘舞,缤纷眩目的松糕鞋,宽大的能容下两三个人的A形裤……这些明显的特征可以告诉你,她们就是“哈”韩一族。

“哈”韩族似乎都比较“酷”,眼光里透露出冷漠和无所谓的光芒,穿着打扮上奇形怪状,脸上一定要刻上四个字——我爱韩流!

无论是HOT、PINK,还是NRG、SES,韩国一律采取的都是美女攻势、酷男进逼。“哈”韩族较之“哈”日族更能称其为时代的先锋,因为她们有更富挑战性的装扮。

先且不谈韩国歌曲怎样,看看掀起潮流的韩剧,我实在不认为它会比日剧更高明。韩剧永远都像一根透明的玻璃管,从外面往里看,一切都是那么简单幼稚。大致一样的故事情节,只要是看过两部韩剧的人,大致都能给总结出来。故事的女主人公善良、坚强,在她身边有一个好朋友在默默支持着她,在她努力工作、学习的过程中,总有那么一些坏人在阻挠着她,而这帮子坏人,则是脸上都像刺了字般的明显,女主人公在奋斗中,有一个富家子弟非常喜欢她,但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两个人都要承受无比的压力,但最终结果一定是事业爱情兼得。

这么简单的模式,按理说不应该吸引很多人的,但恰恰相反,“哈”韩族们对简单也是情有独钟,金喜善、安在旭、崔真实……照样能把她们迷得头昏脑胀。

于是,唱着自己也听不懂的韩歌,看着一开始就知道结局的韩剧,“哈”韩族们对韩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这些女孩们每天在西单、王府井的韩国城里转悠,寻找着更能突出她们与众不同“个性”的韩国商品。她们大手大脚地用着父母的钱,把该学的东西摒弃在大脑之外;她们用的是最现代的手机,能把各种手机的型号、价格如数家珍,但可能连一点基本的电路原理都不懂得;她们在网吧一泡就是一整天,但屏幕上显示的永远是:韩流,韩流,韩流……

且不谈韩国对中国怎样吧,比起日本来说肯定是不在话下,但杜勒斯的话永远都不会过时,“中国人啊!应该提醒一把自己了,一味地‘哈’,你能怎样呢?”

本文结束时,我遇到了一群匆匆忙忙赶往大学课堂的女大学生,她们说要赶去上业余的日语、韩语班。能够学习别人的长处来为己用,当然是好的。而当我问她们为什么要学日、韩语时,女大学生们的回答让我吃惊了:“当然是为了看好日本偶像剧,听懂韩国歌呗!”

我无言了。原来,这一个“哈”字,分量还真是不小啊……

八哥评论:

新时代的女孩们,赶快从“哈”韩、“哈”日的迷梦中醒来,让你纯洁的心灵,向希望的明天起程,相信你会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8.我的积蓄为零

走在大街上,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出生于80年代后的中国家庭中的独生女孩们,她们的消费观念与其父辈们发生了迥然不同的变化。

郑州市17岁的女中学生赵洋因为花了20块钱在理发店整了发型,回家后遭到了父母的埋怨,赵洋很不高兴地说:“让我理那种花5块钱就成的发型,那是没门的事儿。”

而赵洋的父亲对记者说:“对我这样忙了一辈子,靠积蓄精打细算的‘过来人’来说,她们这一代孩子的消费观念简直是空中楼阁。”

这位父亲还说:“我们上一代的父母当年的工资每月只有40块钱,除了孝敬父母、贴补家用外就所剩无几,我觉得这些孩子好像越来越不管这些了。”

不是我不想,而是我确实没有,北京的服装市场,以前几近于空白的少女服装现在成了商场里最热销的商品之一。琳琅满目的柜台里摆满了各种针对14岁到17岁女孩的名牌服装,价格从数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在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中发现,新时代女孩往往还是新产品使用的“领头者”。无论经济窘迫与否,面临真正喜欢的东西时,她们往往显现出惊人的爽快,绝不计算、毫不犹豫地掏钱包。

调查还发现,现代女孩虽然不愿储蓄,但并非等于不愿投资。尽管实际生活与预期目标会有差距,但一部分人已勇敢地打破了“积谷防饥”的传统消费观念,将收入再次投入流通领域,以期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她们当中的一部分人说:“我们也没有储蓄,不是不想存,确实是没钱可存。”

占有它,消耗它,而赵洋的父亲就对记者抱怨:“我这个女儿,身上有10元钱,就敢打的,好像有十万八万似的。”女儿却不以为然:“有十万八万的干嘛还要去打的,有5万够付首期,我就买小汽车了,有了小汽车,我就可以挣更多的钱。”

社会学家们称,越来越开放的经济社会使新时代女孩没有资讯封闭的苦闷,没有太多传统文化的记忆,没有刻骨铭心的历史负累。中国的消费文化和她们同步成长,独生女孩的特殊背景又令她们享受了家庭的宠爱。“很少挫折”的成长背景,造就了“自我”的风格。这些年轻女孩对前辈的许多观念很不以为然,她们大多思维独立,不愿被改造,敢于接受挑战,在信息时代如鱼得水;在消费观念上更是“自我”:虽然薪水不算低,但积蓄几乎为零,大多数收入花在服饰、信息、交友及旅游上。

八哥评论:

消费是必要的,但没有节制的消费却是一种浪费。女孩们,看看自己空空的口袋,是否觉得明天美好的生活是一种奢望呢?

9.新新女孩的消费形式和价值观

爱情是易碎品,一次使用就足够了,我总结了一下,新新女孩的消费形式是多样的,大致有以下4点:

(1)兴趣消费。一年之中,塑料手表可能要买上五六只,但绝不是为了收藏。

(2)对新产品情有独钟。她们是都市流行信息的最执着的捕捉者。

(3)在专卖店和特色店之间奔走。百货店一般不去,因为那里没有她们需要的特别“感觉”。

(4)从不记账。花多少是多少,喜欢刷卡消费;她们的皮夹里往往备有信用卡、俱乐部卡、打折卡等等。

“新新女孩”之语言特征。习惯使用语言代码,如“美眉”之类;以及最新流行的口语、英文日常用语、卡通人物的语言。

“新新女孩”之价值观。通常表现为一种消费激情,却几乎看不到明确的价值取向。她们的触角往往点到即止,懒得追问更多的细节和意义。这一点与90年代的消费特征甚为吻合,即:占有它、消耗它,而不是解释它、保存它。在一切兜售激情的场所,她们不停地兑取着自己的精神营养液,过程中的兴奋与喜悦覆盖了兴奋或者喜悦本身的内涵。“重在参与”这句奥运口号似乎也是她们精神状态的写照。

只爱不言婚。也许“新新女孩”都过于年轻,正是嬉戏的好年龄,所以她们可以爱了又爱,把爱情只当作一次又一次的享受过程,连失恋都有一种使人生不单调的价值。

只爱一点点。“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爱情在她们看来也是如此。她们不惧怕朝令夕改,因为她们早就在心里打下了预防针:爱情,是易碎品,一次使用就足够了。“新新女孩”在爱情上的随遇而安,离理想主义越来越远了。

八哥评论:

观念铸就性格,思想创造潮流。新新女孩的观点恐怕是“前无古人”,不过会不会“后有来者”呢?这我们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