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习惯不是爱
38311400000218

第218章 旅游

“这几天总有人问我:“你五一不出去旅游吗?”

我摇了摇头说‘“工作太忙,走不开呀!”

他说:“你肯定是没钱出去玩!”

我笑了笑,倒了杯茶,点上一根中华烟,坐窗户边上想了一夜

…………

究竟是谁走漏了风声?”

这是一位好友发空间的一段话,初看挺搞笑的,可细想,却感觉他内心有一丝无耐。

五一那天的下午,从乡下老家开车回县城,忽然感觉路上的轿车比平时多了很多,平时能随意超车的乡下大道变的车满为患,后车只能尾随前车依次而行,要超车万万不能了。

“今天怎了?咋这么多车呀!”我疑惑的自言自语道。

“你忘了!今天是五一,人们都开车带着孩子去县城玩的。”坐在后面的儿子提醒我说。

“噢,忘了。”我回D县城有啥好玩的!咱搬到城里快八年了,没感觉有啥好的呀!”

“也就你这性格不喜逛街,要不我妈说你个别呢。”儿子略带挖苦的说,“当下五一、十一,放长假,有钱的去外地的景区玩,没钱的只能到县城来消磨时光,寻求没钱不能出远门的心理平衡,这是人的通病。”

我没再吱声,没想到儿子对这看的挺透彻的,心想:旅游也不仅仅只与有没有钱有关吧?

我不喜欢旅游。

首先,我怕累。

在我农村的老家,年年都有一些人去泰山许愿祈福,捎带着看日出。他们都是头天晚上去挤火车,下半夜到泰安,然后再马不停蹄的摸黑爬山去看日出,当天下午就又风尘仆仆的回来了。看他们到家时疲惫的神态,真不知他们看日出时的心情怎样?一夜无眠,再爬几十里的山路,人困马乏之时,再好的美景也愉悦不起来吧!不过他们逢人却很亢奋,大声告诉别人自己去了泰山,那得意劲,我猜这才是他们出游的最大收获吧。

其次,我胆小。

我曾到过海边,瞧着近处深遂汹涌的海水,看着远方水天相接雾气朦胧的样子,听着海浪拍打岩石的轰鸣,我怕得很,两腿发软,恨不得立刻离开。

我没攀过山,却爬过塔。在我县城正北,六、七里远的地方有一砖塔,叫崔家塔。这塔有十三层,就在铁道的边上,传说是一老神仙用粪叉把它从别地端过来的。也算本地的名胜了,本地人闲暇都去爬爬。我读高中时,一天,几个同学相约去爬那塔。那是我第一次去那地,也是我最后一次去那地。那塔底座也就一间房大的面积,向上逐层缩减,到了顶层就变成小小的塔尖了。我们开始上爬,每层间相通的只是一条窄窄的砖砌台阶,一次只能一人通过,若相向而行,须等一方过后,对方才能再走。越往上爬,空间越小,人显的越多。到了六、七层吧,那紧促感,压的我喘不上气来。更要命的,旁边正过火车,整个塔都随着火车的轰鸣声有节奏的在颤。我吓的要虚脱了,再也不敢向上爬,惶惶然的退了下来,走出塔底,好久也不能平复那恐惧感。从那,我再也没去过那地。

再有,我知命。

俗话说:“千金之子不行危墙之下。”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我没千金,可我知命。

我读初三时的班主任,是一四十多岁的女老师,教我们代数,名叫高秀兰。读了十多年的书,给我留下好印象的老师不多,她就是其中之一。高老师性情和蔼,稳重,在学校师生中的口碑特好。我那时学习成绩很好,是班里的尖子生,所以她也很喜欢我,一致到今天我仍能想起她的音容笑貌。大约十年前吧,我一天领儿子闲逛,碰到一初中同学,两人叙旧之时,我问:“高秀兰老师现在在哪呢?该在家养老了吧!”

“死了。”他回道。

“死了?”我惊愕的问道,“得的什么病?她也就才六十多吧!”

“摔死的。”同学略带惋惜的口气说,“死了有几年了。她退休后就与老伴在家看孙子了,那一年老俩口带着孙子去泰山游玩,坐高空游览车时,车出事了,三口人全摔死了。”

我再也没听进同学以后的话,事后几天,恍恍惚惚的,总感觉世事无常。可又怪谁呢?

许多年之前,曾听过这么一个感人的故事:一对年青夫妇带着年幼的儿子去游玩,也是坐的高山游览车出事了,摔进了山涧,除了那小孩,游览车上其他二十几人全部遇难。小孩得以幸存,是因在游览车着地的瞬间,年轻的父亲将儿子举在了头顶。这是个真实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了,包括歌星韩红。后来,她收养了这个孩子。哎!故事是感人,可没人再愿听到这样的事情发生。

上面的两个故事太让人神伤了,还是让我畅想下啥情况我才肯出去旅游吧。

小时曾看过电影《智取华山》,在那片中,国民党军官坐着二人抬上下山,挺美的!两根竹子,当中绑一椅子,前后两人抬着,这就是二人抬。坐在上面,呼呼悠悠,即不晕,又舒服,美景尽览无余。

明朝有个丞相,叫张居正。他有一顶大轿,轿上有书房,有卧室,有卫生间,外围还有凭栏。一批需二十四个轿夫抬,轿夫有好几批,一次能走几百里路,走起来又稳,又快。坐这轿出游,岂不比神仙还滋!

若有上面两条件,我也许会喜欢上旅游的。

其实大多数出游的人都做过这样尴尬的事:若真被美景震憾了,回来后,见人极想表达那种情怀,可表白时,只会用‘真美啊!’或‘太美了!’来描述,可怜的很。

手机普遍了,人们出门喜欢拍照留念,并借此向外人传达自己游玩时的感触。效果如何呢?我感觉画虎类犬,断章取义的东西很难感染别人。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自若扫摴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是清朝散文大家姚鼐《登泰山记》中描写泰山日出的一段,他告诉了我它的美。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激起千堆雪。”

这是宋朝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句子,由它,我不用去长江,也能体味到它的激荡澎湃。

呵呵,书给了我一切,有它们陪我,足矣!

若有一天我要出门远足了,那肯定是为了某个人,决不会为了某个景,因为世上的美景千千万,知音却难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