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华谊内幕
38925600000019

第19章 知为先,行方易

决策角色,直觉居上

王中军在人生旅途中作出很多重大决策,正是这些决策成就了今天的王中军。在部队当侦察兵,前途似乎一片大好时,他却迅速复员;在物资局出版社担任摄影记者兼美术编辑,却突然提出辞职,做起了靠拍照片、卖照片为生的自由人生活;在小制作公司发展有声有色之时,却放弃国内让人艳羡的有房、有车生活,飞抵美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成为一名海外留学生;在海外赚到第一桶金的时候,却又再次回到北京开始创业……

一个对事业的追求永不满足的创业者,在毫无章理可循的创业之路上,他究竟是以怎样的判断力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事业的呢?

发展创意产业的一个最核心部分应该就是对创意的价值作出准确的辨析和判断,而这种辨析和判断能力往往很难量化,靠的是个人的直觉和经验,这和个人能力相关,投资电影是如此,创办传媒公司也是如此。

王中军率领着华谊兄弟从偶然挤进电影市场,到现在雄霸电影市场,整个集团的发展和王中军个人的判断力紧密相关,王中军认为自己的直觉是创业过程中决策的主角。

他和艺术家类似,更相信自己的直觉。这位自诩为不同于商人的“艺术家”,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直觉的正确判断。

王中军谈起做老板的经验,他说:“机会来时我都不知道是怎么抓住的,20年前,谁能想到个人也能拥有上亿元资产?1994年我留学回来时就带了10万美元,已经算是中产阶段了,很理想。因为有资金,机会也就随之而来。有朋友跟我谈电影、谈汽车销售,我觉得可以就做了,有人愿意和我谈合作项目,这就是机会。”

王中军说,企业家要有战略眼光。当前中国文化产业规模还很小,发展潜力却极大。在美国,文化娱乐产业是仅次于军工业的第二大产业。王中军认为中国企业家如果把长远眼光放到文化娱乐业上来,在这一行业大展拳脚,相信会比做IT、房地产更赚钱。王中军雄心勃勃地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们共同用中国文化去‘侵略’全世界。”

王中军坦言自己做事情的计划性不是特别的强,但捕捉信息的神经比较敏感,不时地会被一些生活中的小元素触动,再加上骨子里面有一种敢冒险的劲头,蹦出来一个灵感就跟着感觉去做,常常会不经意地成功,这或许就是有些人所说的天分。公司发展到现在,似乎一路上都走得挺顺利的,连他自己也不能不承认他是有点经商的能力,但这种能力自己是捕捉不到,也不能刻意培养,只能说是事实证明的。有时候他也会想,一些机会被他把握住了,人们看到了他的成功就说他有眼光,其实可能从他眼前溜走的机会更好,只不过在一开始就与他擦肩而过,自然也就看不到任何的结果。就好像他喜欢画,常常会收集一些美术作品,曾经有一幅林风眠的作品,第一次别人向他推荐的时候,觉得价格有点偏高,就没有买,结果几年后同样一幅作品,他花了三倍的价钱买回来,而且觉得物有所值。但如果几年后他没有再见到这幅画,错过了也就错过了。画是这样,剧本是这样,其他的机会也是这样,天分也好,眼光也好,都有些虚虚实实,只要已经做成了,怎么说都一样,如果失败了,那谁还会关心你是否有眼光呢?相较之下,他更喜欢自己血液里带着的那点儿艺术家的性情,不需要太多地计算投入产出。只要创意来了,感觉对了,就放手大干一场。

如何判断市场的口味,作品是否受市场的欢迎,很难有具体的指标去精确地量化,更多的是凭借一种直觉和对市场的敏感。在这方面,王中军表现出极强的判断力。因此他会成就冯小刚,于是有了很多符合大众欣赏水平,叫好又叫座的冯小刚电影。也因此他看中陆川,把握市场脉搏,既突出了陆川文艺导演的风格,又把像《可可西里》那样沉重内涵的电影推向市场。这些都完全凭借王中军的直觉,当然,这直觉来源于对市场的了解和多年来对市场的摸索。

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王中军对于剧本的选择尤其是电影剧本的选择更加慎重。“电影剧本我都要自己看,是否投拍的问题上我个人占了很大的比重,基本上我可以说了算,但是前提也是经过了跟导演、发行部门、我的助理很多轮的讨论。”王中军的直觉给了他相当大的决断力,但作决定之前,他从不盲目相信自己的看法,还是多方讨论,谨慎选择。在这一点上,不得不佩服他果断的行动力以及他谨慎谦虚的工作态度。

在对剧本的选择上,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是王中军对陆川的第二部戏的一个建议,陆川谈起这段经过,还对王中军心存感激。

在陆川拍摄《可可西里》之前,陆川和《孔雀》的编剧李樯曾经带着《孔雀》的剧本找到王中军,讲明想要拍摄这部电影,但王中军不建议陆川选择这个剧本。后来陆川回忆说:“其实《孔雀》也是好电影,正是由于中军斩钉截铁地说你不应该拍《孔雀》,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可可西里》。对我来说拍《可可西里》是一种历练,因为《孔雀》的那种电影表达方式对中国电影还是传承的东西多,但是拍《可可西里》的时候已经没有传统继承了,所以《可可西里》对我以后的电影拍摄有很大帮助。”

王中军告诉记者,当初拍《可可西里》前,这个剧本已在圈内转了三年了。开董事会时,王中军就决定投资这部小成本的片子。他说:“我保证绝对不会赔钱,即使赔也赔不了多少。结果我们赚了100万元。”

可见,王中军的直觉为他赢得了市场,同时也创造出观众对陆川导演再认识的机会,让更多观众在商业电影之外,看到了《可可西里》电影中渗透出的文化精神。

华谊能在多如牛毛的电影公司中脱颖而出,先拔头筹,原因是他敏锐的直觉让他先人一步看到了未来电影发展的趋势。王中军常说自己其实没有“创意”,可他却用艺术家的直觉带领华谊兄弟超过了很多“创新”的公司。王中军的直觉,大概就源于他对于人才、对于市场敏锐而精准的判断力。

制定规则,运筹至上

王中军、王中磊兄弟俩觉得自己到目前为止干的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是让“华谊兄弟”这四个字拥有了价值。华谊从一家广告公司起步,逐步涉足音乐、经纪、制作、发行等诸多领域。规模扩大了,利润增加了,这都没什么大不了的,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最让他们感到骄傲的,是华谊兄弟在业界的影响力:华谊不再仅仅是规则的遵守者,而是更进一步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在“华谊兄弟”之前,没有人知道电影开映前的贴片广告该怎么卖,该怎么放,是“华谊兄弟”走出了第一步。现在“电影放映前贴片广告不超过8条”、“贴片广告时间不得超过影片预定放映时间”这些业内并无明文规定大家却都遵守的条款,都是“华谊兄弟”最先提出的。而现在很多影片的招商模板也都出自“华谊兄弟”之手。8年的时间,令“华谊兄弟”在国内电影市场的份额占到了15%以上。而在王中军、王中磊兄弟看来,就如同美国的时代华纳和迪斯尼一样,同样由兄弟俩创建的“华谊兄弟”在保持品牌的同时,也必将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在,他又多出了新的得意手笔,成为其他两个行业规则的制定者——电视剧和经纪人行业的。“所谓的制定者,不是说我强制性地去推行什么,而是因为我这样做,其他人感到我的做法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够被复制,能够推进公司前进的一种做法。”

下一步,华谊兄弟还在摸索和创新更多的新规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关于目前中国大陆电影市场的挑战,王中军很清楚,只有了解这些现实才能制定措施应对。

挑战仍主要来自电影院数量——目前中国大陆电影银幕数仍在2000至3000块之间,这个数字与人口只有600至700万人的香港相比,显得非常少。以中国大陆电影市场的可消费人口而言,现多仍集中于城市,商业市场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电影院银幕数也是。2006年电影银幕增加了300块,以此为基础,未来10年,王中军估计每年应该至少有15%的票房成长率,而以目前每年约3亿美元的总票房基础来说,这样的成长幅度相当可观。

此外,王中军觉得另一个挑战来自于制作品质。目前大多数电影都挤在新年档期上映,整个中国大陆电影市场呈现很不健康的状态。华谊之前的《天下无贼》特别选在贺岁档期之前,2006年《夜宴》也选在9月中旬上映;他提及,若《夜宴》在贺岁档期上映,其票房应该会有一亿六千万元人民币,比现在的票房多好几千万元收入,但那与目前档期呈现的意义将不一样了。因此,若有足够的好电影,市场不该呈现此种状况,这代表制作公司的制作品质仍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观众经常有一两个月完全没有好电影可看。目前中国大陆每年约有200部以上的国产片产量,但其中只有一部分会在电影院上映,主要原因即是品质不足,电影院上映这些电影不敷成本(该电影的发行收入未达发行成本的门槛),使其转以电视电影、DVD等方式放映。

王中军认为,未来中国大陆电影市场的突破关键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关注电影的文化,这包括了年轻人的收视习惯及电影银幕的数量,近几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了看电影的习惯,而目前中国大陆单日电影银幕的总观影人次最高为1500万人次,未来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其次是好的制作公司,制作出更多有市场影响力的电影。目前,每年超过200部的国产片量已经很庞大了,但这之中,大概最多只有十部是市场成绩表现好、有影响力的商业电影。他希望未来可以提升至二十部,甚至是三十部有影响力的电影。

最后则是知识产权的保护,电影光碟盗版、电视台盗播、网络盗载一直是影响中国大陆电影市场很严重的问题。新媒体的发展伤害了投资人利益,电影是一个很需要钱和投资的行业,因此对投资人利益的保障相当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