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华谊内幕
38925600000002

第2章 “士兵突击”

弃学从军

初中的时光很快就结束了,临近毕业,王中军心中有着些许的失落,同学们马上就要分开了。不过,对于未知的远方,王中军更多的是期待。这时,军队大院的一股“当兵”热把王中军的积极性彻底地调动了起来。看到院子里的伙伴接二连三地穿上威武的绿军装奔赴部队,王中军的心里直痒痒,顿时就着急了起来:别人去当兵,我也要去,我不能落后。王中军性格里的好强、率性表露无疑,当兵的想法在那一刻深深地抓住了王中军一颗少年心,艺术家梦想被他一股脑地抛到了九霄云外。为了以最快的速度达到自己的目的,王中军直接求助于身在解放军总政治部的爸爸。让王中军没想到的是,他的心愿以惊人的速度瞬间成为了现实。

从王中军提出当兵的意愿到出发去部队,间隔不到12个小时。回想起当时的情形,王中军至今都觉得不可思议。

1976年的一个晚上,爸爸正好在家,王中军把酝酿了多日的想法说了出来。“想当兵?给你问问去。”爸爸随口答应了一句,就出去了。王中军心想自己是努力了,事情成不成还另一说,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更没想到会立刻去当兵。

没一会儿,爸爸就从总政大院回到了家中,把王中军叫到了跟前说:“你要想当兵明天早上就可以走,10号楼的史叔叔明天早上回部队,他说你要愿意去他就把你带去,去他们部队。”事情来得这么突然,王中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顿时愣在了那里,过了好几分钟才回过神来:“我也要去当兵了!”王中军高兴地喊了起来。

于是,王中军连夜找出一套军装,第二天一大早,就跟着那位史叔叔,坐着一辆破旧的吉普车,奔向了距离保定约50里地的满城县军炮团。告别了他的学校生活,开始了一段精彩的军旅生活。

踏入军营的第一步,王中军就遇到了一道难题。

到了部队,来接他们的政委看到王中军,得知他想当兵,于是问他:“你想当什么兵呀?”这下子可把王中军问住了,时间太匆忙了,这个问题,他还真没考虑过。

看到王中军焦急的样子,政委不想再为难他,毕竟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孩子。于是,政委接着问道:“你学过勾股定理没?”

“学过。”王中军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上学那会儿这个早就背得滚瓜烂熟了。不过还是忍不住心里犯嘀咕:“这和我当什么兵有什么关系呢?”

政委看了一眼王中军,觉得是个不错的苗子,接着说道:“你可以当计算兵。不过你是想学技术呀,还是未来想在部队发展呀?”

听到这个问题,王中军立刻就急了,这当兵就是冲着部队来的,既然来了,就要干出个样子来。当时还年纪轻轻的他根本不知道政委口中的“发展”是什么意思,只有对军人的满腔崇拜,一门心思希望能留在部队里,于是回答说:“我当然是想在部队发展了。”

“要学技术那就开车。”政委说。

开车?王中军觉得这个对于自己来说太没挑战性了。

“我不想开车。”

“那就当侦察兵。”

就这样,和政委一席简短的对话让王中军成为了一名侦察兵,而当侦察兵的四年经历给他带来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后来王中军才知道,军队里的干部、军事主官,大多数都是侦察兵出身。

到了部队真正开始训练时,王中军才知道做侦察兵是非常辛苦的事情。部队对侦察兵的素质要求很高,挑选的时候很严格,尤其是反应速度要快。既然选择了,王中军就不怕吃苦,并且一定要做到最好。

侦察兵“尖子”

当和王中军同龄的人依然在享受着父母的庇护时,16岁的他已经是一名不折不扣的侦察兵。虽然年龄小,但是搞起训练来,王中军丝毫不含糊。从当兵第二年起,他就基本垄断了团里的侦察兵考核第一名,不由得让首长干部们竖起大拇指:“这小子还真有两下子。”

荣誉的背后总是有着艰辛的付出,不过王中军性格里与生俱来有着一种乐观:对于艰苦的事情他总是很健忘,对于幸福他总是记忆深刻。曾经有人问他:“那段生活苦吗?”他笑了笑说:“苦,但是更多的是觉得很幸福。”

说到当兵的苦,晚上站岗那是第一“苦”。十六七岁的王中军,在部队里绝对是个小兵,但部队里可不是讲特殊的地方,他和大兵们一样每天晚上要站岗。运气好的话,站头班岗和最后一班岗都还好,最怕碰到中间那班岗。常常是王中军睡得最香的时候,三更半夜的轮他站岗,感觉有人拨拉自己的脑袋:“该你站岗了。”心里那个懊恼就别提了,尤其是遇到冬天,又冷又困,那是一百个不乐意,不过谁让咱是当兵的人,必须站好每一班岗。此外,为了磨炼士兵的意志,他们常常48小时不能睡觉,或者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火车……但是,相对侦察兵训练的苦,这些都是“小巫见大巫”。

侦察兵的苦,那叫有苦说不出。训练常常是在他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展开的,时间、地点、训练的内容一般本人毫不知情,只要一道命令下来,他们就得出发。

有一次,王中军他们一群人刚刚还在一起高谈阔论,突然就通知集合,很快他们就被分割在闷罐车里面,在什么也看不到的情况下送到连队出发。大家都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结果,车在前进了三小时后停了下来。大家刚从车里“解放”出来,连长就告诉他们考核开始了,任务就是要从这里出发到十几公里之外的地方找一个东西。士兵们还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可想而知训练的难度有多大,并且这种训练是常常发生的。经过四年的“魔鬼”训练,王中军终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侦察兵,以至于现在他的团长、首长等干部还对他念念不忘。

在首长们的心目中,王中军不但是个好兵,还是个多才多艺的兵。不但画画得好,字写得也很漂亮,各种美术字、仿宋、隶书、魏碑……王中军样样拿手。既然有特长,就要让他发挥。刚开始,王中军常常被叫去帮忙做军队的标图,首长一看效果还不错,后来干脆就把他调去给首长做标图员。能和首长们面对面地“零距离”接触,那是多大的荣幸啊,这可是普通士兵不可想象的事情。那段日子是王中军当兵生涯中最幸福、最风光的时光。年纪轻轻,不到20岁的王中军却整天有机会和首长们在一起,跟着他们坐在车上出出入入,看军队演习,让其他战友好生羡慕。之后一个女战友的到来,更是让王中军成为了全军上下关注的焦点,成为战友们口中的“英雄”。

王中军所在的部队里,都是清一色的男兵,很少见到女孩。要是哪天有谁家的媳妇来探亲,全连上下就沸腾了,大家是议论纷纷,被探望的战士在所有人眼里就是那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等探亲的军嫂一来,战士们是忙前忙后,不亦乐乎。有一阵子,来了一两百个医训队的女兵,入驻团里的营房。这可把战士们“乐”坏了。女孩子们一身戎装,个个英姿飒爽,在部队里就是一道光彩夺目的“风景线”。战士们个个是“望眼欲穿”,希望多看几眼,和她们多说几句话。要是能跟女兵认识,那就是全连的英雄。当其他人对女兵们“虎视眈眈”之时,王中军也不例外,心里想:“我要是能认识她们中的一个就好了。”没过几天,他的心愿居然神奇般地“实现”了。

有一天,突然有一个漂亮的女兵来看望王中军。那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头版头条”,轰动了一整天。王中军一听,喜出望外,以为是自己的“诚心”显灵了,急忙奔出来要看个究竟。看到之后,王中军一拍脑袋,哦,这个不是自己的小学同学嘛。原来,她在宣传队拉小提琴,后来听说王中军在这个团,便借着演出的机会来探望一下老同学。这一探望,可给她的老同学长了不少面子呢。

首长面前的“大红人”,又受到美女的“青睐”,王中军不免有点“得意忘形”。所谓“乐极生悲”,和班长的一次打架,成为王中军记忆里的糗事。

“恶人”先告状

“初生牛犊不怕虎”,人越年轻越是血气方刚,做事情容易冲动。因为和班长的几句话不对头,王中军便和班长动起手来。都是七尺男儿,那要是动起真格来,还真是谁也不让谁,在火气头上,也管不了那么多。眼看着两人厮打到了一起,旁边的战士都傻了眼。这王中军还真有胆,和班长干上了,这万一出了什么事情,可不得了,大家赶忙上来把两个人拉开。不过还是迟了,班长还是挂了“彩”,王中军用吃饭的叉子,在班长脖子上扎了四个眼儿。

一个战士敢打自己的班长?这可不是件小事,虽然班长事后没说什么,王中军就听部队里传言,要把他下放到炊事班去。打架那会儿这头脑一发热,就干了出格的事儿,之后冷静一想,这下可糟糕了,要当排长的想法还没实现呢,王中军心里顿时忐忑不安。可自己也不是无缘无故地打人啊,不行,得找个说理的地儿去。王中军心里合计着对策,就走到了好友张亚光的住处。

张亚光是王中军在部队结交的比较投缘的朋友,相比王中军,张亚光为人处世比较冷静理智。张亚光比王中军大四岁,入伍时已经20岁,在新兵连时两个人恰巧分到一起,并且还通铺睡在一起。因为跟王中军同年当兵,又都是干部子弟,很自然地相互之间有一种亲切感。由于年龄大,所以处处关照王中军,把他当弟弟看。朝夕相处,王中军渐渐地觉得能有张亚光这样的朋友非常难能可贵。

张亚光父亲位居某军区副司令,他却选择插队,在连队喜欢和农村兵比赛,苦活、脏活一身揽,天天鼓励王中军,“要积极向上,将来当将军!”在王中军眼中,他完全是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就像小说人物的“现实版”。他就觉得自己是将军,一心学习各种军事技术、军事技巧,处好上下级关系,星期天,只要休息就帮助别人干活,完全是个活雷锋。

跟张亚光比起来,王中军觉得自己算不上能吃苦。周末不休息,王中军觉得那简直就比登天还难,何况自己还那么爱玩,抽空就往县城跑。在部队里,王中军虽然已经很优秀,但对于张亚光还是很佩服,那股韧劲一直是王中军自愧不如的。如今自己“落难”,王中军脑中闪过的第一个人就是张亚军。

“中军,今天什么风把你这位大忙人吹来了啊?”张亚军有段时间没见王中军了,顺便打趣地问道。

王中军笑了笑说:“想和老哥聊聊天。”

从一进门张亚光就感觉到王中军心里有事,这又听见他和自己打哈哈,越发觉得不对劲。张亚光拍了拍王中军的肩膀:“老弟,有什么事尽管和老哥说。有老哥在,再大的坎儿咱也能过去。”

王中军觉得也没必要自己硬绷着了,一五一十地把情况说了。张亚军一听,班长那是没法交代了,不如他们直接去找团长,把事情的原委说了,看有没有回旋的余地。结果,他们两个就一起找到了团长家。一见到团长,王中军就把打架的事情这般那般地说了一通,主动承认了打架的错误,还请求团里不要把自己调到炊事班去。团长听完严厉地批评了王中军,接着严肃地告诉王中军,团里并没有说要把他调到炊事班,他可以放心地回去继续好好干,争取立功表现,将功补过。

担心了半天,原来是虚惊一场,王中军觉得还是自己的冲动惹的祸,以后一定要向张亚光学习,改改自己这个臭毛病。

俗话说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本来在部队待得好好的,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王中军听说以前的老同学都上大学了,已经荣升为排长的王中军觉得一秒也待不住了,心想要马上复员,圆自己的大学梦。王中军还是像个追风少年,不想落下任何一场时代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