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华谊内幕
38925600000003

第3章 “一个人的战役”

机关里的“蓝领”

20世纪80年代,商品粮、铁饭碗是年轻人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青年男女都认为能拥有这两个身份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事情。而王中军就是这样的幸运儿。

从部队复员后,王中军希望能在国家机关工作,并且在父亲的帮助下如愿进入了国家物资总局。同时,他也没有放弃自己想上大学的梦想,于是利用业余时间自学高中课程,并报考了大学,最后他考上了中央工艺美院的夜大。原来的美术功底再加上准大学生的优势,王中军在后来的物资出版社干得是如鱼得水,既是美术编辑又兼任摄影记者。照着王中军那股子“狠”劲儿,只要多待几年,必定有大的出息。可王中军不这么想,他要辞职下海自己单干。王中军如此“冒险”究竟是为哪般呢?

1980年,为了读大学,王中军从部队回到北京,四年精彩而又短暂的军旅生活结束了。

走出部队大门的那刻,王中军心里有些不舍,不过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还有更大的理想等着自己去奋斗,生活仍在继续,勇士当一往无前。

脱离了部队的管制,王中军感觉就像一匹脱了缰绳的野马。刚回家那阵子,把北京城里那些好玩的地儿转了个遍,儿时的伙伴也终于有机会聚在一起,心里甭提多高兴了。不过没过几天,王中军就觉得闲得慌,心里就捣鼓着整点事情干,忽然一个想法闪现在眼前:算算自己当兵也四年了,也不知道现在的中学同学怎样了,作为班长该组织大家聚会一次,联络一下感情。凭着老班长的号召力,没费多大劲儿就把同学们召集到了一起。除了看到很多同学考上了名牌大学之外,更让他意外的是班里的女生个个都出落得亭亭玉立。那一刻,王中军感觉自己已经不再是个莽撞少年,应该有所作为了。

看着同学和朋友进工厂的、进机关的,都成了“公家人”,他却待在家里没事干,王中军就觉得“上火”,不能再这样耗下去了,得想想办法。因那时候刚刚从部队复员回来,对国家机关有一种莫名的憧憬,觉得在机关工作再怎么样也比工厂好。

琢磨了半天,王中军觉得能让自己最快达成心愿的方法只有一个:求老爸帮忙。看着儿子着急的样子,做父亲的自然不能袖手旁观。王中军的父亲一向是个办事利索的人,没过几天,就给王中军找到了一个上班的好地儿——国家物资总局。王中军一听,心想:“国家机关,行,了不得!这么年轻就能去那么好的地方。”王中军心里很满足,就连做梦也笑得合不拢嘴,至于具体职务,愣是问都没问就答应了。结果,没上几天班,王中军就再也高兴不起来了……

上班的第一天,天还没亮,王中军就兴奋得睡不着了,望着窗外,心里乐开了花。想想坐在国家机关那个威风,那个气派,在床上是辗转反侧、激动不已。终于熬到了天亮,王中军一个骨碌爬起来,翻箱倒柜地把自己觉得最精神的衣服拿出来穿在身上,洗漱整理了一番,吃完早饭就急匆匆地奔向国家物资总局去报到。

走进物资局的大院,王中军下意识地深呼吸了一下,整理一下自己紧张的情绪,大步流星地来到了办公室里。迎头正好碰到那里的负责人,王中军赶忙上去说明了自己的情况。负责人的视线在王中军脸上停留了几分钟,然后说道:“哦,你就是新来的小王啊,局里安排你去保卫处工作,要好好干啊,年轻人。”王中军一听是保卫处,也没想那么多,好歹是国家机关,保卫处说不定也能有大作为,得好好干,不能辜负领导对自己的信任。熟悉了情况后,王中军了解到保卫处其实就只是管理进出人员,除了是在国家机关上班之外,和看大门的几乎没有区别,王中军一开始的兴奋劲儿被打消了一半。

几个月以后,王中军又被调到了办公厅文书处工作,原以为这工作能体面一些。可是工作以后才发现,这个职务不是做干部,也不是做文书,每天的工作跟油印工差不多,他每天的任务就是印刷、装订、打印……当时的打印机还是油墨打印,所以他每天下班回来全身都是脏兮兮的,和从工厂里劳作回来的工人没有两样,用现在的流行词来说,充其量也就是个坐机关的“高级蓝领”。

工作的环境跟自己所学的东西相差甚远,先前的期望和工作的境遇相差了十万八千里,自己的特长也无从发挥,王中军感到有些沮丧,但是他并没有就此甘于平庸。离开部队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为了上大学,正好自己的工作比较清闲,于是王中军利用业余时间自学高中课程,并报考了大学。最后他考上了中央工艺美院的夜大。虽然是夜大,又是专科,但是和现在不同,那时的夜大教育还很规范,对学生要求很严格,考试也十分正规。在夜大读书的几年,王中军受到了很系统的专业美术理论的训练,也无意中为后来的转机打下了根基。

“另起炉灶”办杂志

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当王中军已经渐渐地适应了文书处琐屑、平淡的工作时,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命运之神已经向他伸出了眷顾之手。

当时的物资总局办了一份机关杂志——《物资管理》,非常缺少懂美术和设计的人才。原本打算招一些大学生来充实一下杂志社队伍,可是恰逢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还没有毕业,但是杂志社那边又非常缺人手。怎么办?这下子局里领导着急了,最快的方法就是从内部挖掘人才,迅速上岗,缓解这种局面。

王中军恰好有绘画特长,没几天就被调到了国家物资局的机关杂志《物资管理》做美术编辑。王中军一边上学,一边在机关工作,很有如鱼得水的感觉。这个既懂画画又懂设计的“美术编辑”的到来,使原本单调的杂志一下子焕然一新,王中军的名字很快在局里传开,大家都知道局里有这么一位“准大学生”。

后来《物资管理》杂志社变革为物资出版社,王中军任美术编辑兼摄影记者。他带着整个物资局唯一的一台好相机全国各地跑,参加物资局的各种会议,日子过得好不惬意。

但王中军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利用业余时间他还组织几个好朋友办了一本杂志,叫《购物指南》。王中军自己担任主编,几乎包揽了所有的事情,从摄影、设计、组稿到编辑校对,王中军都参与,是名副其实的“一把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杂志的创刊号终于出来了,每个人心里都很激动,也很忐忑不安,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出乎大家的意料,各界评论非常好,销量也出乎意料的好。万事开头难,“第一炮”他们是打响了,接下来就是出版第一期了,这个时候问题就出现了。因为大家都是利用兼职时间来做的这份杂志,都是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走到一起,他们有的是其他出版社的,有的是报社的,还有的是大学教授,所以谁的业余时间也不够。在时间和进度上明显不能保证,照着创刊号的态势,以后杂志的销量会越来越好,如果人员和速度赶不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杂志肯定办不下去。

于是,有一天,杂志社内部开了个讨论会,大家一致认为时间不能保证是杂志发行的主要障碍,一定要有一个人专职负责,才能实现他们成为“中国最优秀的产品类杂志”的梦想。可是当时是80年代,大家都有铁饭碗,谁也不愿意砸掉,于是谈话很快陷入了僵局。过了几分钟,王中军打破沉默:“那就我辞职,我来做这个专职吧。”他的话音刚落,大家都惊呆了,愣了几秒钟后才反应过来。“因为大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过了一会才开始对我说一些鼓励和同情的话,说你不用担心你的生活问题,我们会帮助你给你找活干,等等。”后来王中军回忆。

事后,王中军意识到自己有些头脑发热,不过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一时口快,竟然成就了自己的婚姻。

突然的美满姻缘

一时的冲动,王中军扔掉了“铁饭碗”,准备辞职下海,干个体。要说王中军一点不后悔,那是假的。当个“公家人”可是令人羡慕的事情,工作清闲,待遇优厚,就因为自己一句话就把这好差事给丢了,事情发生在谁身上也得难受会儿。不过,王中军绝对是拿得起放得下,这要是放从前,王中军是想都不想,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当时有了女朋友,觉得和她说这事有点犯愁。

王中军是经过朋友的介绍和女朋友认识的,女朋友也是出身于干部家庭,比王中军小两岁。虽然辞职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王中军还是希望女朋友能支持自己,为了达到劝说女朋友的目的,王中军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口才优势,对女朋友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当时王中军是这样说的:“我一个月工资49块,要努力攒一万块,需要20年,如果下海的话,用不了几年我就会成为万元户,存在银行里,一个月利息都有40块,靠利息都能跟现在的生活水平一样,而且我还不用上班受管制。”按照王中军的说法,女朋友觉得很有道理。其实王中军的女友根本不了解他的工作状况,看他那么想辞职,就没有什么意见。只是说:“辞就辞呗,最多上街卖菜,又不会饿死。不过你得先跟我爸打声招呼。”

女朋友这关是过了,有惊无险,这未来岳父那边就不好交代了。一听到女朋友让他自己向未来岳父说明辞职的事情,王中军手心的汗都出来了,简直是如坐针毡,但还是得硬着头皮去。做好了被狠批一通的准备,王中军来到了未来岳父面前,由于心里紧张,王中军说话始终都不敢抬头:“叔叔,我想好了,我们的杂志必须有人辞职做专职。大家讨论了半天,最后我决定辞职办杂志。”说完之后,王中军便不敢再多言语,等着未来岳父的“发落”。接下来听到的话让王中军大吃一惊。

只听到未来岳父说道:“好啊,国家不是正讲改革开放吗?做个体户是年轻人迟早的方向。不过我有一个建议,辞职前你们先把婚事办了,以免个体户做得不顺利,结婚都成问题,还是这样稳定些。”

本以为“准岳父”是参加工作几十年的老干部,是个很保守的人,没想到那么支持他。更让王中军感动的是在自己辞职的情况下,准岳父居然要把自己的宝贝女儿交给他,这对于自己是多么大的支持和鼓励啊。

这下好了,虽然工作没了,却出乎意料地娶到了老婆。人生有时还真是没准儿,王中军觉得既然这样,那就先结婚吧,人生何必太强求,随意一些也无妨。就这样,25岁的王中军富有戏剧性地结婚了。

很快,趁在职最后一次出差机会,王中军带上太太到苏州、上海、厦门、深圳走了一大圈,算是旅行结婚了。回来后,物资局出版社的同事们一起凑钱买了个不锈钢锅送给王中军做结婚礼物。

没过多久,局领导就看到了王中军的辞职信,在当时根本没有人会从国家机关主动辞职,领导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管上级准不准,王中军是打定主意要下海。没有人批准,王中军就不去上班了。

到此,1985年,王中军一句话就轻而易举地结束了他在国家物资局的“公务员”生活。作出如此大的牺牲,只是为了心中一个梦想,那就是——要把《购物指南》办成“中国最优秀的产品类杂志”,王中军能否得偿所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