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广电局握手
在2000年之前,院线制度以及发行制度让初入电影业的民营企业家们非常头痛,由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发行制度非常严格,政府严格控管,不允许民营资本进入,这对华谊的发展来说是相当麻烦的一件事。华谊的发展伴随着政府不断调整影视发行市场法规的过程,从某种角度上说,华谊大胆引进西方院线制以及吸引外资拍摄中国电影等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广电总局相应制度的放开,同时打开了中国电影市场,并不断将中国电影推向海外市场。
这一点对于一个民营影视公司来说,尤为可贵。近些年,国家广电总局对电影发行、合拍片等制度规定开始放开,促进了民营资本更好地进入影视行业中来,华谊也加大了和广电总局的合作力度,希望通过和广电总局的管理方向达成一致,共同为国产电影的发展出谋划策。
“我觉得华谊运气比较好,进入影视行业时虽然公司很多,但是我们非常有体系,财务管理非常健全,最重要的是我们在乎自己的品牌,在较早的时期就打出了品牌效应。”王中军谈到华谊的发展时说,“我前几年对媒体讲过,华谊赚不到钱就算了,如果再赚不到品牌,这个娱乐公司就更没什么热气儿了。所以我们前几年对品牌的打造为近几年公司的赢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最重要的是品牌和人才。未来华谊要赚钱和打造传媒集团,就要做好这两大块。首先要把品牌做得越来越好,所谓品牌,就是信用和诚信,人家一看到华谊兄弟就愿意和你合作,或者认为你是这个行业的领导者,而领导者谈判优势很大,不管是导演,还是演员,跟你合作时感觉规矩,就应该是这样。我觉得企业品牌对华谊带来的好处是谈判优势乃至政策优势,比如说,北京市政府认为华谊给北京争了光,可能会在某些政策上给予优惠,包括广电总局电影司和电视剧司的关爱,都是品牌带来的效应,而不是我王中军带来的。”
如今华谊的发展不仅受到同行业界的关注,就是国家广电总局和北京市政府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和扶持。王中军认为这是因为华谊的品牌给了华谊这样的优势。谈到华谊在影视行业一步一步走来的过程,王中军认为是在政府政策之下,华谊不断寻找机会发展的过程。
2003年,国家政策放开,允许民营企业控股发行公司。王中军立刻增持西影股份,达到绝对控股,2003年5月,他又将西安电影制片厂更名为陕西西影华谊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西影华谊”。西影华谊成立的当年即发行了三部影片:《卡拉是条狗》、《手机》、《天地英雄》,赢取1亿票房,市场占有率高达11%,占国产影片的33%。
此后,西影华谊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结构调整,它标志着国内电影发行业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开始进入深层次合作。华谊兄弟和西影股份强强联合,结合了国营发行公司的发行资源优势和民营制片公司相对灵活的机制,充分实现了资源互补,不但给西影华谊带来巨大商机,而且给两大制作母体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王中军认为民营和国有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华谊还跟中影合作,通过中影发行了《功夫》和《天下无贼》两部电影。他认为未来几年民营公司如果在资本市场上有一点突破,中国电影行业将发展得更快。而华谊还会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华谊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他巧妙地和国家政策配合,国家政策没有出台的时候可以“曲线救国”,当赢利模式成为一种典范,反而促进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国家广电总局之所以在近几年逐渐开始重视民营资本在影视发行和创作中的作用,和华谊等知名民营企业的成功运作是分不开的。正是像华谊这样充分考虑到国家政策,并在合理使用资源的情况下,将民营资本作用发挥出来,才促进了国内电影发行市场的不断改进。这不仅对国内影视政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国内影视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华谊的成功,不仅仅为王中军、王中磊兄弟二人带来财富和事业的成就,对整个国内电影市场的巨大影响也日渐显露。
拿到合拍片许可证
2003年,继党的“十六大”把电影定位为产业后,电影局也紧锣密鼓地在各地进行调研,并相继推出改革措施:放开发行、合拍权限,新批准六家民营公司拥有全国发行许可证。同时选取新画面和华谊兄弟影视公司作为两家拥有合拍片许可证的民营公司试点。
之所以选择民营公司作为合拍片试点,背景是当年国产片全年票房首次超过进口片,这其中华谊兄弟影视公司发行的三部片赚取4500万票房,北京博纳公司2002年总票房8300万,上海创意星公司发行四部片票房6000万。为了鼓励为国产片做发行,电影局2002年曾选取了北京博纳文化公司做试点,没想到这家只有17名工作人员的民营公司2002年一年发行了国产片13部,占到全年国产片票房的1/6.为了加大发行改革力度,通畅国产片的发行渠道,电影局又下文规定凡以往有过代理发行经验、注册资金在50万元以上的公司皆可申请全国发行许可证。
因此,华谊兄弟影视公司等六家民营公司获得电影局批准成为拥有发行许可证的试点公司。其中华谊兄弟公司一直与海外公司有许多成功的合作,因此更获得合拍许可证。这意味着华谊今后可以直接与外国公司打交道投资影片,不仅减少了程序上的繁杂,也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某些领域的垄断现象。
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副总经理薛桂枝高度评价了华谊:“华谊公司2000年成立以来拍了20部片,其中就有六七部合拍片,做得非常成功,像华谊这样的公司实力强、诚信度高,所以电影局才选做试点。”
其实,“合拍片”对中国观众来说并不陌生,我国开展合作制片业务起步比较早。我国与外国合作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始于抗日战争初期。当时我国进步电影工作者与奥地利著名导演弗莱克夫妇合作拍摄了一部内容积极、具有抗日思想的故事片《世界儿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部合拍片摄制于1958年,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和法国加朗斯艺术制片公司联合摄制的一部儿童故事片《风筝》,并在同年获得第一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状和第1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圣·乔治奖。因此,“合拍片”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并不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只不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电影准入门槛的降低,合拍片的数量猛增,票房收入成为市场主力军而已。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港片红极一时,曾创下年产量300多部的历史纪录。为更好地开拓发展空间,不少香港电影公司已开始与内地电影人合作,内地市场涌现了一批中港合拍的武打动作片。从早期的《火烧圆明园》、《木棉袈裟》到20世纪90年代的《新龙门客栈》、《英雄本色》、《青蛇》、《阮玲玉》、《辣手神探》、《阿飞正传》、《霸王别姬》和《警察故事》系列、《黄飞鸿》系列,以及21世纪的《天下无双》、《少林足球》、《七剑》、《投名状》、《赤壁》等,中港合拍片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了鼓励合作制片,国家放宽了合拍片政策,降低了合拍片门槛,在上映档期、发行分账、票房考核指标等方面,均给予国产片待遇,并在税收、评奖、市场运作等方面提供了优惠政策和宽松的环境,使得中外合拍影片通过合作、交流、交融达到了共赢的目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与境外公司联合摄制的影片数量不断增加,1992年有21部合拍片,1993年是56部,2004年是60部……1993-2008年大约1/4的影片得到境外资金的支持。
合拍片对于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是相当大的,现在不仅仅香港与大陆的合拍片获得较好的市场,而且越来越多的海外资金开始注入国内电影市场,使国内电影有能力启动大制作,提高了影片质量。对于华谊来说,一向提倡大制作电影,合拍片的繁荣帮助华谊获得多渠道的融资,使得华谊能够以少量投资撬动大片制作,这样既减少了拍片时的自有资金投入,又加快了资金周转率,还分散了影片不卖座的风险。另外,华谊也积极开拓版权预售,加快回笼资金。比如《功夫》和《可可西里》是华谊和索尼-哥伦比亚合拍,而《天下无贼》、《夜宴》是与香港寰亚合拍的,《墨攻》则采取了亚洲四个主要发行地区的公司联合投资并负责各自区域电影发行的方法。与此同时,通过与外部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引入VC或PE。
2008年,由华谊兄弟与美国J&J电影制作有限公司合拍的《功夫之王》,取材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神话故事,加上由成龙、李连杰两大“功夫之王”和刘亦菲、李冰冰等青春偶像明星联袂主演,吸引了大批观众走进电影院。不仅在国内取得近2亿元票房,在海外上映2周,全球票房就进账7000万美元。
特别是近几年,政府十分重视电影合拍事业,不断健全合拍片的政策法规,合拍片的创作生产环境得到日益改善,合拍片数量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从而促进了我国电影产业不断繁荣和快速发展。华谊作为第一个敢于吸引海外投资,参与合拍片的民营公司,更是尝到了甜头,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已经发展成为行业骨干。仅从数量上看,民营制片公司已经是当前电影制作的主体力量。从实力、规模和发展势头来看,向大型传媒集团方向发展的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在众多民营制片公司中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华谊兄弟2006、2007年的总制片量均为6部,冯小刚的《集结号》更是2007年国产电影的经典之作。
《集结号》上《新闻联播》
2007年,《集结号》热映之后,好评如潮,这一现象使得央视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新闻联播》,以1分9秒的时间,正面宣传了正在上映中的商业大片《集结号》,再次引起了大家强烈的关注。很多网友开始了讨论,为何高度政治化、新闻化的节目,竟然会为一部商业大片作宣传?这部电影带来的魅力究竟有多大?有趣的是,很多网友在网上掀起的热议风潮,无形中为《集结号》又作了宣传。
有一点不可否认,华谊近年来在电影制作的质量上确实数一数二,如今这部号称中国首部大制作的战争片,更是体现出华谊的实力来。华谊一向是以冯小刚的贺岁片作为公司的招牌,但靠着冯小刚每年一部的喜剧贺岁电影,华谊究竟还能够走多远?华谊自己一直在力图寻找更广阔的市场商机,《集结号》的诞生证明了华谊始终走在了电影行业的前面。
对于自己的电影是否是主旋律的问题,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表示:“我认为《集结号》是主流电影。”冯小刚导演则称:“《集结号》是主旋律,是生活的主旋律。我这是重新谱写主旋律。”《集结号》能够上《新闻联播》,绝不因为它是大片,是贺岁片,而是因为它的题材好,符合我们文艺宣传的主旋律。宣传《集结号》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宣传主旋律。国家正是在支持这种宣扬崇高精神的国产影片。冯小刚自己也指出:“大家对贺岁片的题材理解太狭窄了,不应该这么片面,贺岁片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而从电影风格来讲,《集结号》是冯小刚的转型之作,投拍之初就备受关注,首映又获得了很高的票房,这些都表明《集结号》确实是一部质量很高的电影。央视在《新闻联播》中宣传《集结号》,无异于向观众吹响了走进影院的“集结号”。
2007年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全国电影行业和市场2007年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总结,《集结号》、《青藏线》、《命运呼叫转移》、《棒子老虎鸡》等影片以各具风格的艺术特色获得好评。对于《集结号》的成功,童刚局长特别作出了表扬。
在电影《集结号》之后,广电总局、北京市政府新闻宣传部对华谊的作品开始关注,在2009年由市委宣传部、市广电局组织召开的“北京市优秀影视作品座谈会”上,2007年度出品的《集结号》、《士兵突击》、《金婚》三部优秀影视作品获得表扬和肯定,并被授予“创优鼓励金”,每部作品100万元。《集结号》、《士兵突击》制作方华谊兄弟影业公司共获200万。
王中军表示,获得奖项是对民营影视公司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奖励,这两部作品都是“大导演,没明星”的阵容,不过题材的创新和扎实的故事是创作成功的关键。对于《集结号》的获奖,冯小刚在发言中说:“我是一个性情中人,拍了一部性情的电影,刘恒的剧本也是性情的,并且感谢性情的观众去观看。”
如今华谊的每一次成功,伴随着的是作为国内业界民营企业的一种责任感,它们肩负着促进国内电影市场走向繁荣的使命。华谊和广电总局的合作,对国内电影行业政策发展的促进和推进,使得国内电影市场开始有了一个宽松而且开放的环境,获得了更多来自海外市场发行和资金注入的机会,这是华谊走向国际的开始。当然,华谊将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为中国影视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