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华谊内幕
38925600000008

第8章 意外“触电”

《心理诊所》初尝甜头

做广告,王中军是内行,所以如鱼得水,可对于影视,王中军是十足的门外汉。偶然的机会使他涉足了影视界:缘起“心理诊所”,之后一“拍”不可收,并且是电影、电视齐上阵。从小广告公司到传媒大集团的成功蜕变,王中军和华谊有着怎样的魔力呢?

1997年某天,王中军同往常一样走在上班的路上,对面走来一人,王中军看着十分眼熟。这不是出国前广告公司的同事刘晓玲吗?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偶遇往昔同事,王中军心中充满对人生际遇的感慨,见面自然免不了一顿寒暄。这一短暂的寒暄却改变了王中军的一生,从此王中军踏上了一个新的领域——影视圈。“人生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毁灭你,也可以成全你”,莫泊桑在《项链》里的经典名言在王中军身上又一次得到极好的验证。

原来刘晓玲早就不做广告了,之后就一直在电视圈里做事。听说王中军开广告公司效益还不错,就鼓励他拍电视剧。乍一听到这个建议,王中军先是一惊:自己都很少看电影、电视,那玩意儿太复杂,要自己投资拍那更是没想过,这事太玄,不靠谱!看到王中军犹豫不决的样子,刘晓玲信心十足地说道:“没问题,你大胆投资,具体的事情我去联系,保证你赚大钱!”既然这样,反正手上有闲钱,王中军决定试试!

刘晓玲是说到做到,没过多久,就为王中军找到了合适的剧本,兴冲冲地跑到王中军的公司和他商量。

“中军,我觉得这个剧本不错,由英达导演,名字叫《心理诊所》。我调查了一下,心理学题材的电视剧现在还是一个空白点。我们可以通过电视剧这个特殊的载体,寓教于乐,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向人们普及神秘的心理学知识。前景不错,你看怎么样?”

接过刘晓玲手中的剧本,王中军细细翻看之后,觉得剧本还不错,有着明朗清晰的市场需求。接下来,就是谈钱的问题。王中军一向是个爽快的人,直接问道:“这部片子预算多少?”

“五百万。”

“钱不多,好,就拍这个试试。”

王中军当场拍板同意,华谊广告公司出钱,由英达及其英氏影视制作公司承包这个戏的拍摄。公司为此成立了影视部,经过近一年的策划,1998正式投拍《心理诊所》。

拍摄完成之后,仍然以广告为主业的王中军发挥了一下自己的特长,拿电视剧跟电视台换广告时段,这种轻松的合作方式马上为多家电视台愉快接受。《心理诊所》拍完后立即被凤凰卫视买走,之后全国多家电视台买走了播映权。

华谊兄弟广告公司的客户常常为寻找新的有效的媒体而着急,如果利用已准备播出的电视剧,往往不易掌控拍摄质量和播出时间,现在有了自己的电视剧,问题迎刃而解。不仅插播广告很饱和,贴片广告也卖得很火,该片120秒的随片广告中,中国银行长城卡、高乐高等大客户成了这个创意的受益者,同时也成了该片强有力的支持者。

虽然观众的反馈没有王中军预想得热烈,但片子最终的销售额仍然达到了900多万元,利润是400多万,回报率高达90%左右,这主要归功于王中军巧妙地运用了影视广告。

王中军尝到了甜头,决定大胆地进军影视投资。但是,对于电影的了解,王中军只限于皮毛,为了把公司的名声打出去,王中军决定下血本好好学习一把。

《鬼子来了》开启“学费门”

为了实现公司在娱乐圈由无名小卒向大腕级别的攀升,王中军时刻在寻找着与大导演、大牌明星合作的机会。只要能抓住这样的机会,甚至亏本也在所不惜。1998年的《鬼子来了》给了王中军大胆试水的机遇。

1998年,一听说大导演姜文要拍一部叫《鬼子来了》的电影,正好缺投资方,王中军立即就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于是,华谊兄弟影视公司、华亿影视公司、中博时代影视公司联合投资制作打造姜文的《鬼子来了》。投了100多万美元的王中军给公司定下的目标是认赔20%。事有凑巧,因为种种原因拍出的《鬼子来了》却没能上映。因为投资前签过一份保证不赔本的合同,钱最终是收回来了,王中军不赔不赚,朋友也没得罪。《鬼子来了》因为违规被禁映,最后以很低的价格卖出欧洲版权,亏损20%,但《鬼子来了》却让许多人记住了华谊兄弟。

姜文是王中军非常喜欢的演员。他的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在问世当年,引发了潮水一般的观影人群,其中就有王中军,他也是部队大院子女之一。能够投资姜文的电影,是王中军内心非常骄傲的事情。

成为投资人之后,电影行业的神秘面纱一层层褪下,而它功利、残酷的一面也逐渐浮现。因为没有通过审查,《鬼子来了》在国内无法公映。尽管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评审团大奖,但是海外发行并不理想。此时,另一部王中军投拍,汇集了张丰毅、李雪健、巩俐众多明星的《荆轲刺秦王》,国内票房不佳,只有区区200万。

提起投拍《荆轲刺秦王》,还颇为意外。就在《鬼子来了》拍摄期间,正赶上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制作后期,遇到了资金问题,王中军当即决定拿出200万美元,和北大华亿一起成为该片大陆版权的所有者。考虑到以陈凯歌、巩俐、张丰毅等人的影响力,这部影片在发行当中会有很多广告赞助和贴片广告等,王中军给这部片子定的指标是,只要收回投资打个平手就可以了。结果,这部片子出乎王中军所料,遭遇了票房“滑铁卢”。

1999年,正值建国50周年大庆,华谊兄弟与北京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共同投资1500万元人民币,合拍了国庆献礼片《我的1919》,获得了当年的华表奖。但是王中军这次并没有赚钱,出资600万元左右,最后在票房上损失了大约100万。不过,王中军却感到很高兴,“我觉得这很正常,能和韩三平(北影厂厂长、中国电影集团副董事长)、陈道明、许晴、黄健中这些人物建立联系,赔点钱也很值得”。

王中军一开始就抓住一切机会与圈里的“大人物”频频接触,王中军作为主要投资人三部影片却未赢利。殊不知,这正是他的策略所在,因为这为以后的明星效应和票房号召力打下了基础。

虽说有自己的广告公司做后盾,王中军称得上“财大气粗”,但是再大的摊子也经不起一再地亏损。在“扬名”的同时,王中军隐隐感觉到了一丝犹豫:要不要再继续投资影视圈,拍电影难道就是只赔本不赚钱的买卖?这时,一个人的出现让王中军彻底地踏上了电影这条“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