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延安博苑(第一辑)
39604100000038

第38章 鞠躬尽瘁

1936年1月,张浩开始参加政治局工作。1937年8月,张浩又担任了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职务。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张浩又被任命为一二九师政委,参加指挥了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和夜袭阳明堡机场的战斗,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在紧张艰苦的战斗生活中,张浩的身体每况愈下,不得不于1938年返回延安。

返回延安后,张浩拖着病体积极开展工运工作,把工人运动和党的抗日总方针、总任务结合起来,积极培养工人干部,让更多的工人参加抗战。日寇占领我国许多大城市后,失业工人很多,不少工人为寻求抗日救国的真理,纷纷来到延安。为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张浩先到安吴堡建了一个职工大队,亲任大队长。招收从沦陷区流亡到西安、宝鸡的工人。由于人员增多,他又在延安桥儿沟专门办了一所工人学校,亲任校长。他不仅积极办学,还著书立说,编写职工教材。他根据自己从事工人运动的实践,结合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写出了《职工问题》、《关于抗战中职工运动的任务》、《持久抗战中的职工运动大纲》等一系列教材。当年听过张浩报告的延安中央研究院的胡真讲道:“当时的延安,张浩是一位威望很高的同志,我没有接触过他,但听过他的报告,他的报告生动、有激情、有鼓动性,而且理论水平高,大家都喜欢听。”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召开的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张浩被增补为中央委员,他的工作变得更加辛劳,身体日渐衰弱。1940年4月30日,张浩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发表讲演时,突发脑溢血晕倒在讲台上,从此卧病在床。但他仍然十分关心党的事业,在病中坚持研究抗战形势,并将自己的观点写信告诉毛泽东。毛泽东每次回信都要附上一句“好生保养为盼”。期间,毛泽东还多次看望了张浩,嘱他安心养病。1941年8月4日,日本飞机又一次轰炸延安。一颗炸弹落在张浩窑洞附近,巨大的声响,震塌了窑洞的侧墙,也重重地震伤了张浩本来就肿大的心脏。他的病情急剧恶化,全身肿得连衣服都穿不上。在毛泽东的指示下,有关方面准备送张浩去苏联治病,但当苏联派来的飞机飞抵延安时,张浩却谢绝了,执意让革命烈士和革命干部的子女乘机到莫斯科学习。1942年3月5日,张浩不幸病逝。在弥留之际,张浩对守候在身边的亲人说:“我奋斗20余年,未能看见革命胜利为憾。请死后葬在文化沟的桃花岭上,我要天天望着党中央、毛主席。”

中央满足了张浩的遗愿。3月9日,毛泽东、朱德、任弼时、陈云等中央领导不顾山路陡峭,亲自抬棺,一直送上桃花岭山顶入葬。一个伟大而忠贞的灵魂从此安息在延安的黄土坡上,同时也将一段伟大而诚挚的友谊传颂在华夏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