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延安博苑(第一辑)
39604100000064

第64章 历史的瞬间

高慧琳

这幅照片,拍于1939年的联防司令部,照片上的毛泽东穿着打了补丁的裤子,神情自如地给八路军一二九师团以上的干部作报告。毛泽东很善于演讲,当他正扳着手指一、二、三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延安电影团的摄影师吴印咸同志按下了快门,为我们留下了这幅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一代伟人朴素的精神风貌由此在全世界人民的脑海中定格。每当我凝视着这幅照片,思绪就回到了那个已经远去的岁月——延安时代。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进攻和残酷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使陕甘宁边区及各个抗日根据地都处于严重的经济困难之中。

重重困难,考验着每一个共产党人,怎么办?毛泽东问大家:“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这就是共产党人响亮的回答。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生产自救运动在边区展开了。在那自力更生、共渡难关的日子里,毛泽东以身作则,他不仅亲自下地种田,而且还带头勤俭节约,每月只有5元津贴费和3元菜金,住窑洞,吃小米,穿粗布衣。

又一个寒冷的冬天来临了,战士们都穿上了又暖和又整齐的新棉衣,可主席穿的依然是那件已经穿了四个年头的旧棉袄,两个胳膊肘上也不知打了多少次补丁,袖口都露出了棉花。工作人员几次要给他换一件棉衣,他总是说:“现在经济困难,大家的生活都很苦,我们应该省吃俭用。这件棉衣是旧了,但洗洗补补还可以穿嘛!”毛泽东仍然穿着补有大块儿补丁的衣服到中央各部门和马列学院、抗大等单位开会、讲课。同志们都有意见,纷纷批评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负责任,警卫员满肚子委屈。同志们的意见反映到中直管理局。管理局领导认真研究后,到市场沟洋布店扯了几尺蓝布,给主席做了一件新棉衣。

棉衣做好后,主席说什么也不肯穿。警卫员贺清华灵机一动,干脆趁主席休息的时候,把新的送进去,旧的拿出来。主席起床后,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棉衣,床边却放了一件新棉衣,便在窑洞里呼唤警卫员。几个警卫员紧张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进去。这时主席唤起名字来:“贺清华!”没有办法,贺清华只得硬着头皮进去,“这是哪儿来的?”主席指着棉衣问。贺清华低着头说:“是,是管理局给主席做的。”主席生气的说:“为什么?我有棉衣穿,为什么要缝新的?”贺清华连忙解释:“主席,我想把你那件拆洗一下,结果拆下来洗时,一搓烂一块,一搓烂一块,等洗干净再去补的时候,那布真的是缝不起来了,实在是糟得连针线也挂不住了。”主席看着贺清华无奈的神情说:“那你说怎么办?”贺清华赶紧说:“主席,已经做好了,你就穿上吧!”“哪不行!”主席严厉地说,“这样吧,你去把这件退回去,给我领一件和战士们穿的一样的粗布棉衣。”

这,就是共产党人对待困难的态度。

这,就是延安时期的真实生活。

这,就是革命领袖崇高的精神风范!

毛泽东这种严于律己、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极大地鼓舞了身边的同志,就连采访过他的外国朋友也深受感动。美国记者斯特朗在他的访问日记中曾这样写道:“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着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还有一位外国朋友曾这样评价:没有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是穿着补丁衣服干革命的,惟有一个人,那就是中国的毛泽东。

华侨领袖陈嘉庚,正是从毛泽东和国民党的高层人物截然不同的生活对比中,由衷地赞叹道:“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从此,他更加坚定地站到了共产党一边。

一代伟人,朴素浑如田舍翁,才使摄影大师为我们后人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的工资不算多,但是有一笔稿费,然而,他把稿费全部交由中央特别会计室管理,用来给同志们买书,搞调查研究,接济亲戚朋友。毛泽东乐于过一个普通公民的生活,直到生命的最后,他仍然穿着一件打了73块补丁的睡衣。

我们深情地凝视着这幅把历史瞬间变成永恒的照片,怎能不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吴印咸为这幅照片取了一个普通而又寓意深刻的名字——艰苦创业!是的,艰苦创业,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共和国的巍峨大厦;艰苦创业,我们才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强国富民之路。今天,历史的脚步已跨上了21世纪新的征程,我们会在这幅永恒的摄影作品激励下,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昌盛。

(作者:延安革命纪念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