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降伏其心(上册)
39678800000036

第36章 如何音念六字大明咒(1)

古人读书、诵经,为什么要出声呢?出声念有什么好处?如果出声念没什么意义,为什么古人要这样做呢?

几千年来,中国人读书、诵经都是采用这种方式。按照佛教对六根的判断,耳根、意根具备的功能最多、最圆满。《楞严经》中,佛祖对耳根圆通的描述是“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种功德”,意根的功德排在耳根之后。

为什么我们通常用“耳聪目明,思维敏捷”来形容一个人呢?因为我们的头脑主要是靠眼根和耳根来收集信息。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实际上应该讲“耳听十方”才对。因为天上、人间乃至十方的声音,耳根都能听到。

一个人静坐时,如果心很散乱,主要是白天接触的事物都录进头脑中去了。录,主要是靠两个器官——眼根和耳根。实际上眼根录进的深度远不如耳根。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想一想:当别人对你表情恶劣,甚至骂你的时候,哪一种留在你心中的印象更深刻?是表情还是话语?为什么我们对表情的感觉会淡一些,对语言的记忆会更深刻呢?因为我们都是欲界的众生,欲界的众生是以光和音为生命力。既然我们是以光和音为主要动力,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容易被眼根和耳根所转。

据佛经描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在没有光之前,只有一种声音。所以我们人类最初录进的是声音的力量。声音一旦输入,就很难洗掉。眼根录进的事物通常储存在第六识(即意识),很难进入第七识(末那识)。而通过耳根录进的事物,很容易进入第六识、第七识,乃至第八识(阿赖耶识)。

因此,为了记得快,记得牢,古人读书、诵经都是高声朗诵,通过耳根录进去,储存在第六识、第七识,乃至第八识里。一旦进入第八识,就很难忘记了。

人很难看到声音,但容易听到声音。只有达到四禅八定的境界,才能看到声音。道教的老子相当于佛教所说的阿罗汉。孔子虽被封为“圣人”,但实际上还未达到阿罗汉的果位,充其量是三果(阿那含)。但他已经感受到耳根对声音的敏感度,并领悟到声音的重要性,尤其是声音对记忆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通常,默诵只能降伏眼根和意根。如果高声读诵,不仅能降伏眼根、意根,而且还能降伏耳根。默诵时,周围的声音很容易进入耳根。而高声读诵,由于诸根并用,会形成一个环形:嘴念—耳听—进入意根,从而不易被周围的声音所干扰。

大家都知道鼻根有吸收的功能,很远地方的气味都能闻到。难道眼根、耳根就没有吸收的功能吗?如果说没有,为什么能看到远处的景色,听到远处传来的声音呢?既然有,古人用高声朗读的方式是很有道理的。

同时,声音还有振动力。何谓声?何谓音?比如寺庙里的钟或鼓,在敲下去的一刹那发出的就是声,之后振动的余波为音。当人们听到敲钟的声音时,真正听到的是音,而不是声。声音有声波和音波,比如我们能听到远处传来的声音。味有味波,比如食堂做熟了饭菜,老远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光有光波,能照亮几百米以外的地方。既然声音有波,高声诵经,有节奏地读诵,这种音波就会进入阿赖耶识,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治病、开智慧)。如果没有掌握节奏,高声诵经会很累。默念、默诵,由于未使用耳根的功能,功效不高。

因此,无论念佛还是持咒,都应先金刚念(音念)一个阶段,再默念(瑜伽念)。如果直接用瑜伽念,只用眼根和意根,没有用耳根,耳根容易被外境所牵,很难收到好的效果。只有用金刚念,嘴、眼、耳、意根同时使用,才能进入诸根互进或同进的状态。尤其是耳根很容易被外界声音干扰的人,更应该用金刚念,而不能用瑜伽念。只有当耳根能完全关闭时,才能用瑜伽念。

一个人把耳根修通了,一定会开大智慧。即使不能开大悟,头脑也会非常灵敏。从中医的生理学上讲,人的两只耳朵与肾的关系非常密切。人有两肾,一边一个,耳朵也是一边一个。耳的外形与肾脏很相像。所以从一个人耳朵的形状、色泽,就可以看出他肾脏的功能。一个人如果肾水足,耳朵是红润饱满的;如果肾水不足,耳朵是干瘪发黑的。肾水足,还可以还精补脑,让耳更聪,目更明。耳聪目明则可通天地鬼神。

当内在的意识不再向外追寻时,才能进入瑜伽念的阶段。瑜伽是相应之意,金刚为降伏之意。只有先降伏,而后才会相应。当一个人达到瑜伽念的等级时,说话的声音,下来自丹田,上通于虚空。所以唐朝的大慧禅师讲:“你处于哪个层次,不必开口,我知道得清清楚楚。”一个人的层次,在其五官、肤色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用金刚念很容易降伏生理的气,使它不散乱,乃至使意识不散乱。我们坐这儿之所以妄念纷飞,说明气未住,神未闲。若气住神闲,则不会妄念纷飞,自然能入定。所谓气浮则心躁,心燥气更浮。为何古人讲气沉丹田,而不说气住头顶?为何又说沉不住气会坏事?道理就在于此。

修成金刚念的人不会生气,不会有嗔恨心,也不会有欲望。身体上、中、下三部分靠金刚念的力量(即音流振动的力量)会加速畅通。如果金刚念未修成,千万不要用瑜伽念。否则,身体容易生瘀气。

古人讲金刚念的力量主要来自音流的振动。你们是否注意到所有的咒语都包含了“嗡、嘎、吽”三个字?即便不是这三个字,也都含有这三种音。“嘎”和“啊”有什么区别呢?“嘎”能把胸部的气发出去。“六字明”是建立在“三字明”的基础上。“声”的力量比较粗糙,只有借助“音”的力量,才能把每个细胞都穿透。

为什么六字真言(六字大明咒)不采用声念的方式呢?因为声念比不上音念的力量大。为什么现在让你念六字明,而不让你念三字明呢?因为你还不到这个层次。三字明的振动力是六字明的好几倍。如果你的气脉还未完全畅通,强大的力量容易把你微细的脉络堵塞了。也就是说,如果一开始就念三字明,不但不利于你打通气脉,反而容易使你原本微细的气脉堵塞,所谓“欲速则不达”。只有先念一个阶段(最少半年)六字明,再加上观想,然后才能念三字明。念咒语必须达到心息合一。

宇宙最初是一股力量(一字明——嗡),后来演变成三股力量(三字明——嗡、噶、吽)。由于三股的力量太大,后来的众生受不了,就变成了六股(六字明——嗡、嘛、呢、呗、咪、吽)。再往后就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