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建设合理有效的出版产业链和价值链
数字化时代的出版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内容的生产和提供,积极开展业务多元化工作,尽快形成合理有效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以求对市场的全面覆盖,争取效益最大化。
出版产业链的建设,首先要有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出版专业分工将提高出版的生产效率。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来看,这种生产效率的提高往往就是规模收益递增。尤其是随着分工的深化,分工的过程被细分为许多不同的生产阶段,每个阶段生产的都是半成品。在固定成本增加的同时,可变成本大幅度下降,收益递增的效应日益明显。引入空间维度后,这种收益递增的外在表现形式就体现为出版活动在空间聚集及其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出版产业链的组织方式可以采取不同类型,以适应大众出版、教育出版、专业出版的产业链各不相同的特点要求。
一是生产者驱动型。出版的组织者主要是大型出版集团。中国现在已经成立了一些出版集团,今后这些大型出版集团不仅要对外投资,也要同国内有关企业开展各种方式的合作;不但要采用股权参与方式,也要采用非股权的合作方式,特别是推行合同出版,把出版价值链的某些部分外包给别的企业。再有,实行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包括出版市场营销联盟、出版印刷联盟和创意开发联盟等。生产者驱动类型比较适合于教育出版领域。在此领域,出版者可以主导整个产业链和价值链,并获取最大的收益。
二是购买者驱动型。出版的组织者是市场营销企业。它们的经营活动不仅仅是组织采购与销售出版物,更主要的业务是组织和管理出版价值链。甚至可以不搞销售业务,专门作为价值链的管理者,为客户提供整体性的增值服务,包括选题设计开发、作者选择与组织、出版安排与管理、质量控制以及发行渠道安排等。这种类型比较适合于大众出版领域。
当然,也可以把这两种类型结合起来,既参与相关的出版业务,也从事出版市场营销。这种结合的类型比较适合于专业出版领域。在这一领域,其内容依赖于作者,但相应的数据库则可以由出版者来建设,销售目标极为明确,可以绕开销售商直接销售。而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专业出版将越来越依赖出版者的品牌和实力,所以出版者将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专业出版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另外,要在内容产业的多元化经营上进行大的突破,一般采取以下两种途径:一是多种媒体的互动开发,走图书、报刊、广播电视、数字化产品开发之路,将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媒体形式进行包装转化,最大限度地推向市场和占领市场,获得最大化收益。二是围绕着品牌建设,进行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价值链,覆盖更广泛的市场。
就中国出版业而言,应当从内容的角度选择产业链和价值链较长的领域进行突破,首先是教育出版,如教材和工具书的编纂、出版及数据库建设,其次是专业出版,如各种专业数据库的开发和建设。在这些数据库建成后,应该积极拓展特殊用户市场,如开设网上教育课程,提供网上培训及教育服务,为机构和个人提供各种收费的专业资讯和信息服务等。
综上所述,发展图书与版权贸易应该从服务、内容、文化和创意等多种视角和多个维度来理解现代出版业的内涵及其发展前景。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现代出版业满足的是个人高级的精神需求;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信息和知识正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从产业发展的逻辑来看,内容产业正演化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我们有理由相信并期待现代出版业在未来经济发展的舞台上奏出更为精彩的乐章。
(七)充分利用外资,加快图书与版权贸易的发展步伐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文化产业都属于朝阳产业,图书出版与版权贸易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更是如此。在利用外资方面,辽宁出版集团树立了典范,找到了一个好的“走出去”的外国伙伴——德国贝塔斯曼集团。贝塔斯曼集团创建于1835年,是跻身世界500强的跨国企业。贝塔斯曼集团进军中国已有多年,辽宁出版集团与贝塔斯曼集团通过合资合作的方式,成立了辽宁贝塔斯曼图书发行有限公司。这是我国加入WTO后,履行规范的审批程序,第一家完全由国有资本与外资共同组建的图书发行公司。辽宁出版集团在合资公司占有51%的股份。贝塔斯曼集团占有49%的股份,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中方国有资本绝对控股。
事实上,在这次成立合资公司之前,辽宁出版集团就一直把“走出去”确定为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为此而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辽宁出版集团图书部主任栾世禄告诉记者,他们“走出去”的战略定位有三:
1.以商业贸易方式,实施多种方式出口
近年来,辽宁出版集团采取对外输出成品图书、输出版权、书稿出口、贴牌出口、共版出口、合作出口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使辽宁出版集团出版的图书大踏步走出国门。
2.以“产业化”扩大“走出去”的规模
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是他们与英国吉尼斯公司的合作。辽宁教育出版社成功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文版唯一出版权,并成为“吉尼斯世界纪录”在中国地区的唯一代理认证机构。
3.以“资本化”方式拓展境外市场
辽宁出版集团正在筹划向美国“大中华出版公司”直接投资(占40%股份),以取得向美国主流出版市场输出辽宁出版集团成品书和版权的条件,并使一部分图书在欧美地区实现本土化。
辽宁出版集团是国内第一家实行政企分开的大型出版企业,也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目前国内出版业的购并重组已初见端倪:新闻出版总署已组建了16家出版集团,资产总额达517亿元,销售收入453亿元,总利润达31亿元。境外的传媒业巨头也虎视眈眈。国内外的激烈竞争态势都在告示国内出版业者,事业兴衰唯在拼搏,改革开放时不我待,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条腿都得迈大步,哪一条腿都不能疲软。
与世界传媒巨子的合资合作,目的并不是单纯要多出口几本书,多赚几块美元。从战略上讲,中外强强联手,吸纳更多的外资,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借助他们成熟的销售网络,把中国图书和中华文化介绍到全世界,这才是中国出版的责任和追求。
(八)转变出版产业增长与发展模式,为我国图书与版权“走出去”奠定基础
当前,我国图书出版业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资源配置效率较低、与其他文化产业相比发展速度较慢等问题。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文化消费需求的巨大增长,图书出版产业应该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转变出版产业的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实现图书出版与版权贸易的快速发展。
第一,认清行业特点,扩大与丰富出版产业内涵,加快出版产业的发展速度。
近十几年来,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虽与GDP的增长速度大体持平,但近几年增长速度有放缓的趋势。作为知识产业和文化产业,并不存在像第一、第二产业那样过度发展的问题,在知识经济大潮下,出版产业应优先发展,发展速度应该高于GDP的增长速度。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逐步向产业转变,除人民出版社等少数出版社外,大多数出版单位将转变为企业,这就为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出版企业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以后,将在市场竞争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壮大企业实力,是发展图书与版权贸易的基础,新华发行集团的成功上市就是典型例证。2006年5月25日,随着华联超市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落实,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新华发行集团”)实现了借壳华联超市实现A股上市的目的。通过资产置换,华联超市将置换出持有的除未用完的募集资金以外的全部资产、负债及业务,置出资产的价值为人民币4.48亿元。新华发行集团则买入新华传媒股份100%股权,价值6.49亿元。在资产置换的同时,华联超市通过吸收新华传媒并更名为“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原新华传媒实体不再存续,华联超市承继新华传媒的全部资产及业务。据了解,百联股份、百联集团、友谊集团、一百集团于2006年5月22日分别与上海新华集团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后者受让百联股份持有的华联超市的国有法人股92565148股,受让百联集团持有的华联超市国家股19438502股、社会法人股740520股,受让友谊集团、一百集团分别持有的华联超市社会法人股5342482股、259182股。股份转让结束后,新华发行集团持有华联超市股份118345834股,占总股本的45.06%,成为第一大股东。百联股份、百联集团、友谊集团、一百集团将不再持有华联超市股份。经各方协商,在华联超市经审计的净资产值的基础上溢价2.42%确定转让价格,此次转让涉及的股份转让价格共计人民币4.22亿元。华联超市称,由于公司商业类资产竞争激烈,利润逐步下滑,新华发行集团将公司股改与资产重组相结合,通过资产置换,注入优质资产,能够调整公司主营业务结构,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偿付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充分保障流通股股东权益。
2007年12月21日,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的A股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辽宁出版传媒首次将编辑业务与经营业务整体上市,形成了一体化的产业链优势。证券市场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过去十多年我国企业发展、竞争力不断提高的经验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出版传媒第一股”辽宁出版传媒的上市,标志着我国出版改革翻开了新的一页,更标志着我国图书与版权产业利用资本市场的开始。
在当今社会,走集团化、集约化的道路几乎是所有产业发展的共同规律。推进性质类似、业务相通的各种形式的传媒产业(包括图书出版、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多媒体、互联网络等)相互融合、联合,是出版产业以及传媒产业发展的趋势。为此,应加快出版集团与报业集团以及广电集团的联合、整合,构建一个包括图书、报刊、电子产品、网络产品等出版物在内的大出版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