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40665100000010

第10章 跨国公司与国际服务贸易(2)

跨国公司的内部结构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和资源配置;使研究与发展、采掘、提炼、加工、装配、销售以及服务等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遍及世界各地;把最高决策权保留在总公司,总公司承担确定整个公司的投资计划、生产安排、价格制度、市场安排、利润分配、研究方向以及其他重大决策的职能。

(二)跨国公司的特征

1.实行全球化经营战略

跨国公司有全球性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所谓全球战略是指跨国公司将其全球范围的经营活动视为一个整体,其目标是追求这一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不考虑局部利益的得失。

2.公司内部“一体化”经营

跨国公司的总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虽然分散在各国经营,但通过集中决策的管理体制,使总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形成一个整体。

3.公司规模庞大,实力雄厚

跨国公司都是在一个或几个部门居于垄断地位的国际化大企业或企业的联合体。

它们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多样化的产品、雄厚的资金、全球性的营销网络以及发达的商业信息网。

4.经营多样化

跨国公司的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无论是垂直一体化,还是水平、混合一体化,其产品必定是多样化的。

(三)跨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

1.跨国公司的形成

跨国公司的产生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但当时的“跨国公司”主营业务是贸易,因此主流观点认为,当时这种以贸易为主要业务的公司就是一种雏形的跨国公司,或称跨国贸易商社。

现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当时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型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跨国公司有:1865年,德国弗里德里克·拜耳化学公司在美国纽约州的奥尔班尼开设一家制造苯胺的工厂;1866年,瑞典的阿佛列·诺贝尔公司在德国汉堡开设了一家炸药厂;美国的胜家缝纫机公司在19世纪50年代中期就在加拿大、拉丁美洲和欧洲设立了销售点,1867年,该公司在英国的格拉斯哥设立了第一家工厂,1880年,又在伦敦和汉堡等地设立负责该公司在世界各地销售业务的销售机构。

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这一资本输出方式,在19世纪中期还为数极少,只有个别资本主义强国才能做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生产和资本逐渐发展为大的垄断企业或垄断集团。随着垄断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和垄断程度的提高,国内投资的边际收益日趋减少,这就出现了所谓的过剩资本。出于对利润的追求,资本家开始逐渐把资本投向国外,资本输出不断增加,作为资本输出的重要工具,跨国公司也逐渐发展起来了。一些大公司,如福特汽车公司、爱迪生电气公司、英荷壳牌公司等,纷纷在国外设立分厂或分公司,开始进行国内工厂与国外工厂同时生产和销售。

2.跨国公司的发展

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统计,从1949年至1978年这一时期,全世界跨国公司的数量从512家增至10727家,子公司和分支机构至少达82266家,其投资范围迅速扩大,跨国公司的投资所在地已超过160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一阶段,美国的跨国公司超过了英国,成为世界上跨国公司最多的国家。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跨国公司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全世界总的对外直接投资在80年代已超过5000亿美元。到1989年,全世界跨国公司总数已增加到35000家,子公司达到150000家,跨国公司已形成了庞大的网络体系,并且遍布全球。

而进入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发展不再集中于个别发达国家,而是出现了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的跨国公司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到1998年,在全球500家最大公司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占25家。虽然大部分的跨国公司仍在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已成为向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挑战的新生力量。而对于全世界的跨国公司来讲,其生产总值占全球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30%,跨国公司内部和跨国公司之间的贸易各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已成为影响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技术转移的重要力量。

(四)企业跨国经营的主要原因

企业采用跨国经营的形式绝不是偶然的“偏好的转移”,而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企业跨国经营的原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从主观角度分析,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为了获得更高的资本回报率或降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运输成本。一般说来,跨国公司的母国多是资本相对充裕的发达国家,相应地,跨国公司一般都是资本充裕的企业,而在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资本的回报率一般都会低于资本相对贫乏的国家。追求高额的资本回报率而投资于发展中国家是发达国家企业跨国经营的主要原因之一。

企业跨国经营的另一个直接原因是为了降低成本。跨国公司最主要的优势之一是可以进行内部的资源流动,其实质是企业间贸易行为的内部化,也就是将一般企业的成本内部化。这种内部化的成本既包括投入品的成本,也包括研发和技术转移的成本。

内部化的成本一般要低于市场交易的成本。

首先,投入品的内部化能够解决厂商间的利益冲突。例如,假设美国的一个大公司是某种中间投入品的主要购买者,而这种中间投入品的供给方是墨西哥的一个垄断厂商,那么前者既有动力、也有能力来压低中间投入品的价格,而后者既有动力、也有能力来提高中间投入品的价格,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利益冲突,任何一个公司的利益大小取决于两个厂商之间在市场上交易的结果。美国公司不得不花费很大的精力去压低中间产品的价格以降低成本而且还不一定成功。但是,如果美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生产这种中间投入品或收购墨西哥的这家公司,两者之间的交易就变成了内部交易。投入品的内部化解决了购买方和供给方的利益冲突。另外,投入品的内部化还能避免由于投入品价格波动给跨国公司带来的成本的不确定性问题。

其次,内部化在研发和技术转移方面也有优势。所谓研发和技术的内部化,指的是用跨国公司内部总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内部交换关系来转让技术,即由总公司控制的研发和技术提供给子公司使用。技术,是指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有形技术(如某种生产流程、某项专利)和无形技术(如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人力资本)。从理论上看,只要供给和需求同时存在,技术,尤其是有形技术是可以通过市场来交易的。但是在现实中,技术的市场化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技术的市场定价问题,由于技术商品的特殊性,传统的定价方式,无论是边际定价理论,还是供求关系决定理论都不太适用;二是技术的交易成本问题,由于技术商品的谈判过程和事后监督都较一般商品要复杂和困难,因此技术的交易成本可能会很高,极端的情况可能会高到虽然有供给和需求但交易仍然不能实现的程度;三是技术的外溢问题,一家厂商为某项技术支付了成本,而其他厂商有可能通过无成本或低成本的模仿来获得该技术。跨国公司的内部化经营方式很好地解决了上述三个问题。

关于企业跨国经营的客观原因,经济学家作出了很多的解释。比较具有说服力的是生产分布理论,即资源是影响商品生产地的重要因素,它在特定行业是决定性因素。

例如,石油开采企业必须在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投资建厂。又如,一家美国企业要建立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企业,需要大量低工资的工人。由于劳动力不是自由流动的要素,他们不能把中国丰富劳动力移民到美国来建厂,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这家美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设立它的子公司来利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另外,市场、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也是影响生产分布的重要因素。如肯德基在决定开拓中国市场时,肯定没有想过要在美国把鸡烤熟再运到中国,如果它这样做了,那运到中国的就是真空保鲜鸡,而不是“肯德基炸鸡”了。再如,美国对日本车进口实行配额限制,其结果促使日本把汽车制造厂搬到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大大提高后对汽车的需求迅速增加,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经济型轿车市场。为了接近市场降低生产运输和销售成本,美国、德国、日本的汽车生产厂商纷纷到中国投资生产汽车。

总之,跨国经营是企业适应客观条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跨国公司会越来越成为一种主要的企业形式。

(五)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形式

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主要有四种:

(1)开办独资企业,包括设立分支机构、附属机构、子公司等,外资股份为百分之百。它可以通过收购现有企业或建立新企业来进行。

(2)收买并拥有外国企业的股权达到一定比例。按IMF的定义,拥有25%投票权的股东,即可视为直接控制。美国规定,凡拥有外国企业股权10%以上者,均属对外直接控制。

(3)同投资所在国合办合资企业。这类企业一般为有限责任制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并具有法人地位。

(4)投资者利润的再投资。投资者在国外企业获得的利润不汇回本国,而是对该企业进行再投资,也是一种对外直接投资。

(六)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

跨国公司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和销售。为了使这种国际化经营得以顺利进行,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以及各子公司之间频繁地进行着从原材料到中间品、制成品以及生产技术的跨国转移。这种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的数量和金额越大,国际贸易的数量和金额就越大。

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除了进行内部贸易,还和外部企业发生交易行为。随着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在世界范围经济活动的扩大,与国外贸易伙伴发生的贸易也随之扩大。据《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累计跨国直接投资共计约4万亿美元,其中30%是由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控制的,由这些投资所创造的商品销售额,比世界出口总额还要多。2000年,跨国公司海内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达6.5万亿美元(其中30%是公司内部交易),数字表明跨国公司投资带动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快速增长。跨国公司大规模向各地区渗透,进行跨国生产、经营和销售,不仅增加了东道国的对外贸易量,而且其开创的以公司内部分工为特征的国际生产一体化体系,也使得母公司分支机构间的内部贸易量急剧增长,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增长中的重要构成。据统计,目前世界贸易总量中70%~80%与跨国公司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