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40665100000014

第14章 国际贸易政策(3)

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认为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限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福利的增长,只有自由贸易政策才能使各国按绝对利益进行贸易,以分享国际分工的好处。他主张,从绝对利益出发,把国内分工扩大到国际分工,每个国家只发展那些具有优势条件的工业,用本国具有优势条件的工业所生产的产品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而不必发展那些不具备优势条件的工业。大卫·李嘉图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在国际分工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利益,而是比较利益(比较成本)。他认为,由于各个国家在生产上的优势地位不同,不利程度也不同,而且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因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有利程度较大、不利程度较少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进行交换。这样,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就会增加,这种交易对各国都有利。而这样的“两优取重,两劣取轻”比较优势原则只有在自由贸易条件下才能实现。李嘉图的经济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的一个客观规律,把自由贸易推到一个更广阔的领域。

古典经济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为英国制定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英国于19世纪前期建立了一种开放性的自由贸易政策体系。这些政策主要包括:①废除谷物法;②逐步降低关税税率,减少纳税的商品项目和简化税法;③取消特权公司,允许一切行业和个人从事对外贸易;④废除航海法;⑤改变对殖民地贸易政策的做法,逐步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⑥与外国签订贸易条约等。

在英国的带动下,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相继实行了自由贸易政策,形成了国际贸易史上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较为彻底的自由贸易时代。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GATT的签订并正式生效为标志,国际贸易进入以自由贸易为主导的发展阶段,贸易自由化不仅仅是发展趋势,而且也是在历经反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现实。与战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打击,许多国家推出了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形成了新的贸易保护高潮,但这只对贸易自由化趋势造成了一定冲击,却没有也不可能中断业已十分强大的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和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国纷纷向市场经济过渡,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世界经济市场化越来越明显,全球性质的合作与交流便开始了。这种贸易自由化的趋势在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定,各国实行的非关税壁垒将予以关税化,而关税水平将不断降低。1997年,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已经降至3.8%,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也已经降至12.5%。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贸易自由化的主要形成原因

是什么原因导致贸易自由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呢?这是因为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产物。贸易自由化是与世界技术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来往,加快了经济的全球化。第三次技术革命产生了大量的新产品、新材料、新原料,涌现了大量的新兴工业部门,并推动了原有的工业部门的新发展。一方面,加速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大大推动了生产国际化和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把一种产品的各个部件交给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子公司进行生产和装配,扩大了国际间的生产专业化;同时,跨国公司以世界市场为其投资和产品销售的目标,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投资和销售,使国际分工有了崭新的内容。首先,先进国家的许多新产业处于相近的竞争水平上,更多的产业内部分工得到发展;其次,科技革命使同一产品的零部件在生产乃至工艺上要求合作,各国之间的竞争,已不只是产业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在同一产业的某个环节上取得比较优势,从而分得国际贸易的利益。因此行业内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部分。

信息革命促进了世界贸易的信息化,为全球贸易的迅速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贸易信息系统已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建成,它是指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EDI)国际贸易方式及网络贸易的建成、实施和推广。电子商务是实现贸易全球化的技术前提条件,而电子数据交换则开创了世界范围内实现商业文件标准化、电子自动处理和交换的新型贸易方式,使国际贸易能够按照国际统一的贸易程序进行贸易交往及商务处理。

网络贸易突破了服务业的时空限制,使服务业中长期以来难以或完全不能从事贸易的行业获得了解放,获得了“可贸易”的物质条件。

最主要的原因是贸易自由化已进入各国共同实行自由贸易的公平贸易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分享他国自由贸易的好处的同时,在本国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需要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薄弱的经济基础和相形见绌的竞争力,使其难以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中短期受益。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考虑各自国情、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谨慎选择参与的方式。但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认识到,自由贸易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融合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去是发展中国家的唯一选择。

贸易自由化(Trade Liberalization)实行放宽乃至取消贸易限制,逐步实现国际商品自由流通的政策主张。战后,首先由美国提出这一主张,后为各种国际经济组织作为政策目标在国际范围内积极推行,并取得进展。当时西方国家仍继续保留在战时实行的国营贸易,政府对特定商品规定进出口数量,由专设机构经营,私人不得参与。此外,政府尚对许多商品规定进口配额,在私营贸易商间进行分配,超过配额不得进口。这两种数量限制被认为是恢复和发展国际贸易的障碍。与此相适应,推行贸易自由化也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缩减国营贸易,扩大私营贸易。私营贸易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成为贸易自由化率的一个指标。二是逐步取消进口配额,扩大自由进口。自由进口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是贸易自由化率的另一个指标。早在1945年,联合国国际贸易与就业会议曾对美国所提贸易自由化议案进行讨论,并发表了《最后文件》。

1947年成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其目的就在于推行贸易自由化。协定承认国营贸易,但附有极严格的约束条件:原则上禁止采取进口配额制,但又规定若干例外。1948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在成员国间推行贸易自由化,1949年曾要求各国对私营贸易限制削减50%,被称为“自由化配额(Liberalization Quota)”,希望根据《自由化规约》逐步提高私营贸易自由化率。1959年各国平均自由化率已达到89%。关于取消进口配额经过欧洲共同体、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以及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推行,也有很大进展,但西方国家或多或少都有所保留,被称为“残留进口限制(Residual Import Restriction)”。按照总协定规定,对于残留进口限制的品目,须通知总协定常设机构,须同有关国家进行协商并允许这些国家采取报复措施。西欧国家在1958年贸易自由化已达到97%,日本在1972年已达到97%。这种残留进口限制品目,80年代中期日本尚有27种,法国有48种,美国有7种。贸易自由化的进展对国际贸易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

1.关税大幅度降低

战后初期至70年代初,世界各国都大幅度降低作为限制进口的主要手段的关税税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已由50%左右下降到5%左右。促使关税大幅度削减的主要原因有:①关贸总协定的签订;②欧共体的建立;③普惠制的实施等。这些贸易协定和经济同盟的建立,是以关税减让为前提的。

2.非关税壁垒被削弱

战后,在贸易自由化趋势下,各国除大幅度降低关税外,还在不同程度上降低或撤销了非关税壁垒。主要措施包括放宽进口数量限制,扩大进口自由化,增加自由进口的商品,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等。

3.放宽外汇管制

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放宽或解除了外汇管制,恢复了货币的自由兑换。

4.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得到优惠待遇

如普遍优惠制的实施,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半制成品给予了普遍的、非歧视的单方面的关税优惠。关税总协定中对发展中国家及最不发达国家的例外条款,促进了这些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贸易自由化的主要特点

1.贸易自由化领域拓宽,参加者增加

其拓宽领域主要指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和信息产品贸易,参加者增加主要是指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参与。

2.贸易自由化主要是在多边、区域或双边的贸易协议框架内进行的

国家间通过签订多边、区域或双边的贸易协议,约定彼此间削减关税,抑制非关税壁垒的使用,以取消国际贸易中的障碍与歧视,从而促进贸易自由化。

3.贸易自由化是一种有选择的贸易自由化

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仍和保护贸易政策相结合,农产品等受保护程度仍然很高。

4.贸易自由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

世界经济整体上都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日本、西欧和新型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速度更是奇迹性的。

第四节 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前的高度管制阶段,二是改革开放后的相对自由政策阶段。

一、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政策

新中国建立以后,面临国际上的冷战形势,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借鉴苏联的经验,我国采取的是国家管制的内向型保护贸易政策。这种内向型的保护贸易政策对于粉碎帝国主义的“禁运”和“封锁”,顶住外国的经济压力,密切配合外交斗争,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政策也存在相当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国内企业保护过度,导致中国外贸企业效率不高,国际竞争力低下,不能积极参加国际分工,使我国的对外贸易事业发展缓慢。

二、改革开放后的对外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调整了外贸政策,把国家统管下的内向型保护贸易政策转变为开放型的适度保护贸易政策。对外贸易活动由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把扩大出口与开放国内市场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市场上的国际分工和交换。其主要内容有:实行有条件的、动态的、适度的贸易保护手段,对生产技术条件不同的工业部门,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程度的适度保护;出口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外汇,还要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结构的升级和技术的进步;进口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国内生产和消费,还要发展出口,为面向出口的产业服务;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发展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积极地利用外资扩大社会再生产规模;改革外汇体制,实行单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积极努力加入世界性的经贸组织。2001年,经过10余年的艰苦谈判,我国终于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对外贸易政策走上了新的阶段。

【本章测试】

一、自测题

1.名词解释

自由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 重商主义 管理贸易政策 保护幼稚工业学说 国际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 晚期重商主义

2.综合问答题

(1)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2)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应考虑哪些因素?

(3)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一般通过哪些方式执行?

(4)对外贸易政策有哪些主要演变过程?

(5)自由贸易政策有哪些演变过程?

(6)保护贸易政策有哪些演变过程?

(7)我国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贸易自由化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二、实训建议

1.专题讲座:邀请当地有关经贸问题专家,就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相关的政策措施作报告。

2.专题讨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3.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开放战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