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40665100000005

第5章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1)

【学习目标】

理解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对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掌握国际贸易传统基本理论,并且了解最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趋势。

第一节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一、国际分工的发展历程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没有国际分工就没有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是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当然,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对国际分工的发展也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分工指劳动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它是人们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国际分工是世界上各国(或地区)在经济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向国际范围扩展的结果。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国经济的内部分工就会超越国家界限,形成国际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的出现和壮大,是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综观国际分工的发展历程,可以将其分为萌芽、形成、发展和深化四个阶段。

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不仅促进了西欧国家的个体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生产过渡,而且也为近代的国际分工提供了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国际分工进入了萌芽阶段。

在这个时期,西欧各国推行殖民政策,用暴力手段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进行掠夺。他们开矿山,建立种植园,发展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为世界市场而生产的农场主制度,建立了早先的国际专业化生产和最初形式的分工——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特殊分工。

2.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第一次产业革命标志着国际分工形成阶段的开始。从18世纪60年代末开始到19世纪60年代完成,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了大机器工业。大机器工业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空前发展,并推动了社会分工向国际化大规模的转变,从而使大机器工业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形成。

这一时期的国际分工形式基本以英国为中心的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当时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和世界工业中心,号称“世界工厂”。这种国际分工实质上是一种资本主义宗主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进行残酷侵略和剥削的不平等国际分工。比如,当时印度成为英国生产棉花、羊毛、亚麻、黄麻和蓝靛的地方,而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羊毛殖民地。

3.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成为世界主要经济特征之一,世界生产力继续增长,国际分工开始向纵深发展,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国际分工体系。

一方面,宗主国和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垂直型分工继续发展;另一方面,工业国之间的水平型分工开始形成。这两种分工在当时世界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国际分工的中心也从英国一国开始向更多国家转移,例如,工业生产主要集中于欧洲和北美,而食品和原料的生产则集中在人口众多的亚非拉国家;即使同样在工业化国家,英国侧重材料工业的钢铁生产,芬兰主要进行木材加工,而挪威则着重于开发铝的专业化生产。

4.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代国际分工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也具有一些新的特征。

首先,战后的科技创新和经济迅速发展改变了原来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格局,代之以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国际分工的基础,工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逐步占据了国际分工中的主导地位,经济集团成员国之间的分工也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而加强。其次,国际分工乃至国际贸易的形式发生了改变,国际贸易从一般商品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领域,而国际分工也从商品生产部门发展到劳务部门,甚至是部门内部的分工。再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逐步调整,同时出现了高精工业与一般工业、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分工,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与贸易利益方面占据着有利地位,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也随着本国实力的增长而有逐步改善的趋势。

二、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国际分工的发展受到经济以及自然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社会生产力、自然条件、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政策等。

(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的增长是一切社会分工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社会分工与国际分工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决定性作用首先突出表现在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上,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先进机器设备的运用、生产过程和劳动过程的改进,不仅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加强了生产专业化的趋势,使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发生了相应的变革。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光纤通信技术和海洋技术等的发明应用,使国际分工的发展继续向深一步推进。

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从历史上看,英国最早完成了产业革命,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欧美其他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使它们与英国一起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同时,生产力水平还可以决定一国的经济结构和在国际分工中可以利用的方式。

(二)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具有重要影响

自然条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也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自然条件,进行任何经济活动都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矿产品只能在拥有矿藏的国家生产和出口,可可只能在热带地区种植,当代大型港口和其他运输中心则与该地区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自然因素在生产过程与国际分工中的影响在逐步降低,但还不可能完全被代替。

(三)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人口的多寡直接影响劳动力的供给,从而影响国际分工。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使分工和贸易成为必要,人口稠密的国家可以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别国产品进行交换;而人口稀少、自然资源或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可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前一类国家进行产品交换。

劳动规模或生产规模也制约着国际分工。无论何种劳动,一旦大规模地进行,就有必要分工。当生产规模大到一家厂商无力单独承担研究开发和生产费用的程度,就必然走向国际分工与协作的道路,而且,劳动规模或生产规模越大,分工就越细致。

国际分工的实现和发展还受制于市场的大小。市场规模对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市场规模越大,该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可能性越大,实现国际分工的程度也就越高。

(四)资本输出与资本流动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

资本输出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19世纪末以来,资本输出已经成为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跨国公司的兴起使资本输出规模空前扩大。此外,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积极引进外资,发展经济,使资本流动在国际间不断加强,这对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五)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性质

国际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超出民族和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总是和一定的国际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哪里有国际分工的联系,哪里有世界市场的联系,哪里就有国际生产关系。国际分工的性质正是由国际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当代国际生产关系中,占支配地位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使当代国际分工具有资本主义性质,造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剥削与被剥削、掠夺与被掠夺的不平等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世界生产力的进步。

(六)上层建筑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上层建筑主要是指具有能动作用的政府、军队和各种组织机构,它们对国际分工有重要的影响。早期的国际分工中,欧洲殖民主义国家主要通过殖民统治,强迫被征服者接受不平等条件,使其沦为它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从而形成有利于殖民主义国家的国际分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一些国际经济组织尤其是关贸总协定的成立,它们运用超国家的政治经济权力,调节经济贸易政策,以及多次关税和非关税减让谈判,这些都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当然有的国家通过歧视性的贸易保护政策来削弱和打击贸易对象,试图人为地改变国际分工的格局。

三、世界市场的发展和构成

世界市场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商品流通领域的总和,是在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产物。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

世界市场是随着地理大发现而萌芽,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而迅速发展,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展而最终形成的。

1.世界市场的萌芽时期

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西欧各国经济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受到工场手工业生产的限制,缺乏大量的商品和便捷的交通工具,因此世界市场还只处于萌芽状态。

2.世界市场的迅速发展阶段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世界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世界市场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代。大机器工业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因为大工业需要不断扩大市场,包括产品销售市场、原料与食品供应市场和提供劳动力的劳动市场,而国内市场规模的有限性和大量生产的无限可能性使大工业经常要超越已有的市场范围,到国外去寻找新市场,这样,资本主义大工业便把它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视频乃至劳动力的来源地都卷入到世界市场上来了。

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孤立和闭关自守的性质逐渐消失了,商品货币关系有了广泛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了,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开放的世界经济所取代。世界市场是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发达程度取决于参与国际交换的国家数量、商品总额、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

(二)世界市场的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生产国际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国际经济贸易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继续扩大,世界市场构成日益复杂。

1.国家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世界市场的国家构成较为单一,并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主宰世界市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殖民体系瓦解,大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以独立主权国家的身份参加了世界市场的活动。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市场是一个由各种经济类型的国家组成的既统一又对立的复合体,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东欧国家、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统一的世界市场上并存,相互依赖,又相互矛盾。

2.订约人构成

世界市场的订约人既有以追求商业利润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企业,也有为促进私营企业扩大出口而建立并代表企业家利益的企业主联合会,还有经政府授权进行外贸活动的国家机关(政府各部和各主管部门)和机构。活动目的和性质不相同的三类订约人在世界市场组成国家间商品和服务交换的主体。

3.商品构成

当代世界市场上的商品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和其他因素的作用下,世界工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增长,世界经济中有形商品贸易随之迅速增长。由于制造业的发展,国际分工的分化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农业保护政策,加之技术进步使原材料利用率提高,世界市场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有形商品构成的这种变化趋势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智能化、高级化不断增强。

随着有形商品贸易的迅速增长和各种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流动的不断增长,无形商品贸易迅速发展。在未来的世界市场上,与高技术相适应的新型服务贸易项目的发展将超过传统的服务项目,高级人才、高素质的劳务人员的跨国流动将越来越成为主流。

4.商品市场构成

从世界市场的特征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既有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开放性市场,也有买方与卖方由组织上联系、受垄断组织控制的封闭性市场,还有以商业一次性合同为基础的市场。同时,还有以国际专业、协作化及长期的大规模联系为基础的市场,以及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模式、以经济集团为基础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