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之南宋雄起
4113600000022

第22章 该来的总是要来的

当赵昺带人拉着火炮到了船厂后,章船工才明白为什么皇上一再要求他们要改造船舱,加固甲板,并在船侧开了许多能闭合的小窗。等火炮用滑轮组吊装到船上后,一门门火炮从那些小窗后面探出了一个个黑洞洞的大口,远远看去,虽然有点怪怪的,可总感到有股吓人的感觉。

按赵昺的要求,旧船要快速改装,改装好一艘,就装备一艘,装备好一艘,就拉出去试射,让每艘加装火炮的战船都有实弹演练的机会。而且,赵昺还把各战船的船长和相关人员,组织起来,由自己亲自上课,搞了三天的炮舰新式作战方法培训。等这些人员学完了才明白,海战并不仅仅是冲撞,靠帮,拚杀。原来远距离也能打击敌人,击沉敌船。

在这期短期突击培训班上,最重要的不是作战人员学会了新式的战术战法,更重要的是赵昺给他们传递了一个新的观念,那就是“水军”已成历史,“海军”成为新的叫法,而大宋水军转型组合后,首先成立的是“南海舰队”,从此战船一律改称“战舰”。而且赵昺在讲解制海权的时候,也潜移默化地给他们灌输一个海权意识。

所以,这第一批学员,在以后总喜欢把自己以“天子门生”自居,而赵昺也有了要加快成立海军学校的意愿。

进入这一年的五月底,海南岛虽经历了两次台风扫边,但民居都是竹子搭建成的一般建筑,房屋吹倒不少,好在人员只是轻伤了一些。风雨过后,几天就能搭建成可供人们居住的房屋。而海军也利用台风的间隙,在近海完成了轮训。现在虽只改装完成了十几艘战舰,每舰各装有三十门火炮,可这也已经让赵昺觉得有点吃不消了。好在这些舰船已有了初步的作战能力,对付那些还在用原始作战方式支撑的北元水军,赵昺已不是很担心了。

煤矿已经开始正式开采,水泥的研发也按赵昺的指导在进行着,并有了最初的产品,虽说那产品无论如何也比不上赵昺内心中的水泥,可大伙还是兴高采烈,总之比砖的硬度要强许多呀。

初期开垦的荒地,补种的水稻,眼看着也快要成熟,粮食大量地从占城运来,吃饭问题已经让赵昺安下心来。

对于自己的禁卫军,赵昺干脆舍去了已往的编制,就按自己所熟悉的军制进行着改编。特种兵的选拨人选也已完成。他把剩余的不到一千人的队伍设定为一个团。团长就由张达担任。陈植任副团长,陈格任参谋长。虽然这三大主将成了一家人独掌,但赵昺也没有办法,他手下太缺人了,只能先这样,等以后才慢慢解决这样的问题。好在这三个人现在对他是死心塌地的忠诚,赵昺没有多少担心的。

团下辖三个营,营长由平时训练成绩突出,并有一定领导能力和指挥潜质的三个人,由赵昺亲自考核后任命。一营营长任长达,二营营长李勇涛,三营营长段义。每营下设三个连,每连设三个排,排下有班,班里设小组。连长、排长、班长都由战士推举,张达审核,最后由赵昺任命,以示皇恩和正规。虽说各营都不满员,但赵昺也不急着补充,兵在精不在多,这点道理他比谁都懂。

新式的海军,也就是现在的南海舰队,赵昺可不想自己沤心沥血打造出来,然后被那些不懂海战的人断送在摇篮里。在朝堂上,赵昺力举王道夫担任南海舰队司令,正式独立出来,不再受制于陆军指挥。

王道夫现年四十四岁,字以行,号见雷,福建蒲田人。修文习武,深通忠孝仁义正道,常以岳飞作楷模。卫王昺即位,加封王道夫为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原历史上,丞相陆秀夫背负小皇帝投海而死,王道夫亦跟随投海殉国。不过现在活得好好的,赵昺曾和他私下谈过很多,觉得此人有军事指挥的潜能,好好培养一下,能进为一代名将。

赵昺的这个提议当然遭到许多守旧的大臣的强烈反对,尤其是张世杰,他认为又是赵昺在变相分他的权。陆秀夫也是脸色阴冷,他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学生,为什么自从“脑子进水”后,总是奇思妙想如泉涌一般常流不止,而且性情也与过去大相径庭,真不知道这八岁的孩子脑子里到底都装着什么想法。他虽为丞相,其实也有军队的管理权。现在赵昺直白地分离军队的权力,他当然不高兴了。

而文天祥也对赵昺的做法提出了质疑。他自从被赵昺救回来后,手中早已没有了自己的部队,所以,也很低调,不再参与军队的事,一心只放在政事上,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份内的每一件事。现在看着小皇帝开始组成禁卫军,也只是觉得他只不过是在海上不停逃难,担心自己的安危。后来看到他把禁卫军改变得面目全非,也只觉得那不过一千人,小孩子心性好玩,就由着他去玩吧。可是,现在,在赵昺的一手主持下水军开始装备那吓人的火炮后,他还觉得有此皇帝,大宋中兴有望,就是后来水军改个名字,他也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反正皇帝高兴。可现在,要由赵昺亲自任命海军的将领,还要分离海军,他也觉得赵昺行事有点过分了。

但赵昺却不管,甚至在朝堂撒泼打赖,哭叫着自己是皇帝都没有个主事权,搞得下面的大臣们眉头直皱,纷纷用杀人的眼光瞪着陆秀夫,搞得“帝师”苦笑连连,束手无策。好在赵昺提前做足了杨太后的工作,杨太后看着赵昺可怜兮兮地窝在了自己的怀里,只好叹口气说道:

“各位臣工,奴家就算是求你们了,就可怜我们娘儿俩个一次吧,顺了官家的意。反正这大宋也是赵家的,无论大家谁领军,也是领着赵家的军。”

杨太后虽身为太后,但她从来不以“老身”自居,对着各大臣总是以“奴”自称。这种低调的做人方法,常常被大臣们批评,却也获取了各大臣的好感和同情。现在杨太后都如此说了,大臣们也只好叹口气,算是同意了。大家心里都有本帐,反正这皇帝是个孩子,无论如何改革军队,可最后拿主意,还得这些有权势、有经验的大臣们说了算。

趁着胜利,赵昺又提出了一个让大家吃惊的提议,那就是,从此以后,皇帝要做大宋海陆空三军的名义上的总司令,赵昺嘴顺,一下把“空军”都给提前“建立”起来了。但似乎大臣只是惊讶于“总司令”三字,反而没有注意还有个“空军”的诞生。

“诸位,大家注意了,这只是个名义上的,总司令也就是这么一说,表明大宋的军队名义上是属于大宋皇帝的,不是某个人的。我就是当了总司令,也不会亲自上战场打仗的。总司令的下面不是还有领兵的元帅和将军吗?”

这次文天祥首先说话了:“陛下,大宋的军队本来就属于大宋皇帝,不是名义上,是实实在在的。”

陆秀夫一听,也激凌了一下:“臣附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我等臣民皆实属陛下,非名义也。”

陆秀夫这么一说,下面一些本觉得赵昺的提法有点问题的大臣也都悄悄不再说话了,谁也不敢在这时表明自己不属“王臣”,不守王道。张世杰更是悄悄地低着头不肯再说一句。

赵昺一听,原来连“名义”都不用了,直接就升级到实实在在的“三军”总司令。本来嘛,封建王朝最大的特色就是“家天下”,天下为一家所有,这是皇家的特权。

赵昺马上就行使了他上任总司令的第一项权力:“朕觉得,咱们现在孤居远海小岛,以后势力大增后,还是要反攻陆地的。而现在的重要作战任务,是防守海南岛,所以,要优先发展海军。但也要提前做好反攻陆地的准备。可总不能派陆军直接泳过去上岸打仗吧?所以,朕决定要成立一个叫做海军陆战队的编制。这海军陆战队,指挥嘛,我看就苏景瞻来做吧,副指挥由周文英担任。这两个年轻人,我觉得还是有发展前途的。先试验性的组成一个旅吧。朕看来最近必有一战,此战后就开始着手海军陆战队的建立。”

下面的众臣一听“年轻人”,差点都喷笑出来。不过,苏景瞻本来就是水军都统,被赵昺亲自任命,也算是给了张世杰一个面子,算是平衡了一下。

接着赵昺又与大臣们商讨了一些其他的事情。但赵昺今天的强势,甚至无赖,搞得各大臣们心情极度不佳,许多事也就草草做了结论,布置下去执行了。于是,临散朝时,赵昺也觉得今天自己有点过份,虽说是为了保命或维系这个衰落的大宋王朝。他提议,今天请各大臣去检阅一下自己的禁卫军,算是向各大臣“汇报”工作,其实也是展示一下自己训练的成果,让大家也能看到,他这个小皇帝并不是贪玩或胡思乱想,而是真正有些本事的。

军营的主席台上,赵昺居中而坐,两边各要臣坐在赵昺旁边的桌子后面。大臣首先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每个人身前的桌子上都摆放着一个小牌,上面写着自己的官职和姓名。而牌子的旁边还放着一个小铜管的东西。大家正好奇时,只见赵昺从桌后站了起来,手一挥,一个军校模样的人跑步过来,一个举手礼,大声报告:“报告陛下,值日官孙正威前来报道,请陛下指示。”

赵昺也像模像样的行了举手礼,平静地下令:“开始吧。”

值日官孙正威跑步到主席台边,一挥手,几个小兵跑步到操场中间,齐刷刷举起手中的军号,一声紧急集合号顿时响了起来。

瞬时间,刚才还静悄悄的军营里,立刻如被唤醒一般,沸腾起来。只见操场四周的营房内,快速涌出许多穿戴整洁的军士,他们在各自的营房门口,随着各班长、排长严厉的军令,排成了整齐的队伍,然后如许多溪流汇集到操场中央,再在各连长的命令下,快速整理好队伍,再以营为单位,不到半刻钟,就全部站在了各自指定的位置。

这时,张达全身披挂,也迈着有力的步伐站在了主席台的下面,面对着全体军士立正站好。三个营长分别跑步过来,向张达举手行礼,按次序报道:

“报告团长,一营营长任长达报到,一营整队完毕,全员报道。”

“报告团长,二营营长李永涛报到,二营整队完毕,全员报道。”

“报告团长,三营营长段义报到,三营整队完毕,全员报道。”

张达一个向后转,立正向主席台上行礼:“报告陛下,禁卫军全员集合完毕。请陛下指示。”

赵昺面色严肃,举手回礼:“开始吧。”

张达一个向后转,对着三位营长下达命令:“禁卫军军事会操,正式开始。”

随着司号兵的号声,各营先从主席台前列队经过,整齐统一的步伐,响亮的口号,还有正步走,高举的兵器让主席台上一众大臣惊呆了。然后是对抗演练,障碍,全副武装跑步,各种兵器的操作。台上的大臣们在身后的侍卫指导下,用那个铜管向远处看弓弩手和投弹兵的表演,都惊奇于赵昺发明的这个叫作望远镜的神奇。

文天祥首先想到的是如果当时自己率领这样的部队,哪里还有空坑之败?陆秀夫想到的是大宋如早有这样的部队,也不会在崖山负帝投海了,而张世杰更是感到如此部队自己带领着,也不用从长江逃到海南岛了。各大臣满怀心事,默默看着场中的军士展示着自己的各项技能,各有所想,但一致为赵昺这个小皇帝的治军能力而感到欣慰和赞叹。

检阅即将结束时,一个值勤官匆匆跑上主席台,看到赵昺和众大臣坐在台上,也不敢过来,只是神色不安地探头探脑地看着赵昺。赵昺发他神色有异,向他招招手。值勤官跑来,附在赵昺的身边低声报告:“启禀陛下,江璆紧急求见。”

赵昺点点头,那个值勤官匆匆跑下了主席台,一会儿,江璆神色有点狼狈,满脸倦色,衣衫不整地跑上台来:“启禀陛下,臣回来了,只是……”他看一眼众位大臣,在得到赵昺的示意后接着说道,“只是,臣这次探得阿里海牙已征得大小船只四百,兵力一万,不日侵犯海南岛。臣撤回海南岛时,曾与元军的前哨探船想遇,发生了战斗,虽打败了元军快船,臣也损失了一艘运粮船,还损失了四艘战船。”

赵昺坐着没动,只是低头沉思了一会儿,低低说道:“该来的总是要来的。传令下去,全军警戒,按照做好的防卫计划,做好各项战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