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之南宋雄起
4113600000092

第92章 朝论

一首《正气歌》,如一石击起池中浪,引起了朝中及士子间的热烈讨论。而赵昺在第二天的报纸上又加了一把火,他根据回忆,再加上自己所受教育的一些心得发表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文章,结合《正气歌》,指明大宋兴盛,不是官家一人之事,也不是朝中士大夫之事,而是全大宋国民之责。

文章开头时,他把顾炎武的原文拿来做开篇:“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国家”的概念赵昺以前也有所言,但不像这次这么明确,以前军队的口号第一句就是“精忠报国,保家安民”,现在赵昺把“天下”的概念具体化了,要求全大宋所有人,都要保这“天下”不亡,保华夏民族不亡。

华夏民族的先贤们崇尚“正大光明、刚正不阿”的崇高品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民族气节;而《正气歌》结合赵昺的文章,就是为了培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强化爱国奉献,人人有责。

当大宋的国门被贪婪的侵略者打破,壮丽的河山遭受敌人**,子民被强盗杀戮,此时,一群群英勇的爱国忠君的先烈们义无反顾的踏上了救国救民之路,开创了历史的新篇章。这不正是因为他们满怀“正气”之故吗?这个“正气”不正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来历经内忧外患而没有被折断的民族的脊梁吗?这个“正气”不正是我们华夏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苦难今天依然能够屹立在世界上的民族精神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纵观古今,那些怀有这种爱国情操的人们,无不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令人为之惊叹的成就,为世人所赞叹。他举了一些例子,上至屈原下到岳飞,拿出典型事例来说明这些人的爱国情操,同时,也交待了这种爱国主义情操,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出于子女对祖国母亲的报答,是一股持之以恒的毅力,是拥有了华夏传统文化中的正气所致,它需要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甚至为此付出巨大的牺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气——群体和谐思想可以说是我们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思想的高度概括。华夏传统文化的群体和谐思想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内容,是一种以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为标志的精神,是我们民族文明和觉悟的集中表现,也是华夏民族的一种精神支柱。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仅仅是一种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更是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使命,是一种精神,历经时间的磨炼,共同传承着一样的血脉:民族魂。

国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国,无国更无家。现在我们的大宋正是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正气思想应该成为国人的一种精神支柱,能够成为国家的主流精神,能够有助于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爱国热情,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提高民族的主体意识支持我们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从而有利于增强华夏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对于团结大宋各族人民同心协力地发展我们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抵制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破坏,早日把大宋建成富强文明的国家,不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最后赵昺以“巍巍夏华,风云浩荡,浩然天地,正气永长存”结尾。

这篇文章虽然写的乱了点,但是,宣扬爱国主义精神,保持正气的目的还是比较清楚的。而重要的是赵昺使用的是白话文,这比此文章引起的震动还要大。

一时,社会上有赞之,有骂之,有疑之,有讥之。朝中大佬们更是集体出动,劝说赵昺收回此文,原因竟然是语言粗俗,文辞不华。

赵昺奇怪极了,歪着头看了半天台下的大臣们才说道:“朕写篇文章激励一下臣民,心中常有忠君报国之心,为大宋中兴自觉自愿贡献力量,这有错吗?”

“没错。”下面的大臣有人小声回应。这事说来还真没错,他们也找不出什么毛病。

“那朕写这样的文章,又是给谁看呢?”

邓光荐出列应到:“看陛下文字所显内容,应该是让大宋子民都要感谢皇恩浩荡,为其谋福利,教育他们要忠君报国。”

赵昺一拍扶手:“对呀,既然是给子民们写来看的听的,不说他们的话,谁又能听得懂?诸位臣工平时上奏的文章,可是词句华丽,但对于朕来说都显晦涩难懂,这些大字不识一口袋的子民们又如何领会朕的旨意呢?再说了,邓部长,你这个搞教育的也应该明确,教育是全人类的事,不仅仅只是士子们的事。我们办教育的,既要让士子们学问见长,还要教育臣民们各司其职,忠君爱国,爱岗敬业才对吧?”

又一个大臣站了出来:“陛下,臣以为,太祖立国,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既然太祖遗命,臣不解为何陛下‘匹夫有责’何解?治国大业,臣等悉心尽责,鞠躬尽瘁,何以有小民之责?”

赵昺奇怪地看着这位大臣问道:“朝政议定,天下执行。不知在座各位,谁人举戈?何人荷锄?哪位纺纱?众位工臣,国政朝事,大家可以尽守其职,别的事总得有人去做吧?我很奇怪,没有这些个子民,谁来替我大宋耕耘守疆?朕只是号召全宋臣民各守其责,恪遵功令,勉力其事。难道只靠你们几个人,就能替朕守得国土,复得大业?”

“我等士人,以宋室复兴为己任,岂不如小民?”那大臣面红耳赤争辩道。

“朕可没这个意思。想来你等追随朝廷,漂泊海上,吃了那么多的苦,却依然尽守其职,尤其是听闻朕失足落水,尽投水中救护,朕感激还来不及呢,哪有小瞧之意?你等都是有护主之功之臣。朕曾说过,此世必不可相忘,等我大宋收复失地,驱走鞑虏,朕必加封你等。”这次赵昺可是再没有说自己被扔下海去的,也没点明大臣是追随自己投海自杀的,给大家留足了面子。

“谢陛下隆恩!”底下一片应和声。

“然而,朕也知我大宋三百年养士,是为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太祖遗命,朕不敢忘记。但朕也记得恭帝守临安时,蒙元围城,却有许多人忘却了我大宋皇室的优待。朕记得谢太皇太后严厉谴责了这些不忠之臣,诏曰:‘我大宋朝建国三百余年来,对士大夫从来以礼相待。现在我与继位的新君遭蒙多难,你们这些大小臣子不见有一人一语号召救国。内有官僚叛离,外有郡守、县令弃印丢城,耳目之司不能为我纠击,二三执政又不能倡率群工,竟然内外合谋,接踵宵遁。平日读圣贤书,所许谓何!却于此时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何以见先帝!’朕还听说,太皇太后的谴责在蒙古铁骑的威胁之下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根本不能激起内外官员为宋室而战的信心。德祐二年正月短暂的休战后,仅有六名官员出现在朝堂上。官员的逃跑瓦解了军心、民心,使我大宋王朝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皇室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也是我朝南钓之缘吧?朕记得这事,所以,朕对读书人不会一视同仁,朕现在有区别地对待士子,就是为了鼓励表扬你们这些忠巨,而打击那些不知仁义廉职之人,如状元留梦炎。同样是状元,文丞相却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大义,而留梦炎却背国以降元,做了可耻的汉奸。朕听过一种说法:才德兼优者,上也;其次,则以德为贵,而不论其才焉。大家想想,我大宋将亡之事,也只是因为有了如吕文焕、留梦炎、叶李辈,这些人都忘记了大宋对他们的优待,却争着背国降元,甘心做汉奸,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以供万世万民唾骂。朕想到这里,就痛心呀,所以,朕才有在报纸上大张旗鼓宣传正气,才让全大宋臣民领会朕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深意呀。”

赵昺的一番长篇大论,让下面的众大臣一时都沉思起来。

赵昺看着大家,想了想又接着说道:“众位臣工,天下事天下人之事,可还记得朕亲自在琼崖学府校门口悬挂的对联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朕鼓励学子好好读书,只是为了将来能为国家出力,为天下尽职。士子们不是‘匹夫’,但也有以尽天下之责。现在,朕要求天下人尽天下事,要做到人人有责。只有这样,才能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能发扬国威,以驱鞑虏,复我华夏。各位臣工呀,朕常听一句话:‘圣人以教化众生为愿,我等却以圣人教化登楼。’倘若人人得教化人人可登楼,那么首先站在上面的我等又会如何呢?众位任重而道远呀,朕愿与诸位共勉。”

过去,每当赵昺朝堂上长篇大论时,大家都会把目光投向陆秀夫,总会心里暗道:看你教出来的好学生。现在,大家都习惯了赵昺的言论,反而觉得陆秀夫也没有如此的见识。不管赵昺说的对与否,反正肯定是和陆秀夫沾不一点边的。所以,现在大家再把目光投向陆秀夫时,都是一副同情的目光了,心里不免暗叹:这样的学生,也不知你如何教法,真是难为你了。

今天朝堂上众位大佬又把目光再投向陆秀夫时,陆秀夫已一副决然的目光,向赵昺深深行个礼说道:“陛下一席话,令臣等汗颜,臣等不知陛下如此宏志远向,臣等受教了。陛下放心,臣等定以陛下旨意为最高指示,教化于民,振我大宋志气,恢弘之志,追随陛下,驱逐鞑虏,恢复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