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韩家幺女
4149700000012

第12章 改变

求收藏,求推荐~

------------------

张氏看到儿子的凄凉模样,心疼得不行,立马吩咐哑麽烧火,自己则熬了姜汤,另煮了一大碗煎蛋面。

李氏用热水给韩敬忠擦了身子,用两床厚被子捂着。

韩敬忠做了一个美梦,自己睡到了热炕,还抓着慧娘白嫩的手,还有软软的幺女对着自己无齿地笑,整个日子过得多么舒心。

李氏见他睡觉都咧着嘴笑,知道他大概是梦见自己母女了。

前几天他也是这样,说是梦见幺女长大了,很孝顺他,给他捏肩捶背。

自己居然对他发这么大的脾气,实在是有些过分了。

半个时辰后,韩敬忠醒了。

昏黄的灯光下,坐着一个漂亮妇人,正满眼柔情地盯着自己,时不时哄哄怀里的囡囡。

“慧娘…”嘶哑地声音响起,不复往昔的爽朗。

他已经一日未进水,喉咙干得难受。

李氏见他醒了,端着起火炉上温着的姜汤,亲自喂他喝。

“娘,爹醒了吗?祖母让我把煎蛋面送来。”

韩敬忠刚喝完滚热的姜汤,又看到了热腾腾的煎蛋面,心里一阵难受。

或许自己真的和爹娘说的一样,太不懂事了,这么大的人了,还不稳重,让父母担心,妻子儿女跟着受苦受难。

不做偏将了,自己还有家人,上有老、下有小。

怎能整日待在家里混日,大好男儿,为何不闯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由幺女受冷惊哭到韩父闯出一番事业,虽然没有直接联系,却又丝丝相连。

侧面上来说,幺女的出生,改写了韩家的命运。

吃完一大碗香喷喷的鸡蛋面后,峰哥儿自觉收碗,慧娘给他擦脸擦手,这样的日子真希望过一辈子。

当晚,韩敬忠睡着热炕,抱着温软的媳妇,睡了一个好觉,虽然中间隔着幺女。

这媳妇孩子热炕头,才是最舒适的生活啊。

第二日,酣睡一夜的韩敬忠早早起了床,打了热水来给妻子和幺女洗漱。

韩敬忠把昨天从山上带回来的蜂窝子拿出来,用勺子把里面的蜂蜜挖出来,又用温热的开水给李氏兑了蜂蜜水。

“慧娘,喝点蜂蜜水吧,王大夫说早食前空腹喝一碗这个好。”

韩敬忠腆着脸,谄笑道,还一边给李氏虚捶着腿,一边盯着自家吃奶的幺女。

看着幺女吃奶吃得那个有劲,吧唧吧唧的,让他觉得自己也好饿,便腆着脸凑上前去。

“慧娘,我也想吃奶,你看幺女每天都吃不完,你还涨得慌。”

他两日没有刮过胡子,青色的胡渣子扎得李氏心慌,直接扭了身子,侧到一边去喂奶。

这次月子里养得好,李氏的奶水很足,把幺女喂得白白胖胖的,谁见了都夸一句“这是年画里的福娃降世啊”。

有的时候幺女吃不完,还要挤到碗里,拿出去倒掉。

每次都是李氏挤好,让韩父出去倒掉。

结果他转个角,就把奶水全部吞下自己肚子里,阴奉阳违,倒也瞒住了一段时间。

这个月三十,就是年关了。

今年添了小幺女,韩李两家打算过一个闹热的年。

-------------几天后,腊月初。

挑了一个大晴天,路面上的雪化了不少,结成冰棱子挂在路边。

徐氏和张氏亲自出马,韩敬忠驾牛车,一起去镇上购置年货。

峰哥儿也跟着去了,昌哥儿则在家中温书。

“吆-呵,驾,走着”

在韩父的吆喝声中,四个人出了门,牛车行得很缓,路面实在太滑了。

还好秋季时,韩敬忠领着两个儿子割了很多草料,还花了百来文铜钱买了几大车稻杆子。

整个宁川村就韩家有牛,自然用不到那么多稻杆子。

一头牛要十五两到二十两,一般人家肯定是买不起的,稍富的农家又舍不得买。

两个老太太坐在车棚里,怀里抱着普通的火炉子,搭着厚毛毯,一起合计着待会儿要买的东西。

立冬后,牛车内就一直放着厚毛毯,是东戎产的,在北昌镇就有得卖。

峰哥儿坐着牛车车辕上,和韩父坐在一起谈天说地,两父子倒也热闹。

“爹,我们家真的要做生意吗?咱们家从来没有这个经验,能行吗?”

韩武峰有些不相信自己父亲这样的大老粗,还能开铺子做生意。

“嗯,我打算投个小本生意试试,还没来得及和你祖父他们说呢,你倒是第一个知道为父的想法的。”韩敬忠乐呵呵道。

韩武峰打着哈哈说祝愿老爹马到成功,实际上心里却在腹诽,祖父一定、肯定、铁定不会答应的。

行驶了一段路后,韩武峰和韩父换了位置,自己驾一段车。

韩父知道儿子素来孝顺,身体壮得跟牛似的,有的是力气驾车,也没拒绝。

提前享一下福,也是舒坦日子啊。

到了北昌镇后,两个难得来趟镇上的老太太,化身购物狂,买了一大堆必要又实用的东西。

张氏还在那些村妇身上学会了砍价,买的一大堆东西里,倒也节约了几百文钱下来,让她一阵骄傲。

徐氏作为举人娘子稍微内敛些,却也是个精明打算的老太太。

韩家现在只是一个没落的富裕人家,只有待到昌哥儿考取功名后,才能恢复些当年的荣耀。

李老太爷有举人功名在身,如果他乐意,在北昌镇也是有话语权的。

大楚王朝颁布的新法令里,明文规定,秀才及其以上的功名,在地方有一些特权。

例如,免除徭役,见知县时不用跪拜、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还有一定量的生活津贴。

李老太爷,作为举人,每月都可以去镇上领取五两银子和五升谷子、两升麦子的廪食。

秀才则可以领取二两银子、两升谷子的廪食。

最大的好处是,出了秀才的人家,不用交赋税,还能免除徭役。

每年徭役都会累死一部分人,当然,徭役也可以用银钱抵,每人二十两。

韩家要出一个人服徭役,这几年都是交的银钱抵。

宁川村其他人家都是靠人服役,毕竟二十两对他们来说,是一笔很大的钱财,都够给儿子娶媳妇了。

中午他们在一个小面馆,吃了四碗荤汤面。

这种荤汤面是将肥瘦相间的肉砍成肉粒,用油熬干后,打几个鸡蛋下去,再参入几勺清水,煮滚后,再加入地瓜粉汁浓缩下汤。

金黄色的鸡蛋包裹着肉粒,饱满多汁,面条劲道,面汤鲜爽。

回去的路上,收获满满,夕阳洒在雪地上,闪着耀眼温馨的柔光。

小富即安,现在的韩家也很幸福安康。

回到家后,哑麽帮着将东西从牛车上取下来。

张氏和徐氏将各自买的东西归纳好后,让韩敬忠父子将徐氏送了过去。

韩、李两家之间的那条青石路,天天都被哑麽用铲子清理了,扫得干干净净的。

出了门后,韩武峰就一直扶着徐氏的手。

“峰哥儿,外祖母还没老得走不动呢?哪用得你扶啊。”

虽然言语之中带着不满,其实徐氏心里开心得不行,身边有女儿女婿、外孙外孙女的日子就是温馨,这是多少银子都换不来的好日子啊。

将徐氏送回家后,两父子又搭着肩膀回家了。

回去的时候,门口突然串出一团黄色,定睛一看,原来是大黄。

大黄看见主人回来了,兴奋得跳起来。

“咦,大黄,你已经好了啊?明年春天我们又可以一起上山打猎了,嘿嘿。”

韩敬忠摸着大黄的头,勾勾它的狗下巴。

经过这次大黄救主的事,韩父和大黄的感情更好了。

猎人和猎犬,是一对永远的好朋友。

刚走进正院,就闻到了浓郁的饭菜香,朴实却温暖。

今天晚上的饭菜很简单,用秋天晒的茄子干做了一个茄子干炖肉、干豆角炒腊肉、洋芋丝、素白菜、蛋花汤。

每样菜都是大盆装的。

两荤两素一汤,配上掺了玉米渣子的稀饭,简单的乡下饭菜,全家人却吃得津津有味,尤其是韩武峰,连菜盆底都刮了。

韩老太爷看到他的做法却没有制止,自家小时候也是这样,家里穷,舍不得浪费粮食,都是把盆底刮干净了的。

现在是深冬,天气寒冷,韩家吃晚食时,也让哑麽婆孙在厨房支一张小木桌吃饭,不用她们像大户人家的奴仆一样守着。

哑麽她们吃的是粗面馒头和掺了玉米渣子的稀饭,菜是李氏单独舀出来的,一铲子茄子炖肉和干豆角炒腊肉,一碗白菜和洋芋丝。

她们作为仆人吃的饭菜,比隔壁胡家的饭食都好了数十倍,只因为有两个肉菜。

乡下人家,不到年节日和重大喜庆日子,桌上很难有荤腥。

李氏之所以对她们这么好,不单是因为她仁慈,这个哑麽确实很老实,做事也让人放心,整个当成男人使,干活勤快又规整。

最重要的是懂规矩,知道什么都以主人的利益为首,这种家仆谁不喜欢?

吃完晚食后,哑麽及时地从厨房赶过来,麻利地将碗盆筷子等收拾到洗碗的木盆里,又用麻布将桌子擦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张氏就喜欢哑麽这点,做事实在麻利,又不偷懒。

所以这次购置年货时,还给她们婆孙也买了十几尺布,做两身新衣服,也好过个干净舒爽的年。

“哑麽,你将碗洗好后,来正院厅堂门前等着,我有话和你说。”

张氏扶了扶头上的鎏金点翠蝙蝠老银簪子,慢条斯理地吩咐道。

张氏平时在家里很和睦,但仅仅是对待家人,对待奴仆,该敲打时还是要敲打。

哑麽内心坎坷地端着盆子回厨房洗碗,等她回到厨房时,红霞已经搭着凳子将灶头擦干净了。

哑麽回来看到后,不禁辛酸又倍感欣慰。

-------------什么时候我能看到让我辛酸又倍感欣慰的推荐票票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