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韩家幺女
4149700000018

第18章 祭祖

----------抽时间赶出来的,国庆节,不忍心断更。

他们回来的正是时候,两个媳妇子刚准备好晚饭。

因为接近年节,今天晚上家里吃的比平日好些。

有今天中午剩下的杀猪菜,一盘素炒白菜,一叠自家做的香辣酱。

主食是一盆锅边贴的玉米饼,贴得黄澄澄的,形状也圆乎乎的,看着就有食欲。

还有一大锅地瓜稀饭汤,地瓜偏多,米很少。

刘聪兄弟俩面前,还放着专门为他们留的干净的杀猪菜,一小碗红亮亮的红烧肉最是吸引眼球。

几个小娃娃最是馋嘴的年纪,使劲盯着那碗红烧肉,嘴角边都留着口水了,吸溜溜的吞口水声,把刘聪和刘明逗乐了。

不过吃饭之前,还是得把今天在马河村遇到的见闻告诉长辈听。

刘聪给刘明使个眼色,让他来讲,刘明口才好些,讲得更详细,更有说服力。

待他们兄弟二人把这事说给众人听后,刘婆子气得摔了手上的玉米饼子,刘大福也将饭碗重重地搁在桌上,姚氏更是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脸上也挂着明显的不悦。

刘聪的媳妇黄氏和刘明的媳妇马氏听了后,也有些愤慨。

刘婆子觉得小女儿嫁出去后,越来越懒了,以前还知道做些针线补贴家用,现在只知道等着兄长家的救济,实在太不像话了。

现在家里是姚氏当家,刘婆子觉得自己还是该说些什么。

在说之前,刘婆子先“吭”了一声,清了清嗓子。

“孩子他小姑家这次的确做得浑了些,初二她回娘家时,我好好说说她。不过,聪哥儿、明哥儿,毕竟她是你们的小姑,再怎么有错也是长辈,你们就不要在心里嫉恨了。”

刘婆子话音落后,姚氏就端着饭碗,夹了些菜,拿了两个玉米饼子去厨房吃了。

姚氏当场给刘婆子甩脸子难堪,让她觉得骨鲠在喉,格外难受。

现在自己做不动了,又分家了,只是跟着老大家吃喝,自己攒下的私房钱也只够棺材本,根本没有钱去补贴闺女。

何况,闺女已经嫁出去了,也不能老是伸手向娘家要钱。

黄氏和马氏见婆婆端着饭碗去厨房了,也跟着端着饭碗去厨房了。

婆婆才是她们的顶头上司,刘婆子已经是半截身子入黄土的人,最多嘴碎几句,已经没了实权。

刘婆子被媳妇甩了老脸,也不敢大声呵斥,将来她的老衣还得大媳妇带头做。

毕竟已经是快要花甲之年,她也不知道还能帮扶闺女几年。

闺女也的确不像话,得罪了嫂子们,将来也别想回娘家捞便宜。

这顿晚饭吃得很闹心,刘大福和刘婆子都如同嚼蜡。

不过刘聪兄弟俩还是吃得满嘴流油,津津有味,还将红烧肉分了些给几个孩子。

两兄弟很是孝顺,首先是分给刘大福和刘婆子两个长辈吃。

刘大福正在犹豫,这次是要站在姚氏这边,还是站在他老娘那边,哪有心思吃红烧肉。

刘婆子内心也很积郁,两个长辈都没有吃他们拨的红烧肉。

刘聪和刘明倒是吃得很舒服,今天中午小姑家连顿简单的午食都没有招待,说话还阴阳怪气的,一直讽刺他们带来的东西少,还吃这么多。

他们还是去刘明的老丈家吃的午饭,虽然饭食简单,但别人家也是精心准备过的,拿出了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

且不说刘家的极品亲戚和烦琐家务事,村尾的几家人都在积极准备明天的炸粉果子。

村尾现在共有三家人,韩家、李家、李四家。

胡家虽然是韩家的邻居,但是两家的距离还是离得比较远的,大概有两三百米远。

加上韩家平日大门高墙,和胡家也没什么交流,韩敬忠生得彪悍,胡家那些个泼皮倒是不敢上门来借牲畜和石磨。

也因此,胡家某些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去村里和那些长舌妇人说韩家的坏话,什么家道中落,子孙稀薄啊,各种往坏事里扒。

当然,这些某些人就是胡家老婆子和胡老大家的杨媚娘。

胡老婆子自然是看不惯韩家的财大气粗,心生嫉妒,加上李家又买了胡正财家的田地,让他们顺利搬出宁川村,心里更是嫉恨韩家。

如果不是韩家搬来,哪来的什么李家。

比别人家怕韩家,她老胡家可不怕,不过就是个从外面来讨生活的破落户,还装大老爷,要是不是里正韩大力家的远亲,村里谁理他们。

胡婆子只知道韩家和里正家是远亲关系,并不知道韩敬忠在军中对宁川村韩家子孙的照顾。

那些韩氏一族的妇人都被族长勒令不许把这些拿出去嚼舌头,因为韩敬忠亲自打个招呼,只想在这个村子里过安稳的生活。

于是,胡婆子看到的就是韩家为了面子,勉强做了高门大墙的院子,说不定里面简陋得不行。

每日韩家父子还要穿着粗布衣裳,去山上打猎换钱,那个据说依然貌美如花的李氏也要亲手绣花换钱。

这些不都是和他们农家一样的么,韩家定是破落极了吧。

胡家一家人都没有进过韩家大门,韩家门前本来没有路的,是单独修的一条大路,直接通往村口,胡家也搭不上便宜,因为两家隔着一条不大不小的溪流。

胡家就会在这条溪流里洗衣服,胡婆子还亲自来清洗了两次衣服,以为可以“偶遇”韩家的妇人。

胡婆子只是清洗衣服,衣服都是让胡田氏在家洗干净了,她才拿出来的。

很明显,她失败了,因为韩家都是在自家外院里洗衣服,那里有水井。

没有见过真人,胡家更是大放厥词,把韩家编排得天花乱坠。

李氏一直是待在院子里,很少出来,出来都是直接上了牛车,跟着去镇上买东西,或谈绣品生意。

前几年家里还没买哑麽,张氏也是在家里帮着做些家务活,李氏的手是要绣花的,必须得养着,不能做太多粗活。

何况李氏还承担着开枝散叶的作用,这不,才四年,又给韩家添了个囡囡,现在韩家也是儿女双全,凑成好子了。

以后,她和老爷子也有脸面去见韩家祖宗先辈了。

说实话,张氏这样体贴疼惜儿媳的好婆母,在大楚也找不出几个。

毕竟三十多年的感情了,李氏又是在她眼皮下长大的,以前两家在绥州就在一条街,自然把儿媳当成三分女儿来养。

李氏平时做一份大件绣品都足够韩家半年开支了,哪能让张氏不喜呢。

徐氏的绣工也很好,李氏的技艺,很大部分都是遗传到徐氏的,还有她自己后来的琢磨。

李氏嫁到韩家后,并没有什么糟心事,家宅安宁,唯一的遗憾就是韩敬忠远征边境的九年空白。

那九年,无事可做,两个儿子也由公婆亲自教导,那时家里还是张氏管家,她只需要做好自己的绣活就好。

如此一来,李氏的绣技越来越好,在绥州城也是小有名气的。

可是这一切,胡家无从可知,只是凭着他们的幻想来看韩家。

胡老爷子也对韩老太爷不喜,才五十岁的年纪就在家当老爷子,不下田了,村子可是有六十岁还下田的老头子。

要说韩家在宁川村唯一不交好的,大概就属胡家了。

因为明天还有很多活计要做,张氏他们早早就收拾去歇息了。

哑麽带着红霞泡好明早上笼蒸用的糯米,将明日要用的面也发好,把厨房收拾好,端着小油灯,回了倒座房休息。

张氏之前给她的那十几尺枣红色棉布,已经被做成了过年穿的新衣服,她自己做了一套,给红霞做了两套,剩下的布头还给红霞做了一个无袖的棉褂子。

衣服领子和袖子上还绣着简单的花纹,看着格外喜庆。

---------第二日,腊月二十九。

卯时三刻(凌晨5:45左右),全家除了韩乐,其余的都收拾一番起了大早。

因为在整个年节中,二十九这天可以说是最忙碌的一天。

哑麽麻利地打开厨房门,将几个灶的火引燃,将主家洗漱的热水备好。

又在平日炒菜的大铁锅里参了半锅水,放上昨日已经洗净的蒸笼,把昨晚泡好的糯米放蒸笼里蒸熟。

糯米经过一夜的浸泡后,变得很饱满,用手轻捻,还能成湿粉末。

将蒸糯米安置好后,哑麽让红霞去灶前烧火,也顺便暖暖身子。

小孩子不禁冷,哑麽都让她做点轻松活不惹主家眼的活,哑麽的确很疼爱这个和她相依为命的孙女。

然后,在另一个汤锅里煮着整鸡和全鸭,还有昨日从刘家买回来猪头肉,里面还放着卤料包。

张氏和李氏则在筹备其它祭品,韩家的祖坟并没有迁移过来,他们只能在院子里摆上瓜果等祭品,对着天地之间祭祀。

然后再在祖屋牌位前摆着香案,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一。

大楚年俗,腊月二十九除了做粉果子后,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就是上坟请祖,但是韩家只能在院子里祭祀,了表心意。

所以,有年谣唱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崇拜,这是传统习俗,在后人不能以人为做到某些事时,会祈求祖先予以神力的帮助。

事死如事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

意思是指死后也要和生前一样,献上美酒佳肴,敬请祖先享用。

因此,每逢年节,百姓都要对祖先告祭一番,这不仅仅是一种向祖先的告慰,也寄托了后人对祖先的感恩与思念。

-------------下一章幺女估计能出来打个酱油,混个脸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