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韩家幺女
4149700000025

第25章 村头分家

今日,已是正月三十,孟春将逝,明日就将迎来二月仲春。

韩家的坡地开垦出来了,终于可得几日清闲日子。

为了感谢李四家的帮忙,李氏给了杨氏十两银子,还有两匹深色的新棉布。

银子是作为酬劳费,给多了杨氏也不敢要,只得日后做小本生意带上他们家一起。

深色棉布自然是给李四几父子做衣服的,开荒地时毁了他家两件粗布衣裳,李氏心里过意不去,便和张氏一起去镇上买了两匹新棉布回来作为答谢。

李氏是杨氏看着长大的,李氏小时候也有些调皮,杨氏总是跟在她后面唤着‘语姐儿’,紧紧跟随着那小小的身影。

那时,杨氏只有两个哥儿,还没有生李香凤,对白嫩嫩的语姐儿打心里喜欢,精心照料,吃穿饮食无不是她亲手打理的,都不假借于小丫鬟。

在李氏七岁前,徐氏因为生她伤了身子,那些年一直不见大好,没有精力照顾她,都是杨氏带的她。

还是在李氏七岁那年,徐氏去庙里上香,遇到一个厉害的游医,治好了她缠身数年的妇人病。

由此,李徐氏才得以慢慢好起来,从杨氏那里将她接手养在身边,也对杨氏很是感激,更信任她了。

李氏对杨氏也有一种“跪乳之恩,反哺之情”,如今也喜欢腻着杨氏,还亲切地叫她杨妈妈,每逢家里无事,也会去李四家小坐,说些闲话。

妈妈本是大楚王朝里大户人家对年轻仆妇的称呼,被李氏叫出来却有种撒娇的蕴味。

今日,韩家摆了一席丰盛的酒菜,请李四一家人过来吃饭。

杨氏在辰时初就跑来帮忙的,作为李家曾经的管家娘子,杨氏做活是麻利又精细,帮着洗菜、切菜。

以往负责切菜的昌哥儿去县里赶考了,有外人在家,韩父自然不好再待在厨房。

上灶的大厨便是李氏,哑麽给她打下手,张氏在外面张罗,招待李四家的几个媳妇子和小孩儿。

李四家的三个媳妇子,都知道婆婆和小姐关系亲密,做饭时要说些亲密话,要是她们去帮忙,必有不美之处。

毕竟哑麽只能听,不能说,她们可是会说话的嘴,杨氏哪能让她们进去帮忙,还不如在外面院子里吃些瓜果、说些闲话。

院子里已经有些花草开始抽出新芽,绿油油的嫩芽,说不出的可爱,万物都恢复了生机。

李老爷子今日不在,要不然定得做些诗歌,吟唱几句缅怀,文人都爱惜春伤秋什么的。

厨房里,杨氏正和李氏有说有笑的,手下的活计却丝毫不耽搁,灵巧麻利地处理好各类干菜和肉类。

初三做的腌肉如今已将挂在厨房窗前的梁上,黄亮亮的,光是闻着,都有浓郁的麻辣香味,吃的时候不知道有多美。

徐氏知道语姐儿和杨氏亲近,也不加以阻拦,更不会甩脸子。

她是打算自己百年去了后,李四家会看在以往的主仆情分,对韩家多加照顾。

如今,女婿和李来福的师徒情,女儿和杨氏的亲密,都将李四家和韩家紧密相连,唯一不美的地方,就是听说李四的小女儿李香凤似乎对昌哥儿有所肖想。

不说两人辈分不同,就算辈分同等,身份也有大差距,昌哥儿日后可是要做大官的,她也只能做个妾,不过,看在她老子娘的面上,可以抬成姨娘。

尽管李四家现在是正经的平民了,可是曾经做过李家的奴仆,和韩、李两家的身份永远有条深深的沟壑。

除非李四家在三代内都有出息,考了功名或者入军有了军功,如不然,永远要低韩、李两家一等,这是大楚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厨房里杨氏还低声给李氏说着闲话,主要是围绕着村头韩家的分家一事。

韩三力家就在今日分家,在双亲还在的情况下分家,可把村里大伙的观念颠覆了。

此时,韩三力家正热闹着呢。

昨日,韩三力就让去请了大哥、二哥今日赶早过来见证,当然,韩老太爷也被请了,毕竟他也是同姓韩的高辈分。

偌大的院子里,站满了看热闹的村民,正在听韩家如何分家呢。

他们还没见过双亲犹在,就主持分家的人家呢,这倒是村里的一件新鲜事。

虽然院子宽敞,茅草屋也确实寒碜了些,有的地方都破得不像样了。

家里就那么十多亩地,要是分家就得分成七分,六个儿子一人拿一头,两老拿一头,还好他家的闺女嫁得早,要不然丫头还要来分一杯羹呢。

韩三力家一共有八亩水田,六亩坡地。

韩大力及里正亲自执笔记录,将三弟家的分家列出了清单,未免日后几家人因为分家不公而争执不休,伤了兄弟间的感情。

六个儿子家各自分了一亩水田,一亩坡地,剩余的两亩水田暂时由二老拿着,日后他们去了再分给儿子们。

其余就是农具、锅碗瓢盆之类的,各家都分了些,韩大力依依记录下来,一式两份,让他们各自盖了手印,里正那里持一份,韩三力两口子那里留了一份。

各家的分家清单,也给他们抄了一份,让他们各自拿着。

下个月就要春耕了,现在分了家,韩三力正好落个轻松。

日后,过得好与差,就看他们自己会不会过日子,勤劳与否了。

自然,韩三力还有语重心长地给六个儿子家说教了一番,希望他们日后如果发达了也要互相扶持,珍惜弟兄感情之类。

中午,韩三力家宰了一只下蛋的母鸡,招待几位见证人,韩老太爷以家中有客为借口,拒绝了他家的留饭,叼着烟斗回了自家。

村头韩家的分家也落下帷幕,村里的妇人又多了饭后闲聊谈资。

韩老太爷迈着大步子回到家时,还未走进大门就闻到了浓郁的肉香,应该是坛子肉和蒸腌肉的味道。

坛子肉是以五花肉为主要食材的家常菜,稍有家底是人家都喜欢做这个菜来宴请宾客。

用砂锅坛子炖出来的坛子肉,猪肉酥烂而不失其形,口感肥而不腻,色泽红润而亮,其味有独特香味。

此菜是属于荤菜素作,原料丰富,造型美观,口味咸鲜,酒饭两宜,用来招待李四家这样爷们儿和小孩子都多的人家,正好合适。

下酒咸香,无齿的小孩吃,在嘴里打几个转就可以吞了,想到了大人,也照顾了小孩儿。

不得不说,韩老太爷是个会吃的人,老远闻着味道就知道厨房里做的是啥菜。

李氏此刻正在切葱花,待会洒在蒸熟的腌肉上。

这个腌肉是蒸之前就切好片,直接放在蒸笼里蒸熟即可,屉面上留下的油,还能就着蒸出一笼猪油馒头。

小火炉上的砂锅坛子,从透气的小孔里,冒出缕缕白烟,散发出浓郁的香味。

这坛子肉本是韩敬忠的拿手菜,李氏跟着也学了不少,至少可以做个七分像。

首先,将五花肉洗净,切成小方块,入沸水锅中焯半刻钟捞出,用清水将油蒙冲洗干净。

接下来,将葱切成长段,姜切成大片,用麻绳捆扎好,放进炖肉的坛里。

然后,把肉块放入瓷坛子中,加冰糖、肉桂、葱、姜、酱油、黄酒以及适量清水,以浸过肉块为度。

再用坛盖将坛口密封,置中火上烧开,用小火煨炖一个半时辰,至汤浓肉烂即可。

坛子肉做好后,撒上一撮碧绿的葱花,和棕红色的肉方块映衬,看着就很有食欲。

五花肉位于猪的腹部,猪腹部脂肪组织很多,其中又夹带着肌肉组织,肥瘦间隔,肥肉遇热容易化,瘦肉久煮也不柴。

五花肉一直是猪肉荤菜的最佳主角,如梅菜扣肉、南乳扣肉、东坡肉、回锅肉、卤肉饭、瓜仔肉、粉蒸肉等。

五花肉因为肥瘦都有,价钱也在肥肉和瘦肉之间,大多卖十五文。

韩家最喜欢买五花肉和猪手,因为这些做菜比较好吃,有时也会买些猪下水,做些滋补的汤菜。

尤其是猪肺,可治疗肺虚咳嗽、嗽血,和杏仁、银耳、雪梨搭配,是上好的药膳。

不过洗猪肺很是麻烦。

以往韩家买猪肺来做猪肺汤,光是洗猪肺都要费上半日。

这还是张氏为了老姐妹徐氏,去坊间讨来的方子。

洗猪肺也是那些坊间的妇人告诉她的。

住在坊间巷子内的人家大多是在码头讨生活的人家,生活不容易,病了也抓不起药,大多是用简单的药膳治好。

对着猪肺气管灌水,待肺膨胀后用手使劲挤,将灌进去的水通过小气管挤出来,重复几次,大概就要花上一个时辰。

再将猪肺切片,放小许面粉和水,用手反复揉搓将猪肺的附着物搓掉,然后用清水冲洗,如此又是半个时辰。

接着还要用加了米醋的清水浸泡猪肺片,去腥除味,这厢又花两刻钟。

这还不算完,还得用开水将去腥后的肺片煮上半刻钟,将肺片里的赃物逼出来,如此一来,每逢炖个肺片汤,光是前序工作都得两个时辰左右,即半日。

今日的宴席摆在院子里,男女老少坐了两桌,男子一桌,女子一桌,自然分开而坐,用粗糙的麻布屏风隔开。

这个麻布屏风是用来挡风用的,上面的图案是粗羊毫毛笔画的春日踏青图,如今摆出来,别有一番韵味。

乡下也有七岁不可同席的说法,除非是自家血亲,张氏便用屏风将男女隔开了。

摆到院子里的桌子是木架圆桌,桌面刷了红漆,看着喜庆富贵。

桌上摆着鸡鸭鱼肉,应有尽有,尤其是那两罐色香味俱全的坛子肉,把妇人这桌的小孩儿诱得口水直吞。

李四一大家子在韩家吃了个油嘴饱腹,桌上的菜都比得上他们家的除夕宴了。

双胞胎还拍着小胸口,大言不惭地许诺道,下次韩叔叔种地他们也要去帮忙,把众人逗得捧腹大笑。

-----------双胞胎的未来要怎样设定,有没有人想给些建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