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韩家幺女
4149700000024

第24章 开荒地

中午吃的饭食是葱油酥饼和黄花蛋花汤。

葱油酥饼是北方吃食,随着南北统一后,逐渐传到了南方。

其外形成圆,金黄酥香,饼里面更是别有洞天。

狄族的葱油酥饼,里面包了葱花和羊肉末,用黝黑的平锅摊成巴掌大的圆饼,细火慢烤,待面皮金黄酥脆即可,入口酥脆,舌齿留香,葱香和羊肉完美融合,成为狄族的主食。

那是由于北方狄族住的地方,多为草原,能种的菜很少,也就大葱、洋芋蛋、芥菜等。

如今北狄归附大楚,成为大楚的国土,谓之狄州,狄族族长任州官,掌握狄州的生杀大权。

狄族族长之女娜仁托娅进宫做了正一品贵妃后,接连生了两个公主,让后进宫的丞相之女皇后后来者居上,诞下皇长子,也是未来的太子。

狄州也更服帖,没法,没有皇子傍身的贵妃,在偌大的后.宫也不敢太横着走,母凭子贵才是宫妃的第一守则。

不过,那些都发生在遥远的京都,和宁川村的韩家毫无关系,不提也罢,村里多得是鸡毛蒜皮的饭后谈资,不差这些皇家贵族。

下午,妇人们在耳房做针线,爷们儿则捣鼓着初八开荒用的农具。

晚上,吃了一顿热饺子,早早熄灯休息。

因为初三晚上又是老鼠娶亲的日子,这晚还不能洗漱后直接睡觉,还得送上“贺礼”。

坊间乡下都有这个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要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

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喜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也代表送贺礼给老鼠,让它嘴下留情,不要祸害家里大部分的粮食谷物。

做好这些后,方能安心入睡。

日子在琐碎的杂事中度过,转眼已经正月初八。

正月初八有三事,占谷、开业、祭星。

正月初八和初三有异曲同工之妙,初三为谷子生辰庆祝,初八占卜预测今年收成如何。

民间百姓认为,正月初八这天,若天气好,则主这一年稻谷丰收,不好则年歉。

天气好,则祭祀管谷子收成的仙人,天气不好,则祈求仙人大量仁慈,赐给百姓丰收年。

这个占谷习俗寄托着农人对粮食的热爱与生活希望,在乡下尤为重视。

开业,今日镇上县里州府的商家都要祭神开业,取“發”之意,愿今年生意兴隆,四季发财。

祭星,每年正月初八日为诸星君聚会之期,又传为“诸星下界”之日,故在这天祭祀星君,便有可能获得星君的垂佑,关乎一年的气运。

张氏和韩老太爷一大早就驾着牛车,去北昌镇三里外的白云观祭祀星君了。

韩敬忠则带着峰哥儿去村尾西坡开荒垦地。

这个西坡倾斜度不大,但没有人在这里开荒,因为紧挨着大青山,秋季粮食瓜果成熟时,会有野猪群下来破坏。

以前也有村民在这里开过小块地,种了玉米,被拱得乱七八糟,连种子钱都赔了进去,好不凄凉。

从此便没有人敢在西坡开荒了。

韩敬忠拉着黄牛,请了四叔,李家三兄弟和两个上了十二岁的侄儿,加上韩武峰,刚好八人,一起浩浩荡荡地走向西坡。

这两个侄儿都出自李家老大李富贵名下,大的叫李栓,小的叫李扬。

李富贵和李家大嫂夫妻恩爱,一共育有二子一女,大子李栓十四岁,比他小姑李香凤刚好大一个月,二子李扬如今十二岁。

小女儿李秀兰,如今十岁了,性子生得像她娘,温温和和的,已经能帮着家里做家务活了。

李大嫂福气好,嫁到李家三年,生了两个孙子,正是三年抱两。

李家大嫂是李家庄子附近的一户农家女,是个命苦的女娃,从小和奶奶相依为命,倒和红霞与哑麽婆孙命运相似。

也是如此,李大嫂每每看见红霞都会忍不住地对她好,像是看见了当年的自己。

那时杨氏正好想给大子李富贵寻一门亲事,管理庄子时,正好找打了让她满意的长媳,就是现在的富贵媳妇儿陈翠萍,不过外人都叫她富贵媳妇。

李家老二李永财的媳妇儿也延续了这种叫法,人称永财媳妇,李来福的媳妇儿则被称为小杨氏,因为和她婆婆姓氏一样,都姓杨。

如今,李四家也是子孙繁荣,大大小小加起来也有八个。

永财媳妇生了四个孩子,两女两男,女娃一个九岁,一个六岁,两个男娃是对双胞胎,才三岁年纪,聪明伶俐,小嘴又甜,在家里很是得宠。

李来福是二十岁才娶亲,因为十六岁就去边境服兵役,还好当时运气好,遇上了韩敬忠,倒是被教了一身保命功夫。

也因此,李四家和韩家也很亲近,李来福把韩敬忠一直当师傅看待,很是尊敬,这次听说师傅家要开荒地,赶紧来帮忙。

要不是他儿子三岁,他也把儿子带来帮忙,像大哥家样,出的力多。

李来福两口子还年轻,还只有一个儿子,才三岁,比双胞胎小几个月,如今正是和双胞胎哥哥一起玩乐的年纪,哪能来吃开荒的苦。

要是李来福把儿子带来开荒,估计小杨氏晚上门都不让他进。

李来福在军营混了四年,韩敬忠给走了后门,行了方便,让他提前一年回了家。

战争多的时候,服兵役要五年时间,太平日子也要三年日子。

小杨氏性格和富贵媳妇一样,看起来挺好处的,可骨子里却是犟脾气,要是李来福把她惹到了,她可以几天不和李来福说话,更别说晚上一起做些啥了,估计能有床睡都是李来福的福气。

如今跟着李家搬来通州,永财媳妇和小杨氏也是有怨气的,她们不像大嫂,身无娘家亲人,她们的娘家可都在绥州。

富贵媳妇嫁到李家后,因为能生养,很快站住了脚,那时李家也只有她一个媳妇子,对她唯一的亲人奶奶也颇有照顾,还让她帮着打理庄子,离娘家近些。

富贵媳妇的奶奶临死前好歹也享了几年福,去时也是带着笑走的。

不过来了宁川村后,她们发现这里讨生活更容易些,没有绥州的花销高,也就慢慢接受了。

去年李四家种了些瓜果蔬菜和玉米,田里来不及,只能和主家(李家)的一样肥着。

四亩坡地,种了两亩玉米,两亩瓜果蔬菜,玉米留着自家吃,两亩瓜果蔬菜卖了大半,留下一些腌菜吃。

他们种的地瓜、洋芋蛋、豆角、还有白菜,都是些易活产量又高的,拉去镇上卖给了菜贩子,还赚了三两银子。

秋收后,李来福去服徭役,李富贵则带着李永财去镇里找活计做,从九月底做到冬月末,好歹挣了五两银子。

李富贵有手酿酒的活计,做活计也是去酒肆找的,那里专卖酒,他则带着李永财去做些不涉及老板祖传秘方的杂活。

如此,兄弟俩才挣了五两银子。

一般人去镇上找活计,做一个月也就半贯钱,或者三四百文,当然主家是管饭管住的。

要不然除去这些开销,做活计也挣不到几个铜钱。

他们一行人走到西坡时,太阳刚好从东边冉冉升起,估计又是个暖和日子。

前几日都是大晴天和阴天,没有再下雪了,路上好走,一些顽强的杂草已经开始抽出黄绿色的嫩芽。

倒是有早春的气息。

今日,地里的冰渣子已经化完了,黄牛下地也能拖着犁走,耕出沟壑。

李来福仗着身子骨年轻力壮,揽下了肩膀扛牛轭的重担,真的是“重”担,这个轭是厚木做的,约莫二三十斤,初扛在肩上还不发觉重,走到西坡时还是很重的。

韩家之所以买黄牛不买马,就是因为牛能耕地,马只能跑得快。

正所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北昌镇到西戎用是水运,也用不着马车,大概日后韩家做生意了才会买马拉车吧。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

他们在西坡开荒,朝出晚归,一天下来,也不过开了半亩地,还是五个壮年、三个少壮年,和一牛整天的劳作,效率很低。

应了那句农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中午,是李氏和徐氏做的饭,由昌哥儿送来的。

午时正是乐姐儿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咿咿呀呀的嚎个不停,胳膊腿儿抓来蹬去。

因此,李氏要在家中带乐姐儿,还要喂奶,何况做了一大顿午饭后,哪还有精力来送午饭。

因为开荒是个体力活,今天中午做的主食是大白面馒头和浓稠的玉米渣稀饭,还有三荤两素的菜,一小盆酱萝卜菜。

傍晚,家家户户又摆了香案,在院子里祭了星君,以求得一年的好运气。

今日开荒主要是韩父他们驾牛,还有人力一锄一凿地挖出来的,韩武峰他们三个半大小子则是帮着搬石块、捡碎石、扯杂草等。

开荒是十分艰辛的,为了开出十亩坡地,他们耗费了二十来天日子。

这段日子的经历,也让韩武峰这个不爱文来只爱武的二少爷,懂得以前上私学夫子说的“谁知盘中餐,粒粒艰辛苦”。

以前只弄家里的三亩水田两亩地,觉得更玩乐似的,还颇为开心,以此作为消遣。

如今开了十亩坡地,可是累得形神消瘦,壮实的黄牛都累掉了半条牛命。

家中唯一清闲的大概就属乐姐儿和大黄了。

张氏和李氏成日负责做吃食,韩老太爷也跟着去西坡开荒了。

韩文昌在家过了元宵后,就跟着外祖父出了门,去庆阳县备考童生试去了。

李老爷子是不放心外孙第一次科考,硬要亲自跟着去才放心,他有功名在身,到了县里也能照拂一二。

哑麽则成日带着红霞将玉米磨成玉米渣滓熬粥,剥玉米粒,淘洗干净,自然吹干,磨成碎渣,再晒干保存,这个程序是很复杂的,婆孙俩一直在忙这些。

毕竟十多口人吃的,工程量十分浩大。

大黄不用上山打猎,每日就趴在外院,守着自己埋骨头的土堆,躺着稻草做的豪华狗窝,好不快乐。

比起成日上工的黄牛兄和黑驴兄,大黄的确是快乐悠闲的。

比起别家的狗,例如隔壁胡家瘦骨嶙峋还没名字的老狗,大黄吃的是豪华套餐,睡的是金黄狗窝,也的确是条幸福的黄毛土狗。

-----------请原谅作者一个乡巴佬对中华田园犬的爱,大黄是个好忠犬,会打猎,会埋骨头,最重要的是聪明,对主人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