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韩家幺女
4149700000028

第28章 开荤

这个时节,正是山葡萄、山菍子、还有山枣的果熟季节。

尤其是串串圆圆晶莹的紫色山葡萄,掩映在红艳可爱的秋叶之中,甚为迷人。

山葡萄生食味酸甜可口,富含浆汁,是大青山最美味的山间野果。

韩家摘山葡萄是为了酿造山葡萄酒,所酿的葡萄酒酒色深红艳丽,风味品质甚佳。

自家种的葡萄酿酒没有那种山野清香味。

山菍子又叫乌果,吃了可以把舌头染成紫红色,像夏季的桑葚一样。

很多妇人小孩都去山上摘山野果去了,这个时日摘回来,除了带去镇上卖钱,还能晒干,待到冬日作零食。

巧的是,韩文昌应付完村口等候的里正众人后,马车刚走到家门口,就与从山上回来的韩老太爷他们碰上了。

韩老太爷一身麻衣粗服,一手拿着猎叉,另一只手提着两只灰毛兔子,看起来就像一个普通的老猎户。

得知昌哥儿考上秀才后,欣喜若狂,放声大笑,直言亲家公为韩家教出了好儿郎啊。

韩文昌的学问大多是跟着外祖父学习的,两家关系一直很亲密,三天两头就会坐在一起吃饭,每回都是相谈盛欢。

韩敬忠手上拿着猎刀和麻绳,提着两只色彩艳丽的肥山鸡,经过几个月的猎食,这些山鸡在秋季最是肥嫩了。

韩武峰没有提野物,背着一大背篓子,手上还提着一个篮子,装满了山菍子,篮子边还挂着一把修花木的剪子。

哑麽瞧见了,赶紧将韩武峰背上的篓子提着,比划着让他放下来。

从大青山里头一路背回来,韩武峰还是有些累了,见哑麽如此热心,便顺从地将篓子背带取下,将篓子交予了她。

篓子里装满了山葡萄和山枣,上面是紫黑色的山葡萄,下面是青色红色俱有的山枣。

本来红霞也想跟着去摘果子的,他们要去深山瞧一番,自然不敢带她这个小箩卜头。

哑麽将背篓端进内院,搁在厨房屋檐下,待会儿整治了饭菜,再来清洗野果子。

在倒座房的杂物房里放好猎叉猎刀后,韩父提着山鸡野兔进了厨房,让哑麽烧一锅开水,把山鸡杀了炖汤喝,野兔自然剥皮红烧下酒吃。

李栓帮着把马车从侧门赶进去,又从堆放草料的棚子里取了草料喂马,才和韩家众人告了别,回了自家。

张氏念在他辛苦照顾亲家公和昌哥儿,又掏了二两银子与他做了辛苦费和月钱。

当初说好了,李栓来当书童,韩家一个月给三百文月钱,如今过了五个月,自然要给一千五百文的月钱,多余的五百文便是赏钱。

韩父剥兔子皮的动作一气呵成,整张灰兔皮完整地剥了下来,李氏抱着乐姐儿在柿子树下纳凉。

一阵稍大的凉风吹来,李氏害怕灰尘染了乐姐儿的眼,赶紧将她的小脸挡住。

随意回头,正好瞥见韩父将兔皮完整地剥了下来,想到今年寒冬乐姐儿怕是会走路了,地上那么凉,还是给她做双兔皮小靴子吧。

想到这里,便开口对自家夫君道:“相公,你将兔皮仔细鞣制了,留给乐姐儿做兔皮靴子吧,今年寒冬学走路,我怕伤了她的小嫩脚丫子。”

李氏对幺女一直很宠爱,全家只有这么一个女娃,都是小心呵护着。

韩父听到,本来就心情大好,对于妻子的这点小要求,自然愉悦地应下了。

今晚韩老太爷心情最好,子孙有出息,他将来百年后也有脸见列祖列宗。

这心情一好,就准备亲自下厨整治一顿好菜庆祝,韩敬忠落得轻松,自然十分愿意,厨房有哑麽帮着打下手,他只需要处理好山鸡野兔就行了。

院子里的柿子树今年已经第五个年头,明年大概就能挂果了。

村里有句俗话:“柿子核桃寿命长,子子孙孙吃不光。”

这棵柿子树大概能吃到乐姐儿百年去了。

那棵大红枣树第三年就结了果,今年更是挂满了枝头,韩家人打算多留一段时间,等九月底了再摘下来晒干,留着做枣糕或是炖鸡汤。

桃三杏四梨五年,核桃柿子六七年,枣树当年就见钱,青涩梅子等九年,想吃苹果五六年。

宁川村种的果树大多是桃李、柿子、枣树等常见果树,苹果据说要北方才有,青梅则大多产自楚河附近的县城。

庆阳县的西江镇,前两年倒是多了一个新庄子,听说庄子的主人只种青梅。

青梅可是好东西,当青梅上市时,韩家也会花上大价钱买些青梅回来做梅卤。

因为楚河离通州很远,运过来很不容易,往往青梅价格较贵,要二十文一斤,都贵过猪肉价了。

寻常人家自然不会买青梅来做梅卤,只有大户人家喜欢腌花吃,才花高价买酸得无法入口的青梅。

今年谷雨后,青梅上市,韩家买了整整一百斤青梅,花了二两银子,做了五个罐梅卤,分与李家两罐,自家人多,便留了三罐。

梅卤是将青梅加盐腌制,密封在罐内,置于露天晾晒,时间一长就会生出酸汁,这种酸汁就是梅卤。

再加入几多紫红色的牵牛花,梅卤便色泽棕红,香气诱人。

梅卤可以直接代替醋作为凉拌青菜的调料,会让凉菜更显鲜爽。

不过,对于韩家来说,梅卤主要用来腌制水果、鲜花,腌制过程中适量加入梅卤,能让腌制的蜜果久不变质,长期保存。

今晚做的红烧兔肉便会用到梅卤,既调味又上色。

姜还是老的辣,虽然韩老太爷不常做饭食,可每次下厨都能做出明明很家常,却偏偏是色香味俱全的菜。

韩敬忠对此百思不得其解,有一次没忍住,偷偷问了自家老爹。

韩老太爷只说了两个字:“用心”。

看着一大桌花花绿绿的菜,乐姐儿站在李氏身上手舞足蹈的,恨不得去桌上爬一圈。

红色的是红烧兔肉,绿色的是干煸芸豆,紫色的是清炒苋菜,黄色的是煎蛋饼,白色的白切肉片。

李氏没有练过武,那双绣花做菜的手,哪抱得稳她那胖乎乎的身子,竟然被她无意见抓到了一块白切肉。

李氏在给她穿刚刚被她踢掉的碎花布虎头鞋,顾得下来顾不到上,压根没有注意到乐姐儿手上抓着一块白切肉。

张氏此时如厕去了,徐氏陪着李老爷子和昌哥儿,回李家梳洗换身衣服,此时堂屋里就只有她们娘俩儿。

等李氏给她穿好虎头鞋后,发现自家幺女嘴里含着什么,小嘴啧啧响着,一副滋味不错的样子。

李氏小心翼翼地掰开她的嘴,一块薄薄的白切肉被拉了出来,上面的肥肉都被咬了几个缺口了,沾满了乐姐儿的口水。

这个白切肉是用半肥半瘦的五花肉做的,白水煮肉,只放了少量盐和姜,吃得时候蘸酱吃。

李氏看着她用食指抠出来的这片白肉,有些哭笑不得。

“哎哟,娘的心肝哩,你才两颗牙就想吃肉了,以后咋办哟。”

李氏说这句话时,张氏刚洗了手走进了,只听见后面的“以后咋办哟”,不过也能感受到儿媳妇的那种笑和担忧。

张氏一边拿出手帕擦手,一边稳步走进来,好奇地问道。

“什么咋办啊?我们家虽然不如以前了,办些小事还是好办的,语姐儿在感叹何事啊?”

张氏因为是看着李氏长大的,也一直叫她语姐儿,如今做了韩家媳妇十多年了,依然如此。

李氏听见婆母问话,赶紧收敛刚才的哭笑,指着桌角上的“口水白肉”道:“娘,你来看这是什么?”

张氏走进一看,道:“咦,这片白切肉怎么亮晶晶的?还有几个小牙印。”

李氏笑而不语,只是指着炕上坐着的乐姐儿。

乐姐儿此时正嘟着小嘴生闷气,她六个月能独自坐立,七个月大就能爬了,如今已经能听懂一些大人的话。

她感觉到娘和祖母都在笑她,还抢走了那个好吃的玩意,小心思正恼着呢。

张氏仔细瞧了乐姐儿一番,脑海中突然灵光闪过,惊讶道:“这肉不会是乐姐儿吃了的吧?”

李氏笑着点了点头。

得到肯定答案后,张氏捧腹大笑,将刚换好衣服走进来的李老爷子、徐氏、韩文昌都惊到了。

在韩文昌记忆里,祖母虽然对他们都是笑容满面的,可是从来没有如此,如此不注意自个儿的形象的。

徐氏率先抢问道:“老姐姐,你笑什么呢,笑得这么开心,前几天得知昌哥儿考上秀才你都没这么畅快过。”

张氏听见老姐妹的调.笑,赶紧将她也拉了过来,说明缘由,结果徐氏亦是忍俊不禁,几人笑成一团。

炕上的乐姐儿小嘴翘得更高了,把肥肥的小身子转到一边去,自个儿生气去了。

许久不见乐姐儿的李老爷子,赶紧快步上前,从袖子里掏出一个指拇大小,栩栩如生的白玉婵。

这个白玉婵雕工卓越,估计是出自名家之手,怕是要花上四五十两银子,禅身通体泛着白色光晕,温润透明。

乐姐儿人小,变脸跟翻书似的,心思立马被眼前的白玉婵吸引了。

白玉婵上有根红绳,是用来挂在小孩脖子上的,带白玉蝉寓意着“聪明”。

李老爷子细心地给乐姐儿把玉蝉带到脖子上,那时语姐儿小的时候,杨氏外出打理庄子时,都是他一手带的。

看着眼前小小的人儿,和语姐儿小时候有七分相,看着乖巧,其实脾气大得很。

最后一道菜是当归炖鸡,香浓的鸡汤,把乐姐儿的小鼻子牵着走。

看着女儿垂涎的样子,韩父都快忍不住笑了,他转过身,无声大笑几次,做了多次“哈哈哈”的口型后,念了句“收”,脸色便回归平常。

回过身来,他用乐姐儿平日吃米糊糊小碗盛了些鸡汤,仔细吹温了,才轻柔地喂了她一勺。

然后严肃地宣布道:“好了,爹给你正式开荤了,日后你就能吃肉了。”

乡下的小孩儿都是在十月大才开荤,六月后,开始吃米糊糊,当然主要吃的还是母乳。

如今,乐姐儿还差二十天才满十月,提前开了荤。

虽然小人儿懂不起爹爹说的“开荤”是啥意思,不过刚刚嘴里的汤汤真的比糊糊好吃。

就是因为韩父今天用鸡汤给她开了荤,乐姐儿记忆尤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肯吃糊糊了,只喝鸡汤。

一大家子围着大圆桌吃了顿团圆饭,然后趁天色还早,将厨房屋檐下的葡萄逐颗洗净,挑捡去烂的、未熟的,捞起来放在圆竹篾簸箕上沥干水。

张氏吩咐哑麽去将后罩房里,把去年酿过葡萄酒的酒坛子搬出来。

这些陶罐罐身贴着红色菱形纸,上面写着罐内的酒类。

如此,每年都可以用专用的罐子酿酒,不会让果酒因果类不同串味。

洗完山葡萄后,已经近戌时,只好点着油灯捏葡萄,装进酒坛子里,今日摘回来的山葡萄刚好装了大半坛子。

这个坛子是十斤装的,坛子里的山葡萄大概有七八斤。

张氏估摸了下斤数,又往坛子里加了两斤白糖。

然后用盖上圆坛盖,在一处花坛边,抠了些黄泥拌水调成泥糊,糊住坛沿边,保证密封性。

一个月后就可以开启了。

---------------乐姐儿咿呀着,姐姐们快来baoyang我啊。--太残忍了,连包.养都有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