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韩家幺女
4149700000004

第4章 幺女出生

韩敬忠一直在门外来回走动,心急如焚,恨不得破门而进,自己代替妻子生孩子。

昌哥儿出生时,他才十八岁,年轻气盛,不懂得女人生子之苦,当时他还不愿在门外苦等。

二子峰哥儿出生时,又远在边境,也无为人父的激动迫切。

时隔十多年,当初不懂事的愣头青,如今知道女人生孩子就是在鬼门关走一趟。

懂得妻子的不易,不但要给韩家开枝散叶,还要辛勤持家。

门外的韩敬忠如热锅上的蚂蚁,心里被猫抓了又抓。

屋里的李氏也不好受,已经过了一个半时辰了,孩子还不肯下来。

这个孩子平时挺乖,过了三个月月份后就很少折磨自己,可这会儿,事到临头,该出生时又调皮了。

又过了半个时辰。

“夫人,加把劲啊,已经看到孩子的头了。”钱稳婆欣喜大喊道。

钱稳婆那粗老尖锐的声音,此时听在李氏耳中,犹如天籁。

李氏艰难地趁起半个身子,指了指凳上的鸡汤。

钱稳婆也是个极会看眼色的人,看李氏的动作就知道她想喝碗鸡汤,补充体力。

大步从床尾走到床头,将床边小凳子上凉着的鸡汤端到李氏嘴边。

李氏感激地笑了笑,将碗里的鸡汤一饮而尽。

一碗浓郁的鸡汤下肚,身上又有了力气。

李氏深呼吸几次,跟着钱稳婆的口令发力。

钱稳婆用保养得还算柔软的双手,托着婴儿的颈椎和肩膀,让婴儿顺着产道缓缓滑出。

泰和三十年十月二十六申时一刻,调皮的小肉团终于出生了。

“啊-啊-啊…”

响亮的哭声如冲云霄,将外面等待的众人欣喜得走路同手同脚。

钱稳婆也愣住了,她接生二十多年了,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响亮的哭声,简直震耳欲聋。

通州这边流行着一种说法,婴儿生下来那刻,哭声越大,将来的成就越大。

看来这个韩家的小千金未来定是非凡之人啊。

稳婆的职业道德,让她很快从手中带血丝的肉团的哭声中醒悟过来。

钱稳婆熟练地拿过一旁用滚开水煮过的剪刀,将母女间连着的脐带剪断。

小婴儿很壮实,还有些好动,才生下来就手舞足蹈的。

钱稳婆笑着给小调皮在肚上打了一个圆啾啾的死结,傻愣愣的。

这时,钱稳婆想起自己还未给李氏报过喜,这是她接生了几百个婴儿史上唯一的一次失误。

自己在韩家住的这段时间已经摸清楚了,这家人对这团粉肉可是期待已久,都盼望着这胎是个可爱的小囡囡。

这么多思虑不过才片刻之间。

钱稳婆几乎已经看到了白花花的赏银,挂在腰上一定沉甸甸的吧。

这样想着,接下来就付诸于行动。

她便用毕生最灿烂的笑容向李氏报喜,老脸掬成了一朵菊花。

“夫人,恭喜您啊,是个白嫩嫩的千金,看着可喜人了。老妇先去给小姐清洗一下身上的污秽,包好了再给您送过来呐。”

钱稳婆抱着刚出生的娃,用干净柔软的棉布沾着热水,给小肉团擦了身子。

将身上的血污擦干净后,小肉团更白净可爱了。

这已经是初冬末了(农历十月),再等几天就进入冬月(十一月),虽然北昌镇还没有下雪,天气已经很是寒冷。

因为窗户密闭,屋里只放着一个火红炭盆,空气里有些凉。

钱稳婆拿起早已准备好的全新婴儿小衣、棉袄,迅速稳妥地给小肉团穿上,然后用大红牡丹的吉祥被裹起,包成一颗小粽子。

钱稳婆抱起小肉团,小心翼翼地装进铺着小棉被的篮子里。

这个篮子是稳婆的必备活计,和剪脐带的剪刀等都是一套的。

篮子刚刚将小粽子装下,只留了不到一寸的空隙。

拿起桌上早已准备好的吉祥秤,将篮子的提柄挂在秤钩上。

“啧啧,好家伙!这么一丢儿(小)居然有八斤八两,八八大发,韩家的小千金将来一定是大富大贵之人啊。”

称好出生体重后,钱稳婆将小肉团从篮子里抱出来,再在外面添了一床小棉被。

在抱给李氏之前,钱稳婆打开一扇门,将小肉团先抱出去,给外面望眼欲穿的韩、李两家人看。

在外面等待了两个时辰,中午只吃了一碗简单的素面,还是韩武峰那个半吊子煮的面,那味道要是搁平时,全家人看都不会看一眼。

在这等关键时刻,众人什么都没说,狼吞虎咽地吃碗面又接着等着。

四个老人的肢体已经有些僵硬,宁愿抱着一个滚烫的手炉,也坚决不离开。

他们害怕里面的李氏母女出事,哪怕是一丁点儿。

两家人口本就单薄,只有昌哥儿这辈才稍稍多起来,对子女异常珍惜。

在钱稳婆打开门,抱着包成小粽子的小肉团出来时,众人眼睛都直了。

小小的那么一团,将他们的心都融化成一滩春水了。

露在外面的小脸白白胖胖的,五官明细,好一个粉雕玉琢的小肉团。

钱稳婆见众人喜笑开颜,连忙将小千金抱近让他们看,一边说着吉祥话讨赏。

“恭喜两位老太爷、老太太,韩老爷,以及两位公子,夫人生了一个天仙般小千金呢。”

韩老太爷最心急,伸出苍老有劲的双手,想抱抱小囡囡。

“哎,老太爷啊,你可得拿出十分的劲,小千金可是有八斤八两呢,将来一定大富大贵,好兆头啊。”

最后众人依次抱了抱小肉团。

两位老爷子抚着胡子笑得都颤抖了,终于得了一个小(外)孙女。

张氏和徐氏各给了一份打赏,让钱稳婆将小肉团抱进去喂奶。

李氏抱着女儿后,喜极而泣,还是钱稳婆以“莫在月子里哭,会落下病根”才劝住了。

李氏正在房里喂小肉团奶水,钱稳婆把屋里打扫了一遍。

韩敬忠进来将李氏抱进了东厢房,耳房里没有烧炕,太冷了,会将娘俩儿冻着的。

尔后,韩老太爷和张氏就去烧香禀告韩家的列祖列宗了。

李老爷子就回去引经据典,翻阅书籍,给小外孙女想名字去了。

徐氏则回去做红鸡蛋了。

大楚王朝有个习俗,新生儿出生的当天,婆家要通知娘家做好红鸡蛋,第二日送给亲朋好友。

生的儿子就在装红鸡蛋的篮子里放一本书,生的女儿就放一朵娇艳的鲜花。

韩敬忠先关切地问候了妻子,你侬我侬一番后,亲自去厨房端了撇过油的鸡肉汤给李氏吃。

守着李氏吃完了,才端着空碗依依不舍地退出房门。

因为李氏和小肉团都要睡觉了。

则趁天还没黑,韩父带着两个儿子去大青山的外围,打几只野鸡野兔回来庆祝。

虎父无犬子,韩文昌和韩武峰都是从小就习武的。

韩老太爷年轻时是走镖的,走南闯北,见识很广,更是拥有一副好身体。

韩敬忠是他一手教出来的,两个孙子也是他亲身传授的武艺,用心栽培,两个孙子对爷爷极为孝顺。

虽然韩文昌主要是从文,从小练习的早拳也不曾落下。

十多年来,锻炼了一副好身体,拳脚身手也不错,虽然比不上二弟韩武峰。

他们拿着猎叉和柴刀等出门后,钱稳婆收拾好包袱,和张氏告辞。

张氏又一番感谢,并请她三日后洗三宴早点来。

大楚王朝,无论家庭贫富,都要举办洗三宴,图个吉祥。

洗三的寓意是“洗涤污秽、消免灾难、祈祥求福”。

人逢喜事精神爽,韩敬忠上山时,脚下轻飘飘的,像踩着一团云。

还唱着宁川村当地流传的民谣。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伴着歌谣啊,种呀嘛种庄稼。

满圏的玉米呐,成堆的大红枣,欢蹦乱跳的胖娃娃。

年复一年的岁月呐,宁静的小山村,延续着我们的家啊。

啊-啊-啊…

……”

人生难得几回吼?

为了胖嘟嘟的小女儿,韩敬忠在宁川村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第一次豪放歌喉。

今天他们的运气不错,在大青山的外围打到了一头成年狍子,两头肥野兔。

这头狍子是公的,头顶有两只角,母狍子是没有角的。

傍晚,他们提着三头猎物回家了。

李老爷子和徐氏自然也过来了,两家人坐在一起唠唠家常。

今晚的大厨是韩敬忠,他熟练利落地剥皮破肚,清洗野物。

在军中时,男人当学会了烹饪各种肉类,做菜风格很异域风情。

回家的这四年里,尤其是今年李氏怀孕了,他跟着张氏和徐氏学习了做菜,还放下面子去向村里的村妇讨要各类土菜方。

实在是一个忠厚勇猛的好丈夫,李氏常笑道,这是自己是修了三生的福气。

韩父却回答她:“你是苦尽甘来,辛苦九年,换一生悠闲舒适。”

他对父母、岳父岳母又孝顺敬重,虽然略有些为老不尊的顽皮。

韩敬忠和两个儿子在这四年里,关系变得甚好,尤其是和二子峰哥儿,形影不离。

两父子整日一起“玩耍”,一对好玩伴。

再过两年,幺女能吐词跑路了,他们就又有一个玩伴。

韩父将狍子砍成两半,一半作红烧,一半来炖汤。

因为韩家的几位爷口味偏重,李老爷子和徐氏口味偏淡。

两头野兔准备焖了一头大的,另一头小的做了红烧。

另外,再炒两个新鲜的家常素菜,五菜一汤,四荤两素,足够两家人吃了。

------------我爸就是家里的大厨,所以想给幺女一个大厨爹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