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韩家幺女
4149700000005

第5章 韩家大厨

这个季节,韩家后院的地窖里,新鲜蔬菜也只有白菜、土豆、白萝卜。

家里储存的“干菜”有干豆角(豇豆)、干黄花、以及一些晒干的山货。

北昌镇这边的人,喜食泡菜,家家户户都有几口大坛子,装满了各类泡菜。

穷人家里大多泡的是萝卜和豆角。

富裕一些的人家泡的种类就丰富多了。

他们会去集市买一些异域蔬菜,如南蛮八大部落那边产的一种叫“小辣椒”的菜,小指大小,全身通红。

这种小辣椒朝着天长,故此又叫朝天椒。

用这个来泡菜,颜色红艳,那火辣酸爽,简直是非人间美食。

大楚王朝种的是大辣椒,很长,两指宽,辣度远不如南蛮的小辣椒。

韩敬忠捞了一碗泡萝卜,让韩文昌待会儿切成粗条。

然后将那一半砍成块的狍子肉,丢进一口大砂锅里炖着。

烧火匠自然是对柴有特殊情感的峰哥儿,昌哥儿在一旁给韩父打下手。

韩家在宁川村落户后,峰哥儿看着别人家的小孩结伴上山捡柴,十分好奇,瞒着家人,偷偷跟着去了一次。

那次捡柴经历,让他寻到了一截长满木耳的树干,拿回家后,家人不但没有打骂他,李氏还摸着他的小脑袋,温柔地夸赞他越发能干了。

韩父也拍拍他已经开始壮实的肩膀,大肆称赞。

韩老太爷和张氏也喜欢得紧,毕竟自从搬来宁川村后,峰哥儿死活不愿意再去书塾念书,能找一些正当的事情做,也是锻炼他。

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

只要天气好,成天往大青山里跑,最喜欢从山上扒拉一些山货回来。

峰哥儿也和村子里的小孩特别玩得来,还成了新的孩子头。

上山时,他拿着韩父给他在北昌镇打的粗铁棍,走在前方开路,保护众人。因此,韩武峰成了村子里多数小姑娘的崇拜爱慕对象。

此时,峰哥儿又在跟着韩父的要求,不断添火、退火,动作熟练如流水。

厨房里不断散发着诱人的肉香。

韩家没有“君子远厨庖,椒水妇人宜”的习俗,韩家的爷们,除了韩武峰,其他几个爷也都有一手拿手好菜。

像韩老太爷,年轻时在外走镖,吃过很多美食,收山后也一直潜心研究美食,将两个孙子养得白白胖胖的,看着欢喜。

不过近几年来,峰哥儿经常往山上跑,又跟着韩敬忠干些农活,倒是黑了些。

昌哥儿正在切洋芋丝,粗细均匀,能穿过做鞋的大头针,泡在清水里,晶莹剔透。

这刀工就是去那些大酒馆里比,也能胜出一分。

韩父用一双大手将泡在温水里的野蘑菇捞出来,挤干水后,丢进大铁锅里。

大铁锅里焖煮着那只大野兔。

不愧是上过战场的偏将,手劲倍儿大,炒起菜来也虎虎生威。

看着那架势,野蘑菇的鲜味一定和野兔的肉味“互掐”得很厉害,肯定入味。

韩父边炒着锅里的蘑菇兔子,边叮嘱着一旁切菜的韩文昌。

“昌哥儿,你切好洋芋丝后,顺便把那碗泡萝卜切成粗条,记得大块些,丢在炖狍子肉的大砂锅里。”

泡菜不能下早了,早了会把整过狍子肉弄得很酸,就没有肉和酸爽的共同存在了。

“爹,我知道了,您还是看好自己的炒锅里吧。”韩文昌赶紧回答道。

“嘿,你这小子,爹可是家里的肉大厨啊,每次做出来的菜不都被你们抢完了么。”

几父子在厨房里热火朝天地做菜、聊天,这边老人们也拉家常也十分欢乐。

他们拉家常的主题自然是围绕着家里的新生儿,小孙女是如何如何可爱,两个小子是如何如何不堪。

把两个孙子(外孙)从小到大的糗事翻出来扒了遍。

对小孙女的各种希冀,都快把房顶掀起来了。

如此重女轻男的理念,在大楚王朝也是头一份,别人家谁不是更喜欢可以传香火的男丁啊。

半个时辰后,晚食做好了。

蘑菇焖野兔、酸萝卜狍子汤、素炒土豆丝、醋溜白菜、洋芋烧野兔、红烧狍子肉。

韩敬忠让两个儿子将菜盛好端去正房厅堂,自己则去东厢房看望李氏。

此时,李氏已经醒了,正在喂奶。

韩敬忠先问了她的身体有无不适,得知无碍,才跑回厨房,舀了一大碗张氏炖好的鸡肉给李氏端去。

守着妻子吃完了,又将炕烧得暖暖的,韩父才去厅堂吃晚食。

等他回到厅堂盘腿上炕时,两个老爷子已经开始喝着小酒,谈天论地了。

张氏和徐氏在旁边劝着,让他们不要喝醉了,明日还要去看小囡囡。

听到明日要看小囡囡,他们迅速归队,放下酒杯,开始大口吃着忠哥儿做的菜。

以前俩人无论怎样相劝,两个老太爷都不会听。

看了小囡囡是一张王牌啊。

“忠哥儿啊,你做肉菜的手艺越来越好了啊,看我们几个老家伙都吃胖了。”韩老太爷边大口吃着红烧的袍子肉,边对韩敬忠说道。

在大楚王朝,长辈叫晚辈都是什么姐儿,什么哥儿,即使结婚生子了也这样叫。

宁川村四季分明,冬季要下雪,夏天又很炎热。

所以,天暖的半年他们在院子石桌上吃,天凉的半年,就在正房厅堂的炕上吃饭。

韩家的炕很大,三米长,两米宽,铺着炕席,冬季可以摆一个厚棉垫子。

炕面上摆着四方形的桌子,一家人吃饭其乐融融。

以前韩李两家刚好八人,座位正合适。

现在多了一个小囡囡,怕是吃饭要抢位置咯。

需要抢位置的自然是他们兄妹三人,长辈理所当然地有地方坐。

从现在的情形看,估计每回都是韩武峰输。

韩文昌外表看着文质彬彬的,内里其实是一只腹黑狐狸,经常把韩武峰耍得团团转,把他卖了还要帮着自己大哥数钱。

李氏看着峰哥儿被“欺负”得可怜,实在不忍心,每次都会把峰哥儿喊道跟前仔细**一番。

现在也有成效,韩武峰没有以前那么容易大哥的上当了。

他还不知道,小妹长大了更是鬼灵精,此生注定了是受韩家兄妹欺负的命。

晚食结束后,两兄弟负责收拾桌面和厨房。

韩武峰又被大哥的一句明天带你去钓鱼忽悠了,一个人勤勤恳恳地将一大盆碗洗好。

韩武峰虽然经常出去玩乐,钓鱼技术却比不上经常待在家中看书的大哥。

今天晚上吃饭时,两兄弟听祖母和外祖母说坐月子时要多喝一些下奶的汤,特别是鲫鱼汤。

两兄弟就记下来了,在桌上一番眼神交流,决定明天去河里钓鱼。

还好这几天还没有下雪,河面没有结冰,要不然就钓不到鱼了。

娘多喝鲫鱼汤,就能让小妹吃得饱饱的了。

第二日,大清早的,两兄弟早早起了床,在外院里练了半个时辰的拳。

韩文昌去外祖母家将红鸡蛋提过来,待会儿要拿去分给村子里的人。

韩武峰则帮着祖母张氏做一家人的早饭。

宁川村里的小孩叫祖母都叫奶奶,叫祖父为爷爷,外祖父为姥爷,外祖母为姥姥。

韩家两兄弟已经叫惯了祖父祖母和外祖父外祖母,也没有跟着改口。

韩父早食都未吃,一大早就赶着牛车去北昌镇买洗三用的东西去了。

后天就是洗三日,韩家在宁川村的亲人不多,但远亲却不少,主要是这边韩家根系分支庞大。

需要买很多东西,各类吃食都要多买一些。

他在镇上买了喜庆的红纸、大红灯笼、鞭炮,以及半边肥猪肉和各式糕点糖果。

布料什么的倒是不用买,家里每人都有几套还没穿过的新衣服。

韩文昌将一两大篮子红鸡蛋提回韩家后,先给母亲李氏送了鸡肉和汤。

尔后,才端着一碗参了玉米面的浓粥,默默吃着大白面馒头,时不时夹些秋天腌制的麻辣萝卜干。

坐他对面的韩武峰就不同了,大口喝粥,大口咬馒头。

他还是咬得“花馒头”,将馒头掰开,填入萝卜干,香得很。

吃完早食,韩老爷子去约李老爷子了,说什么要去户外找灵感,给小囡囡取名字。张氏豪爽地包揽了今天早上的洗碗活,让韩家兄弟俩去村子里挨家挨户地发红鸡蛋。

他们韩家在这里根基不深,和村里的里正是远亲,还是因为里正的妻子是她的远亲表姐,和当地的老韩家不算同族。

所以在宁川村除了李家也没有什么正经亲戚,发红鸡蛋就发给所有村民,为小囡囡积福。

韩文昌在主院的大院子里摘了两枝娇艳的大红秋海棠,分别插在两个装红鸡蛋的篮子边缘上。

然后,带着弟弟韩武峰出了门,一人提着一个篮子。

他们走到村子中央的大晒坝(村子里晒谷子用的平坝),两兄弟从晒坝分开单走。

兵分两路,韩文昌往村头方向走,韩武峰往村尾走。

两人挨家挨户地发红鸡蛋,每人一个。

宁川村还有一些没分家的家庭,算起来老老少少都有十多口,一次就赚了十多个红鸡蛋。

村民也不得不感慨,宁川村里就这个新韩家大方,生个闺女还发这么多红鸡蛋。

这里的村民一般只有生儿子才会家家都发红鸡蛋,还只是每家发一个,不像韩家每人发一个红鸡蛋,财大气粗底气就是足啊。

-----------好想吃肉,好想吃肉,好想好想好想吃狍子肉。嘿,狍子。狍子回头咧嘴一笑,想吃我就努力码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