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人类到目前为止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就是“总结”。当一段时间过去之后,我们总喜欢总结一下。在总结的过程当中,你会听到别人对你的评价,也会知道很多事情的真相,以及问题的谜底。
C先生在我结束实习离开公司之前的一个礼拜要出差,因此他是我南下打工最先告别的人。由于这两个月以来一直都是他在做我的直接上司,因此他在临走之前,特意嘱咐我要一起做一个总结,看看我在这段时间都做了些什么。为了能够和他对话,我整理了从进入公司到现在每周的To Do List,总结了一张表格,上面清楚地标明了我所有做过的事情,打印出来,等待他审阅。想到之前做砸的一些事情,我不知道“总是有理”先生会对我这段时间的表现打多少分,因此略微有些紧张。
C先生和我碰头的时候,自己也有一张表格。这是他每次在布置任务给我之后,自己的记录。他用他的表格,对照着我的表格看了一遍,没有出入。抬起头来,微笑地看着我:
“你做得很好。”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C先生在工作的时候露出笑容,但我仍然有些不自信,问他是当真的么。
“当然。虽然你做过一些傻事,但是总体来讲,你做得很好。”C先生的微笑始终挂在嘴边。他指了指表格中的一项内容:那是那块展板,H姐曾经带我去超市找过灵感的那个小项目。他告诉我,那块展板他已经买了十块。“当时你说你要来实习三个月,之后又改成两个月,因此我就想要交给你在这段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工作。我们的顾客和我们自己,经常对产品有一些小的想法。这些想法都是一些对现有产品的小的改动,却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这个企业里的长期雇员,每个人都有固定的工作,加上这些小的改动看上去可有可无,所以它们就被长久的搁置在那里。”他又指了指另一个表格上面我完成的东西。那是一个行李箱,里面装着我们产品的一些重要的电子配件。行李箱里面有公母插线,可以接通电源,向客户展示我们的这些配件。这个主意是我进公司大概半个月之后C先生提给我的,我用了另外的半个月将第一个成品做了出来。经过老大们通过之后,这个展示行李箱在我的监督下开始小规模量产。“我们的客户第一次见到这个箱子的时候,简直要和我拥抱——他们想要这个箱子已经想了两年了。说实话它比我当初想让你做的样子还要好,因此,很感谢你。”
我被他说的话弄得有些不好意思,同时也质疑怎么会有一个东西客户要了两年现在才做出来:我只做了半个月而已啊。
“我承认,你做的这些东西做起来都不难,但是我需要一个人能够快速理解我的意思。换句话说,我和你交流没有成本。当然,你也不要因为我给了你简单的事情而气馁,因为首先,你的实习期很短,我没法给你更大的项目去做;第二,这些东西看似简单,却需要很大的耐心与细心去完成。”他看着我,冷笑了一下:“别忘了你买的那块软木板,那块根本用不了的软木板。据说你已经把它剪了一块放进钱包里了,我觉得这很好。”他知道我将要去上海的一家更大的公司工作,便跟我说:“你要去做更复杂的事情,我对你很有信心。但是你一定要记得,能做好简单的事情,才能胜任复杂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简单的。在我这里买错一次东西也就十几块钱的事情,但是如果你将来飞机发动机装配错了一个零件,那可是历史性的事故啊。”接着,他又说回之前的话题:“我让你不要因为在这里做了简单的事情而气馁的第三个原因,是你做的这些事情真的对我们有用。这些展板啊,展示箱啊,看上去都是些配件,是些小东西,但都是我们客户提出来的。作为一个公司,你需要不断地去做一些这样的小东西,让客户看到你每段时间的小进步,这样才会更加加强他们对我们的信心。你的存在,让这些小概念小想法很快地被理解,然后被落实,对此,我们是很满意的。”
我问C先生,这两个月他发现我有什么问题。
“你曾经有一个问题很严重,不过后来好了。”
我问他是什么。
C先生用中文说:“差不多”。
我没懂。
“你最开始来的时候,很爱说‘差不多’”。我回想了一下,也许。
“十年前我来中国做生意,最不习惯的就是‘差不多’。人们对于一件事,如果不知道,或者拿不准,就会说‘差不多’。可恶的是,中国人在说差不多的时候,从来不告诉你那个‘不多’到底是多少。这个数量级完全凭借听话人的猜测。比如标准答案是一千,那么一千零一是‘差不多’,九百也是‘差不多’。我曾经遇见过一个中国人,我问他货物什么时候能到,他说差不多一个月以后,结果一个半月才到,他却丝毫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仿佛在你说的话中加上‘差不多’,你的一切不准确就都被赦免了一样。我想这是一个文化上的差异:法国人如果遇到不知道的事情,就会说‘不知道’;如果不确定一件事情,就会说‘不确定’。‘差不多’这个概念在欧洲人工作的时候是没有的。当然,如果你日常聊天,也许会听人们说些无关紧要的话,里面加上‘差不多’,但是除此之外就不会再有了。我觉得,也许我还没有完全了解中国人。三天就是三天,七十公斤就是七十公斤,来就是来,不来就是不来,当我问问题的时候,我希望得到的是一个确切的答案,而不是模糊的范围。如果你是销售,你可以跟客户说,我们的年产量差不多是七十万台,我们厂的工人差不多有三百人。但是更多情况是不允许有‘差不多’的,尤其像你这样做工程师的,更不应该说出那种模棱两可的话来。你的这个问题后来已经在我的逼问下有所好转,我希望你能够坚持,在将来任何的工作岗位都不要出现‘差不多’。”
他接着问我这两个月有没有发现公司有什么问题。
“我觉得公司缺人,缺那种能够马上明白你们意思的人,或者说,”我借用C先生的话“缺那种没有交流成本的人。”我直言不讳:“领导层的一个指令总要被下面的人反应一会才去做。”
C先生点点头,我猜他也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是中国许多民企的问题,当然,也是困扰我们的问题。我们留不住人,这是显而易见的。那些从农村出来的年轻打工仔,他们的流动性很大,做事也很随性。他们愿意在我们这样的厂里工作,因为他们只在乎这个月,甚至是这一天能拿多少钱。他们从农村出来,背离了那些荒废的田地,很显然没有想过更长远的计划,当然也就很难融入企业的一些长远的打算里面。至于那些‘更聪明’一点的年轻人,像你和大飞这样的,很少会有人愿意留在三灶这种小地方,大家都在往大城市挤。”他指指我,“包括你自己不是也一样?别说中国人了,就算是法国人,来中国也只选那么几个城市。我在上海的那家贸易公司,暑假招三个月的实习生,一个月只给三千五人民币,每天能收到十几二十封简历……”
“多少?你给他们多少钱?”我的惊讶让我不得不打断他的话。
“三千五,人民币。”
“包吃住?”
“上海不管这个的,不包。”
“你招法国人?从法国来的法国人?”
“是啊!”
“有人会来么?”
“刚说了每天十几二十封简历投进来。”
我感到不可思议。在我的印象里,欧洲的工资标准一直都是国内无法企及的——他们的法定最低工资一个小时九块一毛七欧元。按照一天工作八小时,一个月工作二十二天算,一个法国人的法定月最低工资在一千六百欧元左右,差不多相当于人民币一万六千元。怎么会有法国人甘愿拿三千五百块的工资跑到上海这个物价很高的地方?
“因为现在法国找不到工作。”C先生耸耸肩。“法国的法定工资,只是保证在你得到工作之后才有的那么多钱拿,但它并不能保证你能得到工作。如果你在法国找不到工作,你是选择在家混吃等死,还是选择跑到一个遥远的异国他乡往简历上面添上一笔呢?——对法国人来说,在远东有工作经验是很好看的一件事情。”C先生和我说这番话的前几天,因为奥朗德访华,我在新闻上看到法国失业率的数字已经上升到百分之十。C先生讲得很有道理,只是我没想到有一天法国人也会跑到中国来“抢工作”。
“这很正常,也不要把它看做是‘抢’。中国人不是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么。虽然很多事情我也不是看的特别清楚,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现在正在慢慢往河的西边走。在这个过程中,我要找到这个企业的方向,而你,要找到你自己的方向。”
我问他,如果在中国再做十年生意,他会怎样预估并给一个评价。
“中国的政策和硬件越来越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说外语,所以将来在中国做生意肯定会越来越简单;但是更多人看到了这一点,加上中国国内的企业也开始崛起,所以竞争一定会很激烈。回答你的问题,我觉得再给我十年,我想结果会很光明,但路途会很艰辛。”他顿了顿,看看我。“那你呢?十年之后你会是什么样?”
“你已经把我想说的答案说掉了。”我看着C先生,微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