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南下打工记(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41821800000041

第41章 南下打工——代后记

就在我南下之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还在为自己下一站去哪里而发愁,而南下打工之后,我已经有了自己的办公室。真是奇妙。

《南下打工记》的诞生其实很偶然。虽然我一直都有记录的习惯,但是却几乎没有过把一大段时间的日记“作品化”拿出来给别人看。当初大飞说,嘿,你来吧,我想了想,说,好啊。当时的想法是,我去过国企,去过合资企业,正在关注外企,但是民企呢?好像丝毫没有动过心思。于是就说,去看看好像也不错。但是最终促使我把写的东西秀出来给大家看的原因,现在想想也许是我在第一篇《让恐惧引导你》里面写的,坐在大巴中在黑暗里面前行的那段经历。我隐隐地感觉到,如果之后的工作没着落,这次行程会比我想象的要长得多,而我,尽管身体上面已经为可能到漂泊准备好了,但心里似乎还没有。我想那就留一个开口,就像门上的猫眼,至少让关心我的人知道我在做些什么。让我没想到的是,后来看这些文字的人,远比我预计的要多。

为了能够写下去而不影响到任何人的生活,《打工记》里面有些人我用了化名,有些对话我有意的张冠李戴,并且虚构了一些场景,让我想说的话被某些人说出来。虽然有这些一切,但我仍然视《南下打工记》为非虚构的作品。在我开始关注中国的民营企业的时候,我发现其实市面上早已经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绝大多数写得很好,同时也都在标榜一个词:“客观”。我想作为职业作家,希望以客观的视角去见证并力图做到这一点是很了不起的。但我自己和他们有所不同。《南下打工记》甚至很难做到客观。在打工的时候,我发现“真相就是无底洞的那个底”,你只可以去寻找,却没法说找到了。作为记录者,我有我的局限:我的出身,我的背景,我受的教育,我接触过的东西,都决定了我看问题永远有我自己的视角,这是逃不掉的。这些限制甚至一度让我很沮丧——我打算写一点东西,打算揭示出中国的某个角落,但等到作品写完了,才发现其实我自己比那部作品还不了解事实——写作对我来说终究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两个月的时间让我否定了之前的一些看法和想法,并且让我发现我比自己想象中的谦虚,还要无知许多。

不同的人对《南下打工记》有不同的定义。很多通过《旅行故事》知道我的朋友,会觉得《打工记》不如《旅行故事》“好读”。从题材上来讲,我并不否认。但是这部作品对于我自己,却有着比《旅行故事》更深的意义,不仅因为它让我知道自己原来可以写旅行之外的其他主题。是旅行让我看到了世界的广阔,但打工又让我看到了社会的细节。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但是只看得到天地之广而看不到人情之妙也是很可惜的。读得进去《打工记》的朋友,有人把它看做一个留学生回国之后的个人体验,有人把它看做职场小说,也有人把它看做民企纪实。而我自己在看这些记录的角度,随着写作的时间在不停地变化。在刚开始写的时候,我是第一种人;写到中间,我变成了第二种人;写到后面,我成了第三种人。如今,该写的都写完了,我突然发现,我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定义《南下打工记》——我迷茫了。刚进公司的时候,完全不了解情况,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到后来,慢慢熟悉公司的业务,开始了解这一家公司是如何运作的。再后来,从一家公司开始看出去,发现其实许多许多家公司都是相同的,他们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群体,我又开始了解到这个群体是一个怎么样的生存状态。最后,这个群体做带出来的,是几个阶层,是社会的几个角落,是中国的几个面貌,是时代的几次浪潮,于是,我便想要去以这个公司为起点,最终探索一下这个时代。到了这一步,我赫然发现,我做不到。所以我安慰自己:我只管记录,剩下的就把哈姆雷特留给一千个读者好了。

对我来说,写下《南下打工记》在现阶段是一个缘。在写《打工记》的这一段时间里,我的博客每天的浏览量平均大概在200到300次左右。这里面有我的父母,有我的好朋友,但是还有更多我并不认识,通过这部作品了解我文章的读者,这也让我认识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朋友,甚至还有某大学邀我去和它的同学们聊聊,让我着实惶恐了很久。写《打工记》的时候,我和工厂的人聊天,和大学生聊天,和打工仔聊天,和小镇中的各种各样的人聊天,知道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世界。在《幅员辽阔》那一篇中,我写道:我突然觉得,所谓“幅员辽阔”,另一层意思是,虽然同为中国人,但是自认为见多识广的我,面对同龄人小曾(的这个问题的时候),二十几年积累的人生经验竟然完全用不上。这种感觉,在两个月到小镇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三灶也许是我在国内常住过最小的地方。我是个“城市人”(City Guy)。我曾经一度纳闷,同为“城市人”的大飞,如何能在三灶这个小镇中常住下去。他当时给我的回答,大概的意思是,在小镇你可以有闲下来的时光,这日子让你平静,可以增加你的修养。两个月的小镇生活,让我对这段话深有体会。

在珠海这段时间,不能不提的还有我认识的好朋友们。老宏、小静、明星鱼、Kelly、老谷等许多许多人。每周的见面为我们思想上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一个平台,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让我终生难忘。在写作过程中,我还认识了北师大社会学系的刘老师。刘老师告诉我,《南下打工记》的部分章节会被用于北师大“青年社会领袖田野营”项目的指定阅读材料,这让我更是欣喜的同时,更感到受宠若惊。他甚至鼓励我牺牲一部分阅读性,把这部作品更加写实的用英文重发一遍,也许会受到社会学界的关注。虽然他是无心一说,但这无疑给了我——一个写作爱好者——巨大的信心。当然啦,熊阿姨每次都会出现在感谢列表的某个位置。豆瓣阅读的老鱼在我刚写了十几篇的时候就鼓励我出豆瓣电子作品,现在看来你是对的。还有一些一路上关注《打工记》的编辑朋友们,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当我把所有的txt文档全部导入word的时候,我发现,嘿,差不多刚好十万字。从我三年前开始写公开的博客开始,我从没想到自己会有一部作品写满十万字。这对我的意义,就好像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写了一篇两百字的作文一样重要。这十万字,我会好好留起来。多年以后当我回头翻看的时候,无论成功或失败,也许会在这里找到答案。嗨,谈什么成功失败?记录的意义,其实就在于告诉了我,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和这个世界,原来是这么的奇妙。在这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都是有尊严的个体。如果我还没有能够做到去爱他们,至少,我要知道,他们都是真实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