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相声的秘密(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
41828000000037

第37章 【名家】之侯宝林的秘密(3)尊严

上回书正说到侯宝林和郭启儒到天津首演。经过仔细推敲,他们决定了演出曲目:白天演《空城计》,晚上演《改行》。效果超乎想象,由于当天恰好有电台的直播,几乎所有津门相声迷都记住了侯郭的名字,都将他们的表演奉为精品。

这次演出的成功,原因有三:第一条是“真”。这两段都是学唱类节目,侯宝林从小学过二黄,虽然没有业满,但经过长时间舞台实践的锤炼,他唱的水平已经很高,甚至一些堪称大家的二黄艺人都对之赞叹有加。后来他虽然说了相声,能唱、会唱、唱得好的长处便在表演学唱类节目时体现了出来。更主要的,他并不赞同当时流行的“理不歪,笑不来”理论,认为那样就是在逢迎,在作秀,不是真正的艺术享受。所以,他的学唱,力求精到、神似,这就让观众饱了耳福,而大呼过瘾。

第二条是“新”。正是由于侯宝林对二黄特别了解,也特别爱琢磨和观察,对于相声里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的语言、动作,甚至是学唱类节目中的一招一式,如果出现了错误,他都能明察秋毫,并毫不犹豫的加以修正。这一点千万不可小看,因为由于这些,让学唱类节目从过去的外行式的模仿一跃而成为内行式的品鉴。节目便更值得咂摸与回味。天津的观众可以说都是内行,所以对于这些细微的改变都能敏感体会的到,他们认同这样的改变,也更佩服这个敢于改变的艺人。

第三条是“俊”。23岁正是一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年龄,这时的侯宝林站在舞台之上,表演亲切热情、动作挥洒自如。再加上40岁的搭档,沉稳老练、大智若愚的郭启儒的映衬,更加显得光彩熠熠、俊逸大方。如果从“帅卖怪坏”这四种风格里挑选一个的话,毋庸置疑侯宝林属于“帅”,潇洒、俊朗。

这时的侯宝林和郭启儒,正为他们的成功而感到欣喜,憧憬着美好的明天时,一个消息无异于当头棒喝,让他们一下子陷入了痛苦之中:戏院老板从观众的掌声里看出侯郭二人简直就是一棵摇钱树,于是他们主动要求将合同期限延长至半年,每月包银不变。要知道,当时的天津在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下,民不聊生、物价飞涨,同样的钱,今日可以买上一袋米,明日可能就只够买一碗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原本充裕的包银过不了多久就很可能不名一文。

这样的合同肯定不能接受,可问题是,能与不能,他们决定不了,因为合同双方本来就不是平等的。戏院的老板是一条日本人的走狗,招惹了他,反身就是一口,而且咬住就不松嘴,非扥下一块肉不可。

这种恶狗一样的人,侯宝林是不敢惹的,所以,他们只能选择沉默。

由于入不敷出,侯宝林只能不停的借戏院的钱,致使他们就像陷到了沼泽里,越陷越深而难以走脱。可他们不能灰心、绝望,更不能听天由命,他们必须用自己的微弱力量去挣扎,去等待黎明的曙光,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等就是三年。

三年时间里,侯宝林在夹缝中成长。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成了观众十分喜爱的相声艺人之一。有些观众,非侯宝林不听,原因很简单:他的相声很文明。

无论如何,侯宝林在相声表演时总会自觉摒除那些庸俗不堪、低级下流的内容,严格把好自己的“出口关”,始终保持良好的舞台形象。

这种自觉,来自于一份责任。既是对自己的责任,更是对这门艺术的责任。他爱相声,所以,他对自己不甘平庸、对相声不敢亵渎。因为,在他的心中,相声不是纯粹的吃饭工具,它应该有着更为深层次的现实意义与文化意义,虽然,这时的他并不能完整的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终究会找到答案。

正是基于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他才会在极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时刻保持着自爱与自尊,也努力争取着与相声相匹配的地位与尊严。而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获得足够的尊严,只凭借着一腔热血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需要有强大的实力,通俗的说,就是凭能耐说话。

侯宝林是有这种能耐的,他已经锤炼摔打了十几年,不停地学习、消化、提高,不断地改变、创造、超越,他所具备的细心、刻苦、谦虚、勇敢的性格特点,帮助他迎来了应有的回报。

是时候向旧规矩挑战了。不知从何时开始,曲艺演出场所默许着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在编排节目时,攒底的节目一般都是京韵大鼓,且无论效果如何,都要给艺人多出其他节目的艺人至少两倍的酬劳,这还不包括不定时的菜金等补贴。

这显然是一个不合理的规定。艺人的获得,应该跟他演出的效果成正比。若不能吸引足够多的观众,不能让人心服口服地将钱拿出来买票追捧,就不应该得到超越他人的报酬。这样的话,既可以激励艺人们多多努力,又体现着一种基本的公平精神。

可事实并非这样,一些攒底的京韵大鼓艺人确实水平一般,在整场演出的最后时刻留不住观众。这当然也引起了戏院老板的注意,他们最后想出的办法是安排一个非常“硬”的“倒二”(即倒数第二个节目,又称压轴)。

事实证明,这种措施文不对题、药不对症。倒二效果好了之后,更显得最后一个节目跟不上节奏、出不来效果。所以,要想改变局面,只能彻底的改革。

和其他场子一样,天津大观园也正处于这个两难的境地。起初,这里年逾四十的大鼓艺人林某攒底,效果一般。老板让侯宝林和郭启儒为她压轴。结果是,每当侯郭演出结束,观众便开始纷纷离场。

于是,老板决定让侯宝林当大轴,但条件是:“攒底可以,酬金照旧”。

这就意味着,让侯宝林攒底,老板只是出于无奈,并非相声本身可以攒底。

对此,侯宝林罕见地未能抑制自己的情绪,很愤怒的向老板争辩着,希望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并获得与京韵大鼓同等的地位。

这完全出乎了老板的意料,他被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惊呆了。但很快,他说出了让侯宝林更加愤怒的话:“说相声的要比唱京韵大鼓的挣得多?这简直是欺师灭祖!”

难道相声就这么低贱?侯宝林难以接受这种荒谬的论调。他知道,相声艺人们大都生来贫穷,经受着让人难以想象的各种苦难,吞咽着大量的苦水,却绞尽脑汁创造着快乐,为社会大众尤其是底层人民送去了无尽的欢笑。难道他们不应该得到认可与尊重吗?

不可否认,有个别艺人自轻自贱,利用令人作呕的方式去博得他人一笑。可这毕竟是极少数,根本就不能因此否定整个相声艺术的价值,更不能侮辱艺人们的人格与尊严。

说相声的人应该得到尊重,而且必须得到尊重。

侯宝林为了这个目标开始奋力搏斗,他义正词严的诉说着,毫不退却的争取着,以一人之力向已经深入人心的所谓规矩大无畏的发起了挑战。

战斗结果:侯宝林完胜。不仅废除了只能由京韵大鼓攒底的规定,使相声得到了在众多曲艺场子长期攒底的机会,而且使相声艺人们获取与京韵大鼓艺人相同的报酬与待遇。

必须为侯宝林鼓掌叫好,虽然现在可能为时还早,因为不久后,他将为相声艺术带来更大、更深远的变化,让相声艺人们的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