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相声的秘密(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
41828000000048

第48章 【列传】之笑林五杰的秘密(下)

上回介绍了高德明、绪德贵和朱阔泉,这回介绍汤金澄和张杰尧的主要事迹。

汤金澄1890年出生,是“五杰”中年龄最长的,口技、相声两门抱,艺名“汤瞎子”。据《江湖丛谈》介绍:“(汤瞎子)与田瘸子搭了几年伙,平平常常,仅顾衣食而已,自西单商场开办,他们赁了个场子做生意”,此后,生意见有起色,而搭档却呜呼哀哉。田瘸子染病期间,汤瞎子悉心照料,成就一段佳话。

汤瞎子曾拜有百鸟张之称的张昆山学习口技,前文有介绍,口技又称“隔壁戏”,在江湖上则还称之为“像生”或“暗春”。百鸟张是近代优秀的口技艺人,可以模仿百鸟之音,“闻其声音,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或纤小,或洪亮,或婉转、或嘈杂。竟使观众恍如置身于羽族世界。”(见暗春的秘密)。与百鸟张相比,汤瞎子无论从表演内容还是形式上来说都有了新的突破。从内容上说,其不仅局限于鸟兽之声,还可以表演抖空竹、吹喇叭等生活气息浓厚的常见声音;从形式上说,汤瞎子表演的口技有一个人的,也有两个人的,两个人的口技中穿插了大量的包袱,与对口相声并无什么不同。

新中国成立后,汤瞎子曾参加北京相声改进小组的工作,并参加了赴朝鲜的慰问演出。为了适应时代需要,他还创作了学和平鸽哨的声音,为听众所喜爱。后加入北京曲艺团,1980年去世,享年90岁,为“五杰”中最为长寿者。如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存有其少量录音。

张杰尧又名张葆华,人称“张傻子”,1893年生于天津一个落魄军旗之家,乃父已流落江湖,靠戏法和评戏养家。张杰尧自幼入私塾,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为其后创作节目打下了基础。十岁进入河北梆子科班学戏,因不堪忍受种种折磨,愤而逃跑,四处流浪,以靠捡煤核、干杂活而维持生命——这一经历与相声大师侯宝林相似。之后,张杰尧辗转至河南,加入田月樵组织的京剧、梆子班,演唱武生。不久流落北京,常到天桥听曲艺,深爱万人迷李德钖之相声。

接触到相声的张杰尧,似乎一下子看到了对生活的希望。在之后的十余年间,他曾辗转上海、南京、苏州、开封、郑州、汉口、徐州等大江南北,以表演相声为生。期间结识绪德贵,二人得以短暂合作。1932年,张杰尧重新回到北京,已经受了长时期舞台历练的他,此时对相声的把握与理解已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此时,张杰尧与绪德贵重逢,到西单商场北棚开始和高德明、汤金澄、朱阔泉、高德光等人搭伙演出。在此期间,他们不仅精心安排场子的节目,还不断走堂会、上园子、录播音,扩大了影响力,渐渐为京城观众所熟知、推崇,于是,“笑林五杰”之雅号才得以产生。

张杰尧是一位在相声史上留下深刻影响的艺人,其主要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极大地拓展了演出曲目。相传,张杰尧一生表演的相声(包括太平歌词)达四百二十九段,要知道,《中国传统相声大全》中收录的节目总量也才四百五十余段。这些作品的名字还被分门别类,一一记载了下来,这样看来,张杰尧之肚囊是极宽阔的。更难得的是,这些节目中,有很多都是自己创编的,可谓名符其实的“原创型艺人”。在这些创作中,《关公战秦琼》、《罗成戏貂蝉》、《张飞打严嵩》、《闹公堂》、《五行诗》等仍然在当今舞台上可以看到。二是提高了演出水平。相声宗师张寿臣曾赞扬张杰尧:“傻大爷一身都是嘴”,这说明张杰尧的演出水平是很高的,可以调动身体各个器官,为表演所用。据说,其最善于发托卖相,无论是学大姑娘小媳妇,还是老头老太太,亦或者是各地各行人,都能恰如其分、惟妙惟肖。三是拓展了相声的影响区域。张杰尧一生漂泊,经常穿梭于南北各地,无论京津、河北、河南、上海,还是湖北、苏浙,都曾留下张杰尧的身影。一次在上海演出,与鼓界大王刘宝全及曲艺名家吉平三、林红玉等同台,在相声演出结束后,观众还特地赠送上绣“曼倩遗风”(曼倩为相声祖师爷东方朔之字)的锦旗。这表明其演出,不仅在京城,在江南亦为观众所喜爱。四是创新传播手段。相声自开创以来,一直通过艺人间口传心授或演出来传播有关知识、技巧,张杰尧有文化,更有头脑,以编印小册子的形式向观众出售,以此传播笑声、普及知识,这无疑在当时是蝎子拉屎——独一份。这种铅印的小册子名为《笑海》,编辑精良,可谓史上第一份相声杂志。此处摘录一段《笑海》第一册中的一段笑话,以窥其主要内容:

“豫省洛阳城西40里,某富翁八旬寿辰,由上海邀京戏两班,演员共六百余名,每日两餐需白米数石,迎寿之期先演《大赐福》,次演《双投唐》,翁不懂京戏,大怒,唤班主至,令速换一出,再不合意当下逐客令。班主恐另出再不满意,随请翁自选之。翁问:‘汝班中有唱红脸的吗?’班主回答‘有’。翁又问:‘叫何名’?班主误答:‘红脸的即是关公’。翁令速演《关公战秦琼》。班主恐翁怒,速至后台商之某红净扮演关公,某武生扮秦琼。各带四龙套。临上场时嘱打鼓老锣开‘急急风’上四龙套跑过场,红净走过场同下,武生率龙套如之。班主恐翁怒,急将二人推出外场,净哼,生哈。打鼓老嘲之日:‘你瞧哼哈二将。’随打唱。生净无法。净唱:‘你在唐朝我在汉’,生接唱:‘咱俩打仗为那般?’净唱:‘教你打来你就打’,生唱:‘我要不打谁管饭?’”

张杰尧除了编印相声史上第一份杂志之外,还有一项十分罕见之举动,据说他是相声演员中唯一留仁丹短髭、着西装演出的艺人。从中亦能窥见其勇气和与众不同。

解放后,张杰尧久居陕西。1961年,为了挖掘整理优秀传统相声,张杰尧应侯宝林邀请,赴京录制《关公战秦琼》等六段节目录音,其声音和演出风格得以保存。

十年内乱期间,因张杰尧曾到日本演出过相声而受到审查和责难。其晚年深陷困境、生活凄凉,但仍以贯口、杂曲聊以自慰。1971年,张杰尧去世,终年78岁。一代怪才就此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