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从未出现在我“想去的地方”的单子里。倒是撒哈拉一直在。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几个好朋友说要一同出游,去一个谁都没去过的地方。开始定的是土耳其,方式是背包。可后来我才知道,其他三位之前从未背包过,这可能造成很大的麻烦,包括理念上的冲突。刚好同班的一个******哥们老爸在突国开旅行社,可以提供一个“亲友价”。我们一行四人组个小团,一辆四乘四,一个向导兼司机,七天的行程。定是这么定下来了,可就像之前说的,我对突国并无期待,加之报了旅行团,就也根本没有做任何准备功课。连突国的地图都是走之前一天晚上匆匆浏览了一下。这样也好,surprise me!
虽说没有期待,但是从飞机上看到非洲大陆时还是一股热血涌上心头。非洲,非洲,非洲。这个我自从行走以来便心心念念的名字,终于被我踩在脚下:非洲。
从北向南,非洲的风情截然不同。突国可以代表北非风情,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以及埃及。从地理上讲,它们同在撒哈拉以北;从宗教上来讲,它们同信仰******教;从语言文化上来讲,它们同属阿拉伯国家。
七天的行程,说短也不短。足够让我在离开它之前和它产生“化学反应”。用姑娘打个比方,就像你和一个陌生的姑娘一起渡过了一段不长不短的日子,到分别的时候,往往很难说清心里的感受:你不会爱上她,因为时间太短,还有那么多不了解;你却又无法弃之而去,因为毕竟一起经历了不短的时间——嗯,或许可以说是一种酸酸甜甜的暧昧。七天内看到许多,听到许多,都不一样。要说,可以说上两天两夜。这些故事有大有小。如果说故事也有价值,那么有些可以当小费赠与他人。不过总有那么两三件事,值得写一写,一直留着。
买卖
突国曾经是法国的殖民地,阿拉伯语和法语是这里的官方语言。人们之间说阿拉伯语,但是由于学校从小就教法语,所以几乎不分阶层的,所有突国人都会说法语。由于我们走的是一条南北贯穿的景点旅游路线,沿途的突国人“承蒙旅游业的教化”,贩卖旅游纪念品成风,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被小贩发现,他们会用36种语言向你问好,然后用流利的法语和你交流。你若不感冒,他们变换成蹩脚的英文,之后是西班牙语和德语。然后就将你往他们的店里请。
不知道什么原因,突国的中国人十分罕见。我七天的行程内更是连一个亚洲面孔都没看到。后来我们班那个突国小兄弟告诉我,他所在的突国第二大城市Sousse,也只才有一家濒临倒闭的中餐馆,除此之外难见中国人的痕迹。这就解释通了为什么我走在大街上人们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这眼神比当年大同人民看老麦的眼神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一次,一辆公交车从我面前缓缓驶过,车上的一群小孩整齐的趴着车窗参观我。甚至有一次,我们几个走在大街上,身后几个美丽的突国姑娘冲着我懦懦的试探性地说“你好”。故事发展到这里,哥只好回眸一笑,用略带磁性的嗓音回了一句:你们好。逗得几位姑娘芳心乱颤。身旁的几个哥们此时真心后悔自己怎么就不是个中国小哥?
在买卖这个问题上,说法语能让对话进行的更快捷,却不能让问题更简单。因为当你和小贩能够交流时,他们便不想放过你。他们见到我,通常先是“你好”,然后“抠你叽哇”(出场顺序不定)。而我一般回一句法语,对话开始。其实我并不想开始这些无聊的对话。总之我又不会买那些残次却漫天要价的纪念品。后来我发现,这帮小贩汉语的最高水平就是“你好”,于是我就想,如果下次不用法语,用中文回,会是什么效果呢?
又一次,我们来到一条不长的“商业街”上。刚一进去,就有人问“你好!”我没等他接着说“抠你叽哇”,便抢先一步用中文回他说:“你好啊,孙悟空一个金箍棒打翻了林冲的酒坛,于是张飞暴打了一顿贾宝玉故事就且听下回分解了。”
我一口气说完上面那段话之后,我感到这条不长的街突然静了。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那个小贩的身上,等着看他怎么接。任凭那小贩再怎么滑头,我敢保证这次他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了。这小哥满脸憋得通红,说不出一句话来,呆在那里一动不动。我估计这哥们肯定后悔自己犯了八辈子欠去用中文招惹一个中国人。我仿佛隐隐约约听见了他心里的那句“大哥,我下次不敢了”。他呆了会,小碎步慢慢挪回自己的店铺里。我真心希望他从此以后,能够改掉学习只学皮毛的坏习惯,扎扎实实学好汉语。
我的朋友们也被这些小贩们搞得头昏脑胀,看到我这招好使,便纷纷过来向我请教中文。我说我教你们点啥好呢?还不能太难,还不能太长,内容还得合情合理说得过去。我说那就这样吧,我委屈委屈,教你们一句:米周是个大帅哥。这句话这几位哥们练了一晚上,练得我心花怒放。从此之后伙伴们面对小贩无能为力时就说出这句话作为最后的大招,那真是屡试不爽,兵来将挡。这也让我第一次在异国他乡感到自己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沙漠
在旅行的第四天,我们进入突国南部。整个突国的颜色从地图上看由北到南分别是深绿、浅绿、绿黄、黄绿、浅黄、深黄。最后一抹绿色消失的地方,就是沙漠的开始。而这片沙漠,叫做撒哈拉。
我们的营地在撒哈拉腹地一百公里的一片绿洲中。在绿洲里,因为所有棕榈树的庇护,你根本感觉不到沙漠。相反,如果在绿洲中的温泉里洗个澡,你也许会觉得自己在海滨浴场。从绿洲中选一个方向,慢慢前行,终有一刻,当前方不再有棕榈树,当前方不再有绿色,你终究会看到露着獠牙的撒哈拉在向你微笑着招手。第一眼看见撒哈拉是什么感觉?你见过海么?将大海中的水换成沙,那便是撒哈拉。从绿洲慢慢走向沙漠是什么感觉?你觉得很震撼,出于某种原因你知道自己不应该远走,可内心却有着一个呼唤,响应着来自沙漠深处的另一个。那天风很大,吹起的沙子灌了我一身。可是我仍旧跪下来,亲吻了这片土地。在城市中,沙尘是脏的。但是在只有沙子的撒哈拉,沙子却成了最洁净的东西。撒哈拉的沙子比海边沙滩的沙子还要细很多。在最缺水的撒哈拉,沙子却并不比水更粗糙。它可以清洗你,掩盖你,打磨你。风带着细沙就像最温柔的女人的手,在你还没来得及察觉时穿过你的头发。
我喜欢跪在一个迎风的沙丘上,像一尊雕像,然后没有任何征兆的突然滚下沙丘,躺在那里任风沙把我埋没。那时我感觉到什么?自由。天地只有蓝和黄两种颜色;只有空气和沙子两种东西。当身边不再有任何多余的纷扰的时候,那就是我最自由的时候。我不知道大地下一秒将对我做什么,于是我便更愿意和它心贴心,感受它此刻的脉动。当你手捧起一抔沙子,让它们穿过你的指间随风飘走时,你才发现其实你和沙子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你们都是大地的儿子。
我随身带了一个瓶子,打算装些撒哈拉的沙子带回去。正在我装沙子的时候,身后过来了两个******的小伙子。他们都生活在北部,虽然是******人,这也是他们第一次来沙漠。其中一个对我说,老人讲,有时候沙漠耳根子很硬,你怎么努力跟它讲它都不听:你以为你在它上面留下了脚印,半分钟之后就什么都没了。但是有时候,沙漠耳根子又很软,你说什么是什么。接着他用手指在沙子上写下Paix四个字母,这是法语的和平。他说,你写下和平,这就是和平的沙子。请你带一些和平的沙子回中国吧。
吃过晚饭后,我们心血来潮,又一次走进沙漠。那是天已经完全黑下来,天上没有一丝云,风也停了。就在走进沙漠的瞬间,我们被惊呆到连呼吸也许都忘了:地平线下是无尽的黑暗,地平线上是无尽的天河。天河笼罩着大地,正是古人说的天圆地方。下面的黑暗黑得十分彻底,黑到让人毛骨悚然。当我们终于决定离开绿洲边缘的灯光,向沙漠深处走去时,才真切的感觉到这恐惧来的多么强烈。你虽然知道自己踩在沙子上,却觉得自己处在真空里。白天的沙漠纯净的只有沙,而夜晚的沙漠则纯净到只有黑暗。当这恐惧达到尽头时,人突然也就释然了。这种释然不是你最终战胜了对黑暗的恐惧,而是这恐惧彻底征服了你,这黑暗彻底吞噬了你。而这释然,也便是败军投降时的心理:我已完全臣服,不再挣扎,听你由命。也只有这时,当你再次抬头看那天河时,才能用心感受。我从来不知道,原来在纯净的天空中,可以看到这么多星星,而且这些星星是五颜六色的。站在撒哈拉的黑暗中,仰面望着这天河,就好像站在了宇宙里。这天河激发了多少人的想象?万户看过它;牛顿看过它;梵高看过它;亚当斯看过它;霍金看过它。而今,我看着它,站在撒哈拉中看着它。任何广袤的东西对我的内心都有一种遥远却又强烈的呼唤,呼唤我去这广袤的另一边看一看。我听过大海的召唤,大陆的召唤;我才听到撒哈拉的召唤,现在又听到天河的召唤。每一个亮点都是无尽远方的一个庞然大物。那看似散打在墨盘里的水银每一颗里又藏着怎样的秘密?天河无尽,可无尽总也要有个边。这天边在哪里?是什么?过了这边,那边又是什么?宇宙如此广大,大出了我的想象力。这天河中的星就这样如远方微弱的烛灯。这些烛灯无因无果的点了一万年。伸手摸到身下冰凉的沙子,惊出一身冷汗:和这天河相比,我与这沙子的区别,竟然是它可以比我见证更长久的时空。当然,我还可以思考,可以写下这些文字。但究竟又要多有价值的思考,才能比永恒的时空更伟大?我小的时候,就对着这相似的星空,想着这宇宙中的某个角落,是否也有个小孩,或许是绿色的或者长了触角也没关系,也在家门口,望着星空想着相同的问题。可如今,在这撒哈拉冰冷的星空下面,我并没有想找任何小绿人,相反,我在找自己。要说这撒哈拉中最悲情的沙子是哪一颗?我想应该是最想变成繁星的那一颗。当所有的沙子都在这里任风吹散,遥望天河时,一定总会有那么一两颗不甘寂寞。
因为夜里太凉,我们只呆了一会就回营地了。这种万年如一的景象感受一下就好,不然会成哲人的。
文化
每片土地都有文化,这是显而易见的。你可以选择喜欢或不喜欢,只要你的判断是根据亲身体验而非道听途说。我之前之所以对突国并无期待,主要是因为它是阿拉伯国家。在来法国之前,我本对阿拉伯三个字并无任何偏见。直到这个词被法国街头的小混混,地铁里手机公放的一转三回的音乐以及日益猖獗的街头抢劫慢慢替代,才让我对带有“阿拉伯”三个字的东西敬而远之。可当我真正来到这个国家时,我却发现除去那些旅游业教化出来的不诚实之外,真正的突国其实很可爱。
说起文化,就不能不谈历史。这片土地最早只有勃勃人。公元前九世纪黎巴嫩公主带来了迦太基,史称古迦太基王朝。后来大概在公元二世纪的时候,被罗马帝国所灭。罗马人在此建立起罗马迦太基,这片土地最后也随着罗马信起了基督教。九世纪后,随着中东人的又一次到来,******教在这里找到了北非的第一片处女地。这就是北非第一座清真寺的所在地Kairouan。这里正是******教继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之后的第四大圣地。听了一个礼拜的阿拉伯语,我发现阿拉伯语又绵又顺又好听。等有朝一日西班牙语学明白了,没准下一个目标就是阿拉伯语呢。这个不知道,不过我确实买了一本阿拉伯语的古兰经,不为别的,就为好看。
说起阿拉伯语,我就想起电影《英国病人》里面一段段动人的场景来。话说那天我们车行在一片起伏的荒原上,我正在为这景色惊奇,向导说,这里就是当年拍摄《英国病人》的地方。我一听就来了精神。我说你能不能停车,我下去照张相。他把车停下来,我看着密密云层下被透出的阳光点亮的荒原,问向导说,你能不能给我喊两句清真言?他走下车,对着这荒野喊了起来:“La illaha ill Allah,Muhammadur Rasul Allah”。他连喊了两遍,“我信我主,唯我真主;穆罕穆德,是主的最后使者”。这清真言真好听,像是唱出来的。片子里Almasy就是透过这段念词看上Katherine的。在这旷野中,清真词一唱,味道一下就出来了。我记得我第一次看《英国病人》的时候,羡煞了里面的男主角:精通多种语言,却不常开口说话;会开飞机,随身带一本《历史》。要找到属于你的“Almasy bosporus”,或者叫“Suprasternal notch”也好,最性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最危险的地方。爱情,不是蓝天白云比基尼;真正的爱情,是一首诗,两行泪。这就是《英国病人》,这就是******。
Madoxe问Almasy,说你怎么才能对从来没有来过这里的朋友,描绘这里的情景。Almasy想了想,说,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
而我呢?我将怎么描述这个地方?怎么描述******呢?我也许会说,当我终有一天,找到我的那个“bosporus”时,我会带着她,来到这片没有边界的土地上走一走,或许还有几位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