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荷兰仅仅两个月,尹若弗就深切体会到“好山、好水、好无聊”这句话的含义——这里的业余生活严重缺乏娱乐精神,虽然有无数的馆藏丰富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以及清新无比的阳光、空气和草地,可是,这些也就是所有可得的全部休闲了。起初的一段日子,他还兴致勃勃地和同学每周在各个城市转悠,走遍了建筑师协会展览馆、鹿特丹美术馆、埃因霍芬博物馆、伦勃朗美术馆……但是,他很快发现,生活中如果只有这些“高雅”的东西也是一种片面。于是,他开始意识到在国内的许多“平常事物”的重要性——可以随意欢唱的KTV、周末人流满满的商城和步行街、无论多晚都开放的夜市和小食摊、各种价廉物美的美食以及让你可以放松疲惫身心的足疗店……很多东西,当你拥有的时候,你不会感受到它们的必要性,你甚至不会留意它们的存在。到了欧洲之后,一切观念中的“天经地义”突然都消失了,这种强烈失落感让他就像电影《遗落战境》被丢弃在一个空无荒寂的灰白世界中的克隆人战士一样孤独而无聊。
除了忙碌的学业之外,尹若夫的人生头一次多出大量空白时间,他必须自己学会以新的方式充实生活。阅读和电影成了主要的消遣,(当然,窝在无人的角落不停地翻书本来就是他的一大爱好)。与此同时,他还发现了一个新的宣泄过剩情感和个人意识的途径——写搏客。他开始在自己的Msn空间里面写一些关于荷兰当地生活的感悟(那个时候,Msn还是相当受欢迎的社交工具),有时候也写写对于近期所接触的建筑、电影、文学作品的个人观点,虽然仅仅是网上的个人发挥,但是往往去除了一般网络文章流于表层的通病。每每看到类似“你的文章透露着强烈的现场感”,“能于平淡中见妙曼”之类的朋友评论,他觉得这件事情乐趣不少。
几天前,尹若弗在网上看完电影《感官王国》,除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之外,对于电影所传达的观念也有些话想说,于是随手在空间里写下一些个人感受。阿部定和吉藏的事件是真实案件,阿部在与吉藏欲情的高潮杀死了这个男人,并割下他的生殖器带在身边去自首,此事件当年在日本轰动一时。导演大岛渚选择了此案作为电影的情节原型。性和死亡,是日本文学和电影热衷讨论的经典问题,渡边淳一的小说《失乐园》里为一对婚外情的中年男女安排了类似的结局:两人背负着对家庭的歉疚和对到达极致的****快乐的不舍,相约在性爱的顶点共同服毒而死。不论是大岛的电影还是渡边的小说,都暗示了男女在获得了欲情的终极快乐之后,身陷其中不能自拔的状态,而他们给出的共同而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死亡。当年日本社会对于阿部定事件的判罚,也体现了这种观念早已深入民众骨髓:他们原谅了她,认为他这种近乎变态的行为是出于爱之深——她认为只有以这种方式才能将爱和永恒留住。
极致的性是否就一定要以死亡来终结才完美?尹若弗写道:“阿部定的事件尚且有其特殊性,但是《失乐园》里的情节则有些牵强了。日本文艺喜欢将其作为一种必然,没有第二条出路,并极力渲染死亡的美丽。的确,人通常在性的巅峰时期能够体验到一种类似濒临灭亡和幻觉,几乎可以与死亡类比,但是,虚无并不能给这种极致的快乐一个完美的解释。至少不能让所有人信服和感同身受。”
写完此文,之后有不少朋友留言表达负面意见,有说“日本人还真是变态”的,有说“很难理解”的,还有说“纯属制造话题靠色情吸引眼球的”。只有一个人的留言显得很特别——“樱花的美丽在于那绚烂的一瞬间,哪怕那仅有的瞬间之后紧接就是凋零。这是日本人的固有美学观念。”尹若弗看了一下留言者的ID,叫做“Dizzy in sunset”,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但是似乎又在哪里见过。他开始在Msn好友列表里搜寻,忽然看到在最底部的联系人里有这个名字,头像是一座山崖沐浴在海边夕阳中的剪影。他忽然想起来,这不就是那天卖自行车给他的那个女孩么?他的心忽然抖动了一下。
尹若弗不自主地点开她的空间,发现了属于她的另一个世界。
原来,这个女孩也记录电影、小说和心情。相册里的照片一律黑白或者复古色。有些是在地中海的海岸,有些是在比利时的水乡,还有些在法国南部丘陵上的古城里,似乎很多时候,她都是一个人在背着背包旅行。其中有一张,是她戴着宽边的黑帽子,走在佛罗伦萨小镇街头的景象。一袭黑色长裙,她的脸藏在逆光的阴影里,回头淡淡一笑。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尹若弗却从她这笑容中解读出某种莫名的忧伤。
还有一些没头没尾,似乎是表达某些即刻感悟的句子,比如:
“大多人都是,活的越来越粗俗。我发现我也是。信奉虚无、信奉毁灭、信奉随波逐流,这还好。可是信奉虚无的人也必须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方式。许多故事都是,年少时的阴影,一直投射到多年之后,从而成为某种命运的凭据。——这同样是宿命论。”
“在我们身边,很多人和事物都是“反常”的。唯一正常的就是那句“我以为”,但其实真的没有什么事情是按照“我以为”发展下去的。有时候,我们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会向神求助。你向神求助,说明你相信神的能力;神没有帮助你,说明神相信你的能力;套用这句话,一切都在“反常”的时候,也许说明一切正常,不正常的是我们的衡量标准。例如那些惯例和非惯例。”
这些文字和照片,让他觉得难以放下。他一篇篇地看下去,像个躲在暗处的窥视者,在隐秘地阅读关于她的心事。文字与图像,都是内在世界的折射,他能够利用这些片段,编织出关于她的个性和经历的一些轮廓。虽然这些仅止于推测,一切都未经证实。但是,他却有一种淡淡的满足感,仿佛在人生的某一刻忽然遇到一个能读懂自己、自己也能读懂对方的人。
一直看到夜里11点,他扭动了一下僵直的脖子。看看她的头像,一直都是灰的。她好像很少上线。他突然有种冲动,快速地在她一篇名叫《伍尔芙的困惑》的文章后面留了一条消息:
“伍尔芙的疑惑,后来卡尔维诺帮她解决了。”
这句话看似无头无尾,但是他却知道她一定看得懂。
果然,过了一会儿,对方回来一条消息:“呵呵,你看了我的博客?”
没想到她竟然真的在线,只是一直隐身。尹若弗有一丝小小的兴奋。
“是的,我是看到你在我空间的留言才链接过去的,有些冒昧。”
“没关系。那你说说,卡尔维诺是怎么帮伍尔夫解决他的难题的呢?”
“他写了一部小说,证明了叙事的时间次序与整体表述之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
“……还是不太明白。”
“一两句话说不清楚。你明天有空么,我们找个地方聊聊吧,我请你喝咖啡。”
那边沉默了一下,尹若弗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很慢。
“可以,下午两点,老教堂后面,‘Donut’的咖啡店见吧。”
“哦,对了,我叫尹若弗。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呢?”
“杜曦。”
晚上,尹若弗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幽蓝的星空,他竟然有些失眠。
“Donut”咖啡厅就在D市的老城中心,离教堂不远,靠近运河边。尹若弗早早地骑车来到这里,找了个靠窗的位子坐下,静静地等着她的到来。午后的阳光明媚的有些没心没肺,毫无保留地从高大的窗户投进来,照得人有点懒洋洋的困慵。运河的水静静地淌着,是与世无争的节奏。不时有行人从窗前慢慢走过,表情也是周末特有那种怡然自得。尹若弗斜靠在沙发椅上,眯着眼望着窗外,又不时转过去看看咖啡厅的门口。右手搭在桌面上,食指和中指在不停地轮替敲击着桌边,无意识似的。维米尔的故居就在离咖啡馆三条巷子距离的地方,不知道三百年前的画家本人是不是也常常在午后看着窗外的景物出神?
尹若弗低头看了看手机上的时间:两点过十分了。她怎么还没来呢?竟有些心焦。正在这时候,一个人忽然坐在了他对面。由于是低着头,他先看到了她在桌缘以上的的腰际。他心里一惊,抬头去望,那女生已经坐在那里对他微笑了:“不好意思,我又来晚了一点。”
“没关系,正及时呢。”他也笑了。
“过几天我就要搬走了,这几天正忙着收拾东西、联系房东之类的事情。所以有时候会有些顾不上。”
“你要搬家了?是在D市市内么?”他一惊,立刻又有些后悔自己的过于关切的表情。
“不是,我要搬去鹿特丹了。”
“哦?你要毕业了么?”尹若弗突然有种失落感,担心更甚。
“不是,我读的是硕士的预科,就是读语言的。当时雅思分数差了一点,所以先到这边读半年的语言预科。其实我申请的是鹿特丹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硕士。之前听说D大的语言班口碑不错,所以先来这边读的,现在结业了。”
听到这里,尹若弗忽然觉得轻松了不少。他想起了什么,把酒水单子推过去给她,“想喝点什么?”
“自行车好用么?”杜曦一边低头看着酒水单,一边问他,有些不经意的。
“特别好用。我同学都问我从哪里弄来这么拉风的车的。”
“是么?”杜曦仰头看着他,又对一旁的侍者说道。“来杯卡布奇诺吧,不要加糖,谢谢。”
“我要一杯Expresso,也不加糖。”
杜曦用一个很舒展的姿势向后靠着,阳光将窗花的斑驳的暗影投在她侧脸上,有种朦胧的神秘感。
“你来荷兰多久啦?”
“不太久,我先读了半年的语言。你应该是刚来不久吧。”
“是的,刚刚到一个多月。你觉得这边的生活怎么样?”
杜曦想了一下:“怎么说呢?有我喜欢的东西,但也还是有些不太满意的。具体是哪里不满意,一两句话我也说不太清楚。其实我对于出国这件事本身就没有强烈的兴趣,实在是因为一方面我母亲非常希望我出来,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对国内的工作状态也不太满意,我想寻求某种改变,所以才决定出来的。”
“哦,是么?我也听说很多人出国并不是完全出于自己的意愿。”
“我的情况比较复杂。我家在东部沿海的一个城市,我学的是经济学专业,出来之前曾经在几家公司有过短暂的工作经历,有销售类的,有投资咨询类的,但时间都不太长。除了工作本身庸常冗繁,不温不火,时间长了容易让人对生活麻木外,每天还需要面对不同的人,上司、客户、同事,需要强装出笑脸。既要躲避公司里上级时不时的骚扰和各种明里暗里的挑逗,又要应付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我实在是有点厌倦了这种生活。”
这时候,他们的咖啡上来了。杜曦端起来,小小地饮了一口,又放下了,接着说道:
“其实,出来之前,我对欧洲还是很向往的,在我心目中这里应该是一个可以随时坐在街边的咖啡馆、听着流浪小提琴家的忧伤乐曲、无所事事地享受阳光的地方。其实我很喜欢看书的,在我从事过的那些工作里面,有一份是网站的文字编辑,那段时间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我在很多文学作品里读到欧洲,相对于大众文化至上的美国和略显荒蛮的澳洲,我觉得这里更适合我。”
“欧洲是挺有文化底蕴的,而且也很多文艺的内容,你来了之后,难道没有这种感觉?”
“有啊,这些其实我都挺喜欢的。不过我也发现了一些其他问题。我发现它的确是很宁静、很养心的地方,但是,却可能安静地有些过了头。”
“你是说,有些太闷了吧?”尹若弗非常有共鸣,虽然只来了一个多月,他也已经有了些许类似的感受。
“是有点。算了,不说这个了。你说‘伍尔芙的问题被卡尔维诺解决了’,我很好奇他是怎么解决的?我今天其实主要是冲着这个问题来的。”杜曦笑眯眯地盯着他的眼睛。
“哦,对了,切入正题吧。你在你的博文里提到,伍尔芙一直苦恼于无法解决叙事的时间性与整体性之间的矛盾——就是不管作家如何高明,他的描写必须一件一件地写,而他所要表达对于外部世界的印象,却往往是一个整体的全局。这两者之间,就存在整体的共时性与叙事的时间线性之间的永恒矛盾嘛。”
“是的,我大概是这个意思。那卡尔维诺先生又是怎么解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