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乘着光掠过影(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懂生活)
42115300000017

第17章 《小时代3》——莫名其妙的支点你翘起了谁的心?

《小时代3》上映当天,马航又有一架飞机出了事。

飞机名为MH17,在被炮弹击落的一刹那前它整整飞了十七年。就在十七岁生日这天,它飞到乌克兰上空的时候,被一枚山毛榉炮弹洞穿。瞬间,它裹挟着二百多个破灭的幸福和诀别的梦想撞碎在地上,着起大火。

目击者称,他看到天上掉落一个火球,接着,尸体像雨点一样纷纷坠落,有女人的、有孩子的,他说那简直像人间地狱一样。

新闻图片中,我看到飞机的残骸和尸体搅在一起,尸体那么宁静地面向着大地,他们躺在那儿的动作状态如同不负责任的把一切抛到脑后的浪子,但残缺和死寂表露的是他们已经死亡的真相。

还有一张极为凶残的现场照片,那是一个成年人用手拿着一个残肢的特写,仔细观看会看出那是一只小小的脚,大概是一名幼儿的。小脚上满是灰烬,不知道那孩子在死亡的瞬间究竟忍受了怎样的剧痛。

在更多现场图片里看到溅血的护照、散落的LP旅行指南,摔成两半的行李箱,孩子的玩具等等等等,人们一边哀叹生命的随意消逝一边恐慌着死亡的迅疾。

短短一周不到,台湾复兴航空GE222迫降失败,重摔坠毁,飞机上大多是要回家的乘客,他们从高雄起飞,已越过了那片小小的海,脚下就是自己出生长大的熟悉小岛,也许有人已经看到自家的房顶。28米,那是能闻到饭香的高度,却竟也是从生至死的高度。

出事后,新闻图片中看到一个等在地勤处的家属,坐在地上痛哭,她两腿打挺一般直伸着,有点像是在任性,孩子一般想讨要什么。那大概是什么人的母亲,她不美丽也不优雅,她和你我一样平凡无奇,但在那可怕的一刻,她给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悲伤。在想着她的人生有了这场空难的烙印,生活将何以为继。

人们对于这样频繁的航空难事已经瞠目结舌,但还没等心里的惊叹号点完脚下的那个点儿,不到二十四小时就又掉落了一架飞机,阿尔及利亚AH5017起飞五十分钟后失联,后被发现坠毁在沙漠里,机上人员全部罹难。

《小时代3》这部电影,就是在这一连串全球性灾难的推进时间内把票房飙升至4亿。

我一向有个很低级的观点,那就是看一个商业电影成功不成功,没有其他指标,什么豆瓣评分、什么乌央乌央的骂声和点赞、什么大制作大投资、什么大明星这些都只能玩蛋去,唯一的指标就是票房。因为只有票房高的电影,才能理直气壮地告诉世界:“放我的时候,影院里每个座位都拥有一个屁股。”

事实就是如此粗暴。

所以,小四和他的时代成功了。人群黑压压的,都举着钱捐献给这部片子的票房了。而且我知道,在这庞大的观众群数量后,是大量的孩子做了票房贡献。

我觉得悲伤。

一定有人这时候端着言论机关枪对着我说:“你这个心灵鸡汤贩子,你这个道貌岸然的家伙。你是不是又想像公知那样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站在深度的里程碑上指责我们在地球人水深火热的时候不去点蜡烛不去哭。却去给宣扬腐朽、宣扬虚荣的小四捧脚?”

错了。

孩子们,你们要明白。我把空难和《小时代3》大卖这两件事摆在一起并表达了悲哀,第一不是想指责你们商女不知坠机恨。第二也不是指责郭敬明先生宣扬了资产阶级的糜烂生活观。第三我也不会装逼成一个业内影评人去揭露小四拍了个闪闪发光的PPT。

其实,我恰恰认为无论世间多少灾难,人都应该在可以做到的时刻尽量快乐。所谓秉烛夜游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我不觉得纸醉金迷的生活就那么可鄙,不嫌累、时间多的富翁富婆富二代当然可以用这种方式活出自己的存在感,这是自由。没有人有权利强迫人家必须把难民、病人、留守乡村的寡老孤童时时刻刻挂在心里,并经常打劫自己救济贫困。羞愧这种心情不是每个人的必需品,不能强迫大家。

最后,我不批判电影拍摄水平,因为我不能做到“You can you up.”所以,我踏踏实实地No can no bb。

但,我必须说说我感受的悲伤。

我悲伤只因这部电影中的一切珠光宝气、纸醉金迷、面容姣好、搔首弄姿、痴心深情哪怕悲伤欲绝都竭尽全力的在让孩子们感到眼花缭乱,并且这一切都发生得那么简单。

十几岁的孩子,是非常特别的人类。那天我在电影院,前排坐着一群少女,每个人都在这部电影里有一张自己在等待的角色面孔,在那些被整得精美绝伦的脸浮现在大屏幕上时,就会有某个少女倒吸冷气一口,坐着跳起三厘米,发出亢奋尖叫,手往脸上一捂,并看向同伴找寻共鸣。

我认得出这种身体语言只属于青春期,是在用夸张的形式告诉周围的世界:我喜欢这个谁谁谁。

在这种萌动和懵懂中,什么电影的故事、情节的合理性都不是孩子们的第一关注点,他们的第一关注点甚至是唯一关注点其实是:与电影中的氛围和被重构的世界,或秘密或高调地亲近。

这个年龄段,貌似青葱繁盛,梦想鲜活,貌似比成年人踊跃。但其实,对生活本身的故事和情节,也是没有多少兴趣的。孩子们在这个时段需要梦,以梦为马才能前行。

商人小四瞅准了这一点,他知道孩子们的心需要一个支点,得以把梦翘起来,于是,他将电影中的情节涂抹得就像是空集。在这个华丽丽的空集里,俊男靓女们绽放花朵般地笑着,流星坠落般地哭着……满场的青春期受到了感染,于是暂歇性以为这就是人生,起码是理想的人生。

电影开篇好长一段戏如同孔雀开屏般的MV。四个女主角名模走台步一样冲撞在罗马大街上,锦衣美服,挥金如土,喝酒跳舞。无论她们的动作表情多么与正常世界格格不入,她们身边出现的人们依然恨不得给她们跪拜,全世界的艳羡眼神都落在她们身上。言行出位,跋扈得不可方物,男朋友个个貌美如花却还痴心不改。少女们在台下目瞪口呆,暗下决心与这种生活私定终身。但她们不知道想要换取这样的人生之前要经历的剥夺和痛楚,她们不知道多少人在到达这样的生活前早已死在阴沟里。

后来,片中一个女孩的漂亮男朋友说死就死了,屏幕上的她哭得一点没掉形象,一边漂漂亮亮一边伤心欲绝。男友的葬礼还在城堡样的建筑里办,英国皇室恨不得都来悼念这个花样美男。所有人穿着高贵的黑色挽装,优雅蒸腾在空气中。荧幕前的少女们跟着心里唏嘘,哦,原来这就是日后的伤痛啊,好美、好有存在感不是吗?她们不去在乎那些真实新闻图片中荡失亲友的人们是如何瘫软在地,也不知道原来世间大多数的悲痛其实很难负担美丽,而我们很难担负那些悲痛。

后边的情节是,男朋友其实没死,整成一个老外模样,还叫了一个特霹雳的名字:陆烧。烧钱的烧,又非常得瑟地出了名,大红大紫了。片中少女遇到他后心里死灰复燃,又纠结又激动。我当时真担心,看片的孩子们以为逝去的真的不会失去。

到了电影最后,几个闺蜜又彼此误会连连,分崩离析。貌似是各执一词,各有苦衷。其实所有的理由都不成立,弱智才为这些事谈不拢。但观影少女们不深究这个,她们的心灵被大上海的鹅毛大雪覆盖得严严实实,洁白得剔透了,剔透得感动了。她们的灵魂穿着华丽的长裙,早就和片中人物合一了。唉,你们知道吗?人心是最不可测知的深渊,哪有如此简陋的纠葛,真实世界中哪有这种三岁水准的瞬间误解和瞬间和解呢?

但电影完结后,孩子们高高兴兴走出影院奔赴人生。我多多少少看出来,那些娇嫩的背影难免沾染上了更多的无知和不求甚解。在孩子的愿望里,潜移默化地有了哪怕一点点“我也想要这种日子,就这么简单”的成份。

这就是我目睹了人生的失落、目睹了麻木、目睹了不可遏制的天灾人祸,又目睹了这场电影和观影的少女们之后产生的悲伤。

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无论荒谬、悲伤、富足、艰辛、美好、空虚还是纠缠,都应该不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