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乘着光掠过影(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懂生活)
42115300000026

第26章 《亲爱的》——亲爱的小孩,该如何爱你?

电影刚上映那天,有个姑娘跟我说,她看的时候哭惨了,就连回家路上还在哭。她在微信里嘱咐我说:“一定要去看啊,亲。”我说明天就去,这是数月前就确定的计划。

今天看完电影走出来,和我同一场的一个女人站在通道处用纸巾擤鼻涕,她的同伴也红着眼睛从洗手间出来了,她们都还没停止抽泣。

因为这个专栏只是因电影引发的生活通感,所以我很少在这个专栏里直接说出关于电影的评价:“电影非常好。”或者“这是个大烂片”。但《亲爱的》,非常好。这次陈可辛在影片中触动人心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我虽然哭得不多,但心的确一掐一掐地生疼,这就是我们都知道的心疼吧。在130分钟内,关于父母之爱、关于失子之痛、关于家的归属,陈可辛的细腻和诚恳促使观众给予这个故事大量的心疼,因为我们都想起了短暂人生中的至亲至爱。

我人生中的至亲至爱的角色丝毫不免俗,至今为止就是我的父母。并且我相信他们也将永恒地占据这个位置。至于我父母人生中的至亲至爱是谁,他们已经多次不厌其烦地跟我表达过了。我们家是属于有胆子肉麻型的家庭,我妈妈会常常走过我身边时问我:“我现在很想和你说句话,你猜是什么话?”我回答:“我爱你。”然后我妈就欣喜地凑过来摸头:“哎呀,你怎么这么聪明?”我爸也是,天天表达着对我的宠爱和想念,他打电话来说:“怎么你刚走我就想你了?”

我们家的亲子关系非常甜腻。不知道是我父母天性如此,骨子里钟爱小朋友,还是因为我小时候是个一半乖一半有趣的婴幼儿于是唤起了他们的爱意。反正可以肯定的是,爸妈都很疼我,我非常爱他们。

他们对小孩的爱按说会给我非常正面的亲子关系的影响。

但活到了此刻,我的人生计划仍然是一贯的:我不会要小孩的。

我的这一计划不知道会不会在某一日自然地发生扭转,但现在我非常坚定。我没有计划遗留一个人类作为我血脉的延续存在于这颗星球上。

我做这个选择,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小孩。相反,我极有孩子缘,在教孩子们画画的过程中,每个家长都会告诉我:我倒不是多希望他会画画,只是他特别喜欢你。

一开始我也迷惑被小孩点赞的原因究竟何在。后来一点点搞清楚了,能被孩子喜欢的人无关其他因素,只需要:要极为珍惜他们,并且在和他们相处、对话、对视的时候,明确自己面对着的是人类最本真的灵魂。那么,当成年人和孩童的差异出现时,才不会因为造成了伤害而被他们疏离。

比如,当孩子哭泣。很多人会觉得老哭的孩子太熊了,烦的人头要炸。但是我会看到一个词汇量和沟通体系不完备的灵魂被堵在死胡同里,我于是进到那个死角,要这柔柔嫩嫩的灵魂用他可以掌握到的一丁点儿词汇告诉我他想去哪里,什么堵住了他的路。

比如,孩子的顽皮。有些人直接跨过被孩子捣毁的物件一掌拍在孩子天灵盖上泄愤。但是我会霎那间回忆起年幼的时候,这个大size的世界每天都塞给我各种各样的“我不懂”。比如壁纸撕下来的声音为什么这么好听;比如碗和帽子形状很像是不是都可以套在脑袋上;哦红色油画棒越来越短,好在我找到了妈妈的口红;饭菜真的好难吃只能让小布熊帮我吃一点……我回忆起这些曾经的天真和荒诞,于是才能蹲在孩子身边和他并肩承担他因为好奇搞出的麻烦。

比如,孩子的依赖。当人们把孩子的撒娇和求拥抱、求陪伴视为一个会动的沉重包裹很难甩的时候,一定有点想要把孩子关在一间遥远的小黑屋里眼不见为净。但这时候,成年人只需醒悟:这个初来乍到的灵魂寄宿的肉身还是那么矮小孱弱,成年人的每一步都是他的三步小跑,小跑过后还有可能摔跤,摔跤更提醒了他的弱小。这世界对崭新的灵魂实在太大太坚硬,而他对你熟识和信任,他只希望你搭把手,帮帮忙,等他适应这些坚硬。

还有关于孩子的太多艰难,孩子的沉默、孩子的暴力、孩子的大喊大叫、孩子的三分钟热度、孩子的贪欲和执拗、孩子的故意做对。是的,一切都有关于灵魂深层的缘由。我观察了无数的孩童,更加确信了这一点。于是我尽力地在一个小时的美术课上让小小的灵魂们安稳宁静下来,让他们感到安全和温暖,让他们明白有人愿意和他们对话。

但一想到那日复一日的亲子关系,想到我要如何悉心呵护才能让我自己最珍视的小灵魂安然成长,我就倍感沉重,毫无胜算。

人类的灵魂太深不可测,我无法给出一辈子的承诺,更无法容忍自己大大咧咧地放他来到这个世界。因为我还没有填完自己灵魂的空缺,我又有什么资格带路和做他人生最初的摆渡人呢?

也许你们觉得我扯远了,说了跟电影毫无关联的丁克理论。但事实并非如此。

回到电影,当父母失去爱子,日夜挣扎、与死神靠近、千思万绪、辗转难眠的时候,我们都从心底涌出泪水。我们都明白亲子是怎样的难以割舍的缘。而这缘分一旦断裂,生活随之将被五马分尸。

当电影中的父母再次寻找到失去的小孩,他们强力地夺回了他,怀抱着他、紧紧地攥住他、把他裹挟在自己的踉跄狂奔中时,观众都会被这场惊心动魄的失而复得和争夺大战惊呆。但无论是感同身受的哭或是惊,悲或是喜,大多都是围绕着那对父母的心情。

在这时,我看着片中生父怀中的男孩,他泪眼婆娑地看着农村“妈妈”追在身后,自己却被生生夺走。他在哄抢中被摔在地上、被撕扯、被剧烈地摇撼着,他一拳一拳打在生父身上,但无济于事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被严重撕裂成几半的小灵魂。而这已经是这个小灵魂人生中第二次被撕裂了。第一次是被人贩子偷走,第二次是被亲生父母夺回。

福利院里的小姑娘,也就是农村妈妈同样来历不明的小女儿,我看到她安静地乖乖地坐在二楼的窗边。突然,她的“妈妈”出现在窗外,她杂耍般地踩着路灯来看望小女孩。女孩嚎啕大哭与妈妈重聚,接着又是失去,被福利院的阿姨抱走。我看到女孩的灵魂当场被命运重击,从此能留下的所剩无几。

两个孩子都非常乖顺,乖顺地被偷走、被安置、被夺回、再被安置,这过程中,孩子们随波逐流着,如同某个物件,没有人有精力去保全他们的灵魂。大人们正忙着为自己的错误迎接一场场的心碎。这种情形下的孩子们,虽然在成年人心中价值连城,却同时又空洞无物。

这竟然是这部回味悠长的电影最触动我的点,它包裹在一幕幕直接撞击人心的情节的深层,需要在离开影院之后寻觅好久才能得见。

这个国家有很多自相矛盾的事,在对待儿童的问题上更是屡见不鲜。

拐卖儿童事件比比皆是,除了被勒令成为乞讨的流浪儿,有很多孩子被当作商品卖给其他家庭。人们保持着人类对子嗣的无限眷恋和渴慕,给了这种罪行商机。人贩子大多是把孩子们从城市偷走,再卖给广袤遥远的农村。而在农村,无论是亲生的还是买来的孩子,却又大量地被留守在大山里,大人们在人类共有的情感需要里将他们生出来、买回来,又在人类共有的社会结构里抛下他们、忽视他们。这些本真的灵魂,成了一个又一个物件,那么轻微那么渺小。

人们生养孩子,似乎是人生的必须。但缺失的教育、危机四伏的环境、不合格的校车、粗陋的照看,又让那么多有关孩子的惨剧层出不穷地发生在这个国家。我到现在都无法弄清楚,我们的国民对待孩子究竟是太爱,还是太不爱。

我们不光要记住这个电影,同时不要忘记那些我们亲爱的孩子,那些已经永远没法挽回的亲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