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乘着光掠过影(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懂生活)
42115300000053

第53章 《我们结婚吧》——你有权利逆流而行

我身边的人总会和我抱怨,比如和谁谁谁在一起相处很不舒服,然后列举出一二三条理由。

控诉对象涵盖了各种类型的关系:朋友、同事、上司、亲人、夫妻……

我自己也常有这种感觉,就是:唉,这个人的存在让我好难受啊,好想躲远一点。

后来我总结出来,出现这种碰撞的终极理由是:人与人之间是那么不同,而强加于人是大家无法割舍的方针政策。

《结婚吧》就是一部看似有爱,看似浪漫,其实强加于人的电影。

说它强加于人,并不仅仅是因为里边的姑娘要么恨嫁逼婚,要么恃宠而骄。而是整个电影都有非常明确的中国式婚嫁特色思想。一种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气息扑面而来。

而且,这种婚嫁论调还在消费着爱情这件事,在大屏幕上用大号喇叭宣布着:是真爱就要结婚,结婚的才是真爱。

这赤裸裸的用一个真理性的口号强行给大龄青年男女及他们的三姑六婆洗脑,似乎没有结婚的就是尾货,就是质量问题,就是砸牌子,就是没有人爱的魅力低的角色。

但我们回头看看“是真爱就要结婚,结婚了才是真爱”这个理论,不难看出这根本就是个不成立的推论,无论从前往后推还是从后往前推都推不动。因为全世界到处都能找到无以为继和无能为力的真爱。我们都知道丘比特那熊孩子弓箭是乱射的,你明明正老老实实在家相夫教子,结果和婚外的另一个难得的好男人被同一根箭一箭穿心这事很常见;你作为一个温柔善良的有为男青年,和另一个有为男青年被同一根剪一箭穿心这事也很常见;一个小正太在学校好好读着书,小丘同志朝着正太和比他大二十岁的女班主任一箭崩上去这事也不是闻所未闻;其实完全不用过于惊世骇俗,就算你和一个年龄性情正相当,取向正常的异性相爱了,但对方的母亲大人恨你,你们的感情也足够折在半路上了。

以上配搭的双方要想结婚基本是艰难甚至无望的,但我们不能说他们没被爱情之箭射中。

只要遇见关于人类本能的话题,所有的应该和不应该就都是另一个体系里的事了。爱情这件事本身就不一定和适宜交配、传宗接代、起居和谐等形成标准配置。人的心灵本性是庞大和混沌的,并不擅于老老实实就被限定在格子里。

所以相爱就能结婚这件事撑死了是一个梦想,称不上是真理,连称为共识都勉强。所以这个电影很理想主义地不顾中国国情,把我们因爱结婚吧这个中国梦硬是在非情人节档期给拉上了中国院线。让爸爸妈妈、三姑六姨看了是非常麻烦的。他们又要逼婚了,又要给大家相亲了……谁来管?这算不算强加于人呢你们说?

其实地球上除了神州大地以外的大多数其他国家和地区,因爱而结婚还算是一件寻常事。婚姻,在他们那,相对来说还比较纯粹,起码在广大黎民百姓中间很纯粹。我娶你我嫁给你当然是因为我爱你。

但在中国,因爱情而不是因为合适而形成的婚姻简直可以说是罕见。其实,婚姻二字在我国的意味就相当之复杂。首先,它是一个可以改变命运的捷径,有些姑娘嫁得好就能省去奋斗的艰辛,甚至改变她自己原先的家庭。嫁入豪门这个词谁都不陌生吧?媒体不断地在你耳边念念念,你绝对不会陌生的。所以好多女孩为了所谓嫁得好,不惜在抽脂整容后还要学会怎么削尖了头地往上流人士身边钻。好了,不谈嫁入豪门钓金龟婿这些高标准,那些硬性的基层指标起码就是不能放松的了,双方家庭要联姻,起码车子房子和户籍所在地是必须要过问的,其次就是你做什么工作的?你爸做什么工作的?你妈做什么工作的?如果这些硬性指标都不过硬,一个男青年想要娶一个四肢健全的女青年,就真得靠其他登峰造极的本领了……这些登峰造极的本领有的还不被对方家庭看重,你要是穷,什么有才华、长得帅、心地善良、暖男、活儿好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你只能使劲拼搏否则娶不上媳妇儿,你拼出的血路越宽你挣的钱越多,你的媳妇儿就越年轻漂亮,是优等生育机器。

各界男女青年,一旦过了30岁这个大关,家里的氛围就时常变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因为家家都蒸蚂蚁,家家都把自家孩子被剩下当个大事,于是主流媒体发明了剩男剩女这类带有歧视意味的词,和剩饭一个姓。尤其剩女,多可怕的词汇啊,被男人挑剩下的……再不低价出售生殖系统就不好用了,等再过几年就彻底赔在手里了。

家家蒸蚂蚁都是怕这层意思。像我爸最近就很急,大概脑海里有这些恐惧感吧。

这种焦虑的社会思维我们屡见不鲜,但仔细查看、仔细思索,这里边从道理到逻辑都漏洞百出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首先,适婚的男女在这种社会主流思想中,都被不经意地去人格化了。男人不再是男人,而是靠山是饭碗,哪怕男人他爹妈是靠山是饭碗也行。女人不再是女人,而是过期变质的商品、是生育机器。曾经一直有种对女博士难以被男人选为妻子的言论,我已经对这种肆意在主流价值观里贬低他人的个人价值的论调相当反感,谁知前段时间居然媒体上总结了一些在婚恋中遭歧视的职业,其中有医生、护士、自由职业者、导演等。想来真是可怕,在婚恋关系中,未见其人,却在一种意识导向里把此人符号化,然后分类贴标签。而这种意识导向的源头竟然是最具人性化的婚姻恋爱等事。

我们周围的社会环境走了这么一个路线,首先宣布男婚女嫁的游戏规则,让所有不热衷这个游戏的人感到被弃绝的彷徨,产生自我价值的怀疑。然后形成了这种主流价值观后,又开始灌输如何才能赢得游戏的方法论,理应作为婚姻基础的爱情成了现代人的奢侈品,女性埋没自我,热衷于外表修饰,投其所好,借此依附他人成了谋生手段。男人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让自己可以购买女人的钱争取多一点再多一点,最终变得唯利是图。

就这样,两性之间,互相贬低了对方的价值,于是,爱情就更加难寻,婚姻这件事也就越发荒唐。

我们生而为人,最珍贵的财富是独立意识和自由意志。独立意识是要通过自己的个人感悟去理解环境,更能在脱离集体和他人的时候可以无恙地坚强生存下去。自由意志是不甘于被洗脑,对不同立场和角度的观点接纳和理解,然后认清自己的需要,并能沿着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走下去。

凭什么每个人都有婚姻义务否则就被指责为不孝和不正常,并被扣上侮辱性的名称呢?凭什么所有女人都该经历怀孕生子否则就将被评价为不完整的遗憾人生呢?为什么选择单身的人就被定位于鳏寡孤独老来无依的可怜虫呢?只要不对别人造成侵害,任何人都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哪怕他和周围任何人都不一样,任何人都无权去干涉他人的这种选择。我赞成同性婚姻的合法化,我承认红灯区存在的合理性,当异装癖走在我身边我不会投去伤害眼光,当一个变性人用新的身份出现在生活中,我会根据TA希望的性别模式来对待TA,就像是TA生来如此。一个健康的社会其中一个特点就是这些人在被宽容地对待。

而选择婚姻生活的大多数人们,希望这种结合的重要原因是因为爱,否则这种结合才是最该被指手画脚的异类。

在这个主流思想主流价值观非常单一的社会中,所有的压抑和被压抑都是因为我们是喜欢强加于人的民族,强加于人这一行为其根源是在于对他人去人格化,我们被他人去人格化,并沿袭着这种方式对待他人。而能被迫去人格化的人都是因为自己先一步将自己去人格化,于是成为困兽成为奴隶,在这种生命状态中,当然没有快乐没有自豪没有美感,更何况爱。

我觉得如果每一个男男女女都是有独立意识和自由意志的可以被称为人的人,也尊重他人作为一个人的权益,关注自己和他人最微妙的心灵需求和确定的人生方向,那么彼此相爱这件事有什么罕见和艰难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