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最近,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似乎提供了新的解决工具,研究人员在小鼠和果蝇身上作了大量实验,把那些模式生物的性别取向搅了个乱七八糟,比如有一种黄果蝇在某条染色体位点发生了突变,从而出现了同性恋倾向,有着不同凡响的奇特恋爱品味:所有雄性都有着柳下惠般坚定的品质,即使有雌性投怀送抱也丝毫不为所动。然而,当这些雄性果蝇兄弟被放到一起时,却不约而同地向对方展开了求爱行动。这一研究清楚地表明,同性恋受到了基因控制,因而可以遗传。
在人类身上似乎也有相同功能的基因,比如所谓“男性基因”和“女性基因”,可以决定胎儿的性别发展方向。但是,性别决定过程非常复杂,基本不可能是单个基因作用的结果,单基因控制也很难从逻辑上说得通,否则同性恋在一代之内就足以灭绝。所以几乎所有研究都遭到了其他研究的驳斥和非难,折衷的观点是,就算同性恋与基因有关联,也应该是不同基因复合作用的结果,而集中起一套复合基因很难,就像集齐七龙珠那么难,因此同性恋个体很少。
如果同性恋是众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需要更多的样本去寻找这套基因的所有成员,可我们很难圈养一大批人来做相关研究,最好的办法是研究双胞胎,然而同性恋双胞胎并不容易搜集,早期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双胞胎同时成为同性恋的机率为100%,也就是说,如果其中一人是同性恋,另一人肯定也是同性恋。而异卵双生的双胞胎同为同性恋的比例仅为15%,但这一结果被认为水分过大而饱受质疑,直到2007年,美国开展了规模足够大的相关研究,他们收集了一千对同性恋兄弟,最终表明,肯定有几个基因共同决定了同性恋倾向,至于具体是哪几个基因,现在仍是一头雾水。
退一步而言,如果真的存在某些控制同性恋的基因组合,它们又是如何得到遗传的呢?难道不应该被自然选择不断淘汰掉吗?
有些学者认为,同性恋本身虽然不具备繁殖优势,但可能伴随着其他适应性,就像是镰刀型贫血症,在特定环境下反倒可能提高个体存活率。同性恋相关的基因可能同时也具备其他功能,使他们更加敏感、温柔,更容易吸引女性,尽管他们本身对女性并不感兴趣,但一厢情愿的事情总会发生。类似的观点认为,男同性恋的基因遗传性能虽然有所降低,但他们的母亲或者姨妈和同胞姐妹的生殖能力却因此而更强,能够生下更多的兄弟或者侄儿,正好弥补了相关基因损失。换句话说,男同性恋基因有利于女性基因传递,这就是意外的好处。
这种观点其实和另一个理论不谋而合,好人理论主张同性恋只是某些基因的副产品,这些基因与善良或多愁善感等阴柔的个性有关,而这样的男人非常容易吸引女人。问题是这些好品质不容易聚集在同一个男人身上,大部分男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好男人,他们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一言以蔽之,那些缺点被叫作阳刚之气。当某些特殊的男人聚集了所有优点时,就会变成同性恋。也就是说,同性恋是优秀男人品质的副产品——他们好过头了。
这个理论的缺点在于,虽然男同性恋者比普通男性更敏感、更有同情心、更少攻击性,但不能据此就认为他们全是好人,更不要说女性并没有选择此类男性的偏好,她们反而更喜欢据有阳刚气质的男性,即所谓的坏人。好人理论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同性恋比例如此之低,如果好人基因可以聚集,并受到自然选择的青睐,应该迅速聚集在某些个体身上才对。
正因为困难重重,同性恋基因的相关研究进展极为缓慢,甚至有学者沮丧地认为,过去关于同性恋基因的理解过于简单,决定性取向的等位基因可能多达数百甚至上千,要研究透彻可能需要几十年时间甚至更久,这或多或少会让人感觉无奈。有学者干脆提出了更为直接的相反理论,认为同性恋与基因根本没有任何关系,那只是一种传染病,可以通过性方式传播,但现在没能找到任何相关传染源,并且,传染病理论无法解释同性恋明显的遗传性,难道这种传染病可以出现代际感染吗。
补充的观点认为,男同性恋只是一种普遍行为,是男女博弈失败的表现,就像离婚一样,是两性关系崩溃的结果,离婚也对后代不利,但我们并不会因此寻找所谓“离婚基因”,同性恋也一样——可能根本不存在相关基因。
这个问题在短时间内可能很难得出权威结论,但同性恋本身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现象,既然存在,就应该有存在的策略和博弈的手法。我很早以前曾经认为,中国古代男同性恋盛行,可能是应对一夫多妻制的策略,因为他们找不到足够的女人,所以不得不转向男人,但现有的研究成果似乎否定了这个观点——事实上那些玩同性恋的家伙完全有能力娶两个以上的女人。不过有一种理论正好和我的观点一致:同性恋属不得已而为之,是雌性缺乏的结果。
有人用斑鸠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发情的雄性会对雌斑鸠大献殷勤。研究人员把雌斑鸠拿走,另放进一只母鸡,雄斑鸠也照单全收;如果连母鸡也没有,可怜的雄斑鸠甚至会对着一堆脏兮兮的抹布表达浓浓的爱意。有人甚至亲眼观察到发情的青蛙在水中把金鱼强暴致死。所谓理解万岁,它们实在是为情所困。发情期的雄性会被性激素折腾的晕头转向,那些可怜虫产生了强烈的交配冲动,但是只有极少数优秀雄性可以赢得交配机会,它们只能游走在主流交配圈之外,眼看别人在毫无羞耻地猛烈运动,内心的郁闷可想而知,此时除了惺惺相惜一解饥渴之外,还能指望什么呢?同性恋是解除生理危机的有效手段,毕竟同性也是发泄的有效出口,总比没有任何发泄途径好得多。基于这个原理,军队和监狱中男同性恋的比例大大高于自由社会,因为那里缺少足够的女人。美军不得不在二战中制定严厉的军纪禁止同性恋,免得他们在战壕中抓错了枪管。
男同性恋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缓解社群压力。倭黑猩猩是典型的例子,这些小个子家伙特别容易激动,经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小事争斗不已,但从来不会持续很久,平息争斗的重要途径就是彼此发生性行为,无论同性还是异性。如果是同性,它们就会互相摩擦生殖器,如果是异性,大家就玩真的。几个回合下来,所有仇恨烟消云散,遍地精子的群体总比血流成河的群体更加安全,也更容易保存后代。
我们曾一再介绍过的亲缘选择理论也对同性恋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同性恋者虽然不会留下自己的后代,却可能对亲属成员投入更多的服务,从而补偿了放弃繁殖带来的损失。但这一说法只是听起来感人,在实际社会调查中却很难发现足够的证据。甚至有学者认为,与异性恋相比,男同性恋对家庭并没有表现得更加慷慨,这使得亲缘利他理论进退两难。
很多同性恋者都令父母倍受困扰,但有一理论却认为,部分同性恋其实是父母操纵的结果。从进化角度而言,父母关注的是基因遗传效率,至于哪个孩子完成这个任务并不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父母可能会减少某个后代的生育机会,将其培养成同性取向,作为家族内抚养孩子的助手,并尽量把有限的资源分配给生殖能力更强的子女身上。
该理论的证据主要来自出生顺序对同性恋的影响。在一个兄弟众多的家庭中,排名靠后的小弟弟更具同性恋倾向,每多一个哥哥,弟弟的同性恋概率就增加三分之一,哥哥越多,弟弟的女性特质就越是明显。除了激素的影响,极可能是因为母亲希望弟弟像女孩那样辅助抚养哥哥的后代。
其实父母操纵理论可以看作亲缘选择理论的翻版,只不过亲缘选择可能出于自愿,而父母操纵则明显被动,但结果相同,遇到的麻烦也相同,就算那些小弟弟容易出现同性恋倾向,也不表明他们就会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抚养侄儿,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不到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一种最近提出的比较新颖的结盟理论认为,同性恋取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和同性结盟不但可以产生性愉悦感,还有更多的社会收益可以弥补相应的遗传损失。因为同性性行为有助于形成长期互助的同盟关系,特别是从等级更高的男性那里获取更多的资源,当遭到其他个体侵犯时也能有效抵御。所以结盟行为是有效的个体生存策略,甚至是获取异性配偶的重要手段,因为结盟理论并不排除双性恋,这种逻辑虽然奇怪,但却不无道理——如果连一个同性朋友都没有,那也很难找到如意的异性伴侣,只有善于和朋友打成一片才会成为异性眼里的抢手货,独自仗剑走天涯的孤独侠客恐怕只有继续孤独。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一种社会现象:朋友越多,则情人也越多。所以男人往往为了择偶而去交朋友,而找到同性朋友的有效方法,无外乎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所谓洒肉朋友,其实只是同性恋的初级形式,也就是说,同性游戏可能只是与异性相处的预习功课。
表面看来,男同性恋者非常注重穿衣打扮,对年龄要求也很高,这说明其中明显存在功利性意义,只有年轻的男性才更具有资源竞争力,这样的结盟也更有意义,所以结盟理论似乎给同性恋赋予了一定的功能。水泊梁山就是很好的证据,可以想像,那群孤独的土匪将如何解决自己的****,在女性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搞同性恋是最简单的策略。
但结盟理论的困难在于无法回答这样一种责难:他们为什么不是简单地结盟,而非要靠牺牲色相为代价呢?难道水浒中的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全部都是同性恋吗?难道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也是建立在同性恋基础上的吗?真正的结盟其实并不需要肉体介入,因为性关系很难维持大量人群的稳定。
这个理论最大的麻烦在于无法解释同性恋的排他性——难道结盟不是多多益善吗?但我们很少看到规模宏大的同性恋***场面。此外也没有证据表明,同性恋者确实获得了相应的结盟收益,他们并不会因此拥有更多的金钱和更多的女人,他们就只是同性恋而已。
但这种理论给了我们新的启发,同性恋行为可能既不是适应性的,也不是不适应的,就像人类的指纹图谱,那就是一种普遍的中性现象,没有受到自然选择的青睐,但也没有被淘汰。同性恋者只是为了好玩,是一种爱好的延伸,是动物追求乐趣的简单结果,有人喜欢喝酒,有人喜欢踢足球,有人喜欢同性恋,他们觉得那样更有趣,而且未尝不可,如此而已。这种行为可能对繁殖确实没有意义,却可以让生存变得更加有趣,而生存和生殖是两大重要生物学任务,完成其中的一条,总比一条都没完成好得多。
但这样一来,问题又回到了原地,既然同性恋很难留下后代,那么这种爱好是如何得到进化的?
真相说不定非常简单。
奇怪的是,我们在谈论同性恋时,往往忽略了他们的生育能力,事实上同性恋者也有孩子,而且超过半数是亲生的。一项可靠的调查表明,平均每对男同性恋配偶至少会有两个孩子。如果考虑到许多男同性恋者都没有亮明身份,他们强行抑制了自己的同性倾向,用形式婚姻应对社会压力,他们不得不结婚生子,这意味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男同性恋的生育率可能更高。所以同性恋基因的遗传没有任何问题。如果没有问题,那么也可以认为同性恋之迷已经得到了解决,因为那个问题根本不存在——这是最不负责任的态度,但却可能是有效的态度。
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大方地承认,同性恋也是人类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正常行为模式之一,不应该受到歧视或指责,只要他们能够享受到爱的美好,谁又有权去指责他们呢。毕竟,一些异性恋夫妻都未必能够享受真爱的感觉。
在暮色苍茫的田间小路上,如果见到有人满脸兴奋地冲到你的面前,用神秘兮兮的神情对你说:同志,你让我找得好辛苦。那时,请你不必急着说出接头暗号和深藏不露的国家机密,而首先要考虑对方是“攻”还是“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