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创新教育育英才
42432400000002

第2章 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2)

美国的大学师范专业评估鉴定已有五六十年的历史,其目的在于制定能授予师范学士学位的师范专业、师范技术专业的最低标准,宏观控制师范高等教育的基本质量,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师范本科教育质量评估方面,大学教育质量评估、鉴定的标准还不完备。

1985年美国新任教育部部长就任后,提出的“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是什么?”这一问题已列为美国教育存在的十个关键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已困扰了多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1970年就对美国大学教育质量有种种议论和批评,但是大学教育质量的“质量”一词,从来就没有明确定义过。

美国西北地区协会高等学校委员会编写《鉴定手册》(1984年版)中,“教育质量”条目被解释为“指学生取得的学习成就,可依据其知识熟练程度或知识的增长量来描述”。这种定义显然还不完善。

美国高等教育鉴定委员会(COPA)在《教育质量与鉴定:对多样性、连贯性和创造性的呼吁》的报告中的“教育质量的构成”一节中提出一个教育过程的质量要涉及:(1)目标的合适程度;(2)在目标实现过程中资源利用的有效程度;(3)已达目标的水平程度。由于没有一个清楚明了的语句陈述希望教育给予什么,因而不可能对教育质量作出明确定义。

美国州立学院和大学协会在《大学本科教育质量和效益》报告中提出:研究表明,目前美国高等教育的某些方面,普遍地令人不满。流行的批评意见认为由美国的学院和大学所定义的本科教育质量标准是不充分的或不恰当的,或者是既不充分又不恰当的。实际上,每一所大学水平的学校至少对教育质量的传统定义有一种默契。

(四)市场机制对美国大学教育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美国一位专家说:“在高等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学生是买方,学校是卖方,各高校为争夺入学人数而竞争。当毕业生为争取就业机会而竞争时,毕业生就成了卖方,这样就业机会和高校规模及教学大纲就紧密联系起来了。关键问题是,美国各高校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这就使得它能够根据学生入学情况及社会需求进行自我调整。

美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成功或失败,都和市场密切相关。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1983年曾指出:“75年前,大体说来,学校是摆脱折磨人的贫困和全无保障的生活的唯一途径,是获取一定富足、自尊及社会尊重的唯一途径。当然,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保证一定会获取成功,但没有知识和技能则必然会失败。因此,社会对学校维护其教育水平的压力很大。人们常常提起20世纪前25年,赤贫的犹太移民对纽约城的学校提出的要求。然而,几乎无人意识到,正是这些要求,将那些1890年或1900年前还默默无闻甚至很低劣的学校,变成了教育界的佼佼者、领头人。

美国高等教育的失败,除去高等教育的质量受到大众批评之外,还有高等学校的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1969~1975年间美国创立了大约800所新的高等院校(其中很多是社区院校);与此同时,另有300所院校被迫关闭或被合并,所以,实际上增加了500所。美国一位专家指出,如果说欧洲高等教育的口号是”不办则已,要办就办最好的“;而美国的口号则是‘办了总比不办好’。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导下,美国创办了大量的各式各样的学校,各种水平的都有,并且有的办学很认真,有的却很马虎。这样,在这方面美国就被欧洲人嘲笑、议论了近两个世纪。

美国高等教育鉴定受到来自公众、议员和高等教育界的批评和压力,成立了20年的高等教育鉴定委员会陷入矛盾的旋涡之中,于1993年底解散了。其原因包括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不满意,抱怨学校鉴定思想过时,和教育界简直无法对校园以外的人说清楚究竟鉴定是什么,鉴定能做什么,而什么不是鉴定该管的。

第二节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研究

一、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和国内在经济、科技、文化、政治、社会等各方面,都在发生变化,某些方面还发生了急剧变化。世界各国不同程度地都在探索面向2l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在这种变化和改革的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将逐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即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扩大开放将使我国进一步参与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面对这种根本转变,教育更加成为”两个根本转变“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依靠者。原来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高等教育体制、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及教育观念,不同程度地不适应这种根本转变。因此,高等教育改革越来越显出紧迫性和重要性。

2.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的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卢嘉锡院士说:“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大,作用范围之广,产生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当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发展速度快。据粗略统计,“人的科技知识,19世纪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每10年增加1倍;当今则是每3~5年增加1倍”。这种发展的高速度有增无减。

(2)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越来越短。例如电动机从发明到应用共用了65年;无线电通讯用了35年;电视用了12年;集成电路用了2年;激光用了1年;电子技术转化周期更短,微处理机从1973年研制成功的第一台到20世纪80年代初已经更新了四代。

(3)技术对科学依赖性增强。众所周知,在20世纪初的20多年里,物理学就有三大成就: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原子核物理,几乎影响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面貌。由此可见科学对技术的贡献。

(4)科学技术综合化趋势。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出现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如环境科学的诞生就融合了人文社会学科、地理学、物理学、化学以及大气科学等众多学科知识;航天技术也是集数学、物理学、力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技术。可以说,单靠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人才解决当今重大科技问题的时代已经过去。

(5)新技术革命使信息成为重要资源,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更重要的动力。开发重要信息资源将更加依靠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3.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国将走上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各种本土的与外来的、东方的和西方的、现代的和传统的文化交织在一起,互相融合,又互相撞击,高雅的、世俗的、低级的、优秀的一起推到青年学生的面前,让他们判断、评价和选择。这就从较深的层次上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心灵,又从较高的程度上要求着人们的素质和水平。因此,在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将更加突出。因此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在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时,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

4.高等教育质量存在主要问题和弊端。

(1)国外高等教育质量的危机。许多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在经历了20世纪60、70年代大众化阶段后,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再是规模和数量,而是质量和效益。

美国的高等教育界认为,“美国高等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本科生只有1/2获得学士学位,统计1964~1982年,15门主修课测试中有11门课成绩下降;大量学生放弃某些传统的文、理科专业的学习。例如学物理下降3%,学人文学科下降17%,学社会科学下降19%,学生物下降21%。

质量危机原因归纳为:①忽视本科教学;②财政危机;③人文精神危机;④忽视师范教育。

(2)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现代师范领域宽度和深度的发展,对师范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在过去高度集中计划经济和工业生产处于滞后水平条件下形成的传统的师范教育思想培养方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育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①专业教育的知识面窄,并且缺乏解决现代经济所必须具备的有关经济、社会、国际、人际方面的知识。专业教育的内容、重点不能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形势,不能满足对引进技术、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的需要,不能满足新型生产和技术的发展、进口的需要。

②对师范设计在师范及师范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学生缺乏现代师范设计思想、方法和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对实验课的目的和方法缺乏正确认识。许多学校的实验教学分量太少,实验还依附于理论课程,局限于验证原理和掌握操作技术,缺乏对学生进行实验思维、实验设计、实验技术、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全面训练。

④学生缺乏师范实践的训练。由于缺乏经费和促进企业支持的政策,大学生的现场实习和见习困难重重,甚至无法进行。合作教育、产学研结合虽然有许多成功的实例,但仅仅是发生在具有远见的企业和具有研究开发能力的学校之间,只限于少量学生。

⑤计算机教学和应用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⑥学生负担过重,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我提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这一切,对面向21世纪是一个严峻的、无情的挑战,正是这种挑战,增强了高等教育的紧迫感,同时也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机遇,这就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背景。

二、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改革

高等学校应当怎样迎接挑战?以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来指导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改革应充分认识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改革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通过学习、探讨与综合归纳,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8个方面来研究和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1)树立终身教育观念。终身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念,高等教育注重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对学生品格的塑造。

(2)树立”全人“教育观念。就是教育学生成为”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和学会与他人共处“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我们强调在高等教育中注重素质教育是针对当前高等教育过弱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而提出的一种教育观念,对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就是高等教育要实现从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现代教育。

(5)树立整体化知识教育观念。就是要推行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综合化改革,实现理工结合、文理交叉、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加强课程综合化改革。

(6)树立个性化教育观念。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教育,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性、创造性。

(7)树立重视教育质量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在现代信息时代,质量取代数量成为价值的决定因素,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

(8)树立教育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它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的必然产物,就是要我们正确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努力贯彻学校”立足四川、服务西部、面向全国“的发展方针。

教育思想改革的先导作用,随着教育改革深入和发展,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教育思想的转变和现代教育观念的确立,也只有在教育改革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因此,教育思想观念转变要贯彻在研究和改革实践的全过程中。

三、理顺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研究工作思路,制定研究工作计划

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立项课题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第一层次是高校培养的人才素质要求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改革实践的课题;第二层次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改革实践的课题;第三层次是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课题。它们是同一类、不同层次的课题,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人才模式改革要以专业和课程改革为基础,相反,专业和课程改革需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指导。这种互相依存关系有点类似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究竟先搞人才模式改革还是先搞专业和课程改革曾经困扰我们的研究工作深入开展。经过认真思考和反复研究,明确了研究思想,提出了以下工作思路:

1.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研究入手,根据培养目标和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了解专业和课程改革思路,初步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