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创新教育育英才
42432400000022

第22章 养成教育(1)

学校坚持“德育为本,育人为先”的办学宗旨,秉承“厚德、博学、笃行、弘毅”的校训,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坚持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同时根据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新挑战,不断丰富养成教育内涵,拓展养成教育的途径,通过大量的、科学的活动,反复教育,反复训练,反复熏陶,着力养成学生良好的基础文明素质、创新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取得了显著成绩。

第一节我校养成教育的内涵和发展

一、养成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养成教育?我们首先得弄清楚何谓养成?何谓教育?所谓养成即培养、教育,是指通过实践活动实施的一种培养和教育活动。教育是指学校根据政府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由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以引起受教育者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养成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养成教育是指学校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创新素质等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一种教育活动。养成教育的核心是养成,即重视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养成教育的目的是学生发展,即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成才。我校的养成教育就是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学生实际,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活动对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健康心理素质、创新素质等大学生的主要素质进行反复教育、反复训练,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教育活动。

二、我校养成教育的历史回顾

我校是地处中国西部的一所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学校前身是有着半个世纪办学历史的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绵阳师范学校,2002年经过教育部批准组建绵阳师范学院。学校在悠久的办学历史中,始终把培养适应西部基础教育需要的优秀师资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他们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以适应教书,更要有高尚的人格,以适应育人。因此培养具有良好的基础文明素质、创新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的新型大学生,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是高等师范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绵阳师范学校从20世纪40年代建校开始,即把“做人”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行为规范作为学校德育训练的主题。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狠抓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劳动教育、阶级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实践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广大学生深入农村、工厂参观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20世纪80年代中期,绵阳师专根据学生基础文明行为规范较差、学生现实表现与学业成绩脱节等实际问题,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方针,充分汲取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养成学生一种习惯),决定在学生中大力实施养成教育。1986年,学校开始从行为训练入手,健全学生一日常规管理,坚持知行结合、重在实践的原则,对学生的基础文明行为习惯,反复训练,持之以恒,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从而养成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养成学生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习惯以及良好的学习、生活等行为习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世纪90年代,绵阳师专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结合学校实际,把学生心理素质养成纳入学生养成教育。在全省较早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开办专题讲座、改革公共心理学教学体系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入教学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形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的工作模式,全面促进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

世纪之交,组建绵阳师范学院后,在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理念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如何从专科育人模式向本科育人模式过渡?如何从学生基础文明的养成、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向更高层次素质养成发展?学校党委根据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和“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论述以及学校实际,提出在学生中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以此拓展和丰富学校养成教育的内涵,养成学生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学校通过健全制度,搭建舞台,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在短短的四年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教育导报、凤凰卫视等媒体对我校实施学生创新素质养成的经验进行了专题报导。

60年来,学校本着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的办学精神,不断探索育人模式,坚持实施养成教育不断线,不断丰富养成教育内涵,不断拓展养成教育途径,形成了以学生“基础文明素质养成为表,心理素质养成为里,创新素质养成为翼”的养成教育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成才。

第二节我校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一、建设三个载体,养成学生良好的基础文明素质

(一)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人生观和热爱教育事业情感的养成

社会实践是固化理论知识,促进情感、观念形成的重要途径。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为副组长,相关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学校坚持学生社会实践经费单列,保证社会实践的正常、有序开展。学校坚持以青年志愿者服务为龙头,以农村中、小学校为基地,重点开展义务支教、关爱留守儿童服务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活动,使学生了解基层教育,体验乡村教育事业的崇高和乡村教师的伟大,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热爱教育事业的高尚情感。

1.积极开展“关注留守儿童、情系乡村教育”实践活动。2003年开始,学生工作部和院团委开始实施“关注留守儿童、情系乡村教育”活动,组织大学生利用周末、寒暑假深入绵阳游仙、盐亭、梓潼、北川、江油等县市义务支教和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服务,目前学校已经建立固定的留守儿童关爱基地学校8所,义务服务6000余人次,受到了地方政府和学生家长的高度评价。文学与传播学院院长资建民教授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带领广大学生深入北川、平武等高寒地区的偏远乡村小学义务支教和培训教师,并带领学生拍摄了反映我校学生志愿支教服务的DV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该作品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和美国斯科拉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播放。我校广大教师和学生不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科学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热爱教育事业的高尚情感,而且积极进行关爱留守儿童的理论思考,化学与化学工程系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团总支书记杨驰副教授和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的长效机制才是解决川西北农村孩子教育的关键,其申报的《如何构建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长效机制》被四川省教育厅列为重点科研课题,学校关爱留守学生服务团被四川团省委授予社会实践先进团队。

2.坚持开展“志愿服务四进社区”活动。学校团委先后与绵阳市涪城区朝阳社区、游仙区汉仙桥社区等10多社区结成对子,定期为广大市民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服务。利用学校与四川新华劳教所犯罪心理学联合实验室的平台,开展法律讲座、咨询以及罪犯改造活动。学校团委把绵阳残疾人康复中心、绵阳特殊教育学校、绵阳市敬老院等单位作为我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定期开展学生志愿服务。

3.积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学校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意见,积极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艰苦行业、偏远农村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考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近几年来,我校组织学生奔赴延安、井冈山、白色等红色根据地参观考察,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组织学生深入四川甘孜州、阿坝州等艰苦企业学习调研,培养艰苦奋斗、扎根基层、勇于奉献的情感。2004年以来,我校学生为贫困山区儿童捐物20000多件,捐钱10000余元,受到市民政局的高度评价。学生积极参加义务献血活动,连年被绵阳市评为“义务献血先进单位”。

2006年,学校在总结多年社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绵阳师范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认定实施办法》,正式将社会实践纳入学生学籍管理。

(二)以劳动课和勤工助学为载体,坚持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1.坚持大学生劳动30年不断线。无论是过去的师范专科学校、教育学院,还是现在的师范学院,我们的培养目标都是为西部基础教育的基层输送师资,学生只有树立艰苦奋斗思想,才能适应基层基础教育的需要。我们针对学生怕吃苦和缺乏艰苦创业精神的现状,从1978年开始,即把劳动教育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坚持30年不断线,学生每周三集中劳动半天。2006年,学校开始实施劳动学分制度,将劳动课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从事不少于1周的劳动,获得两个学分,方能毕业。学校专门制定学生劳动课实施办法,成立了劳动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严格考勤和成绩考核办法。

2.积极开展勤工助学活动,解决贫困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学校成立了勤工助学科(现为学生资助中心),专门负责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学校每年提供2000个以上助学岗位,鼓励学生通过诚实劳动获得合法收入,既可以弥补生活上的贫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劳动光荣,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2005年,学校党委和行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成立绵阳师范学院贫困大学生基金会,学校每年从财政预算中注入100万,大学生资助中心积极从社会热心教育事业的人士中募捐,学校贫困大学生基金会办公室已经同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教育基金会、四川教育基金会、广州助学基金会、峨眉山佛教协会菩提心功德会、中国移动集团公司、绵阳建筑总公司等助学组织和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几年来,先后募集资金数百万元,解决了5000余名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困难。我校广大学生在勤工助学活动中锻炼了能力,增长了才干,学会了自尊、自强、自信面对生活和学习,涌现出了许多优秀典型。其中文学传播学院2002级学生罗华同学就是我校广大贫困学子的代

表,依靠学校的帮助和自己的辛勤劳动,以优异成绩完成大学学业,其先进事迹被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宣传,2006年被授予四川省第七届十佳青年学生。

(三)以“双创一督查”活动为载体,坚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生活等行为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学习、生活方式既反映学生的精神面貌,也反映学校的校风。学校根据大学生行为准则,制定了大学生一日常规规范,从学生一进校开始,就反复宣传、反复教育、反复训练。同时学校大力开展校级“文明教室、文明寝室”创建和系(院)级卫生教室、卫生寝室创建,几年来学校文明教室率保持在85%以上,文明寝室率保持在79%以上,卫生教室、卫生寝室分别达到98%和95%以上。学校制定学生在教学场所、生活场所文明行为规范,每一个学生同所在院系签订学习生活规范承诺书和责任书并将学生履行情况纳入期末年度综合考核,同学生评先奖优挂钩。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大学生校园文明行为督查,学校从1992年组建了学生校园文明督查队,队员从各院系学生干部中选拔,统一着装,佩戴统一标志。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督查校园,既是学校大学生校园文明行为规范的窗口和示范标志,同时又纠正、处理了对校园中不文明行为,对于学生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起到了监督作用。